一鳴
如果你到天下第一村的周村去玩,不要忘了去看看董永基。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雖然這只是個傳說,但董永賣身葬父則確有其事。
北宋太平興國年問的《太平御覽》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劉向《孝子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yǎng)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后若無錢還君,當(dāng)以身作奴。主甚憫之。永得錢葬父畢,將往為奴,于路逢一婦人,求為永妻。永曰:‘今貧若是,身復(fù)為奴,何敢屈夫人之為妻?婦人曰:‘愿為君婦,不恥貧賤。永遂將婦人至。錢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問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織耳。主曰:‘為我織千匹絹,即放爾夫妻。于是索絲,十日之內(nèi),千匹絹足。主驚,遂放夫婦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處,乃謂永曰:‘我是天之織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償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語訖,云霞四垂,忽飛而去?!?/p>
劉向乃西漢文學(xué)家,這段故事可以說是董永由孝子的故事變?yōu)槔寺矍楣适碌臑E觴。
干乘即今淄博市高青縣高城鎮(zhèn)。董永自幼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因為家道貧寒,父死不能安葬,就跑到數(shù)十里外的於陵(今周村南)插草自賣,安葬父親。有位姓傅的富紳感念此事,送給董永銀兩,讓他回家葬父,且不要任何回報。但董永堅持在傅家做了3年苦工,后來娶了一位勤勞善織的姑娘,生活非常幸福。
三國時,曹植《靈芝篇》寫道:“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yǎng),傭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
東晉時,干寶在他的《搜神記》里記載了同樣的故事。
到宋朝,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千百年來,經(jīng)過不斷加工改造,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天仙配》,董永的故事也由此家喻戶曉。
在淄博市周村區(qū)東南四公里處的大埠山上,曾建有孝仙祠。
大埠山上蒼松翠柏,景色清幽。孝仙祠東有池塘據(jù)說是七仙女沐浴的地方,西邊的大槐樹就是當(dāng)年的媒人了。
孝仙祠又名董永廟、董永祠。其始建年代不詳。據(jù)史料記載,明成化十五年(1479),長山縣知縣張譽募捐,義民許果增修建。嘉靖二十七年(1548),貢生孟嵐重修,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石慎重修。
孝仙祠門前有一對高大的石獅,山門上書有“山門”、“肅靜”四字,橫匾刻“孝仙祠,長山縣正堂肖學(xué)慎題”。門廳內(nèi)塑有哼哈二將。
進(jìn)院后,是順山勢修建的七級臺階。臺階上左右各有一只石獅。臺階之上便是董永殿,門楣上懸有“孝感天庭”金宇大匾。
過甬道,來到董永殿后,隔院有三間北樓,稱天仙閣。樓下有天仙木雕像。樓上塑有董永和仙女的雕像。道東有東西配殿,北面三間是佛爺?shù)?,塑西天如來和十八羅漢像。孝仙祠西側(cè)有槐蔭書院,是當(dāng)時長山縣最高學(xué)府之一,明末清初之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劉鴻訓(xùn)、刑部尚書李化熙等一批顯官曾在此攻讀而聲譽鵲起。院內(nèi)曾存有劉一相、曲遷喬、韓取善、韓萃善四進(jìn)士題詩碑兩通。
舊歷七月初七和正月十五,這里有兩次廟會,同時,廟前設(shè)有三、八大集,各地工商業(yè)及附近村民云集于此進(jìn)行交易,各行各業(yè)的買賣熱鬧非常。
解放后,孝仙祠被毀。
董永墓坐落于韓家窩村北大埠山之陽,坐北朝南,墓葬封土直徑8.8米,高約2米,四周有磚砌護(hù)欄。文革時,董永墓被扒開一個口子,墓碑被砸碎。如今,墳?zāi)躬q存,墓前有2004年新立石碑,上書“漢孝子董永之墓”。東漢桓帝建和元年修建的今山東嘉祥縣境內(nèi)的武梁祠石刻,即有董永孝養(yǎng)父親的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