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河北滿城;荊山遺址;漢墓;發(fā)掘簡報
【摘 要】2005年8—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滿城縣文物保管所在配合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建設(shè)中,對滿城荊山遺址進行了發(fā)掘,發(fā)現(xiàn)漢墓8座。墓葬分布較集中,出土遺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較多,為認識滿城地區(qū)漢代平民墓葬特點、埋葬習(xí)俗等提供了新材料。
荊山遺址位于河北省滿城縣神星鎮(zhèn)荊山村西北的臺地上,東臨沙河,東南距滿城縣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夫人竇綰墓約10公里(圖一)。2005年8—9月,為配合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建設(sh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滿城縣文物保管所對荊山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3000平方米,分為I區(qū)和II區(qū),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漢代和明清等時期的遺存,其中發(fā)現(xiàn)的8座漢代墓葬較為重要,現(xiàn)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8座漢代墓葬均為磚室墓, M1—M5位于I區(qū)東南部,M6—M8位于II區(qū)。其中M2—M5破壞嚴重,形制不明,其余4座可分為長方形和“刀”形兩類。
1.長方形墓 1座(M1)。方向184°,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通長6.62米(圖二)。墓道位于南側(cè),口略寬于底,底部南高北低呈緩坡狀,以單層磚鋪砌??诓块L2.64米,寬1.1—1.5米;底部長2.64米,寬1.08—1.24米,深1.9—2.6米。墓室位于北部,為長方形券頂式,長3.98米,寬0.98米,高1.42米。南北兩端無磚,北端以土壙為壁,南端與墓道相通。東西兩壁以6層丁磚側(cè)砌而成,其上漸內(nèi)收為券頂,券頂外部的磚縫以陶片塞實。墓室底有平砌的鋪地磚一層。墓室南口外有順磚平砌而成的封門一重,其中部有寬約0.2米的立縫。墓室南部有長方形木棺一具,長2米,寬0.58米,殘高0.34米,棺內(nèi)未見人骨。隨葬品位于墓室北部,共5件,均為陶罐。
2.刀形墓 3座(M6—M8)。M6、M7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M8由墓道和墓室組成。3座墓的墓道均位于墓室左側(cè),為土壙斜坡式;磚砌墓室均為長方形、直壁、券頂,墓室后部均有一高于墓底的磚臺。M6、M7甬道的券頂由外高內(nèi)低的雙券組成,甬道內(nèi)有封門磚三重,M8墓道與墓室通過北壁的券頂墓門相連,其墓門及外側(cè)有三重封門磚。三座墓的墓底均平砌鋪地磚一層。墓內(nèi)有長方形木棺,其中M6三具,M7、M8各兩具,另外M7內(nèi)還有一方形木盒。
M6 方向103°,通長14.08米(圖三)。墓道位于東側(cè),前部有一臺階,其后至甬道處為前陡后緩的斜坡狀,長6.44米,寬0.9米,深0.3~2.7米。甬道長1.16米,寬1.02米,最高1.34米,外側(cè)券頂為雙重,內(nèi)側(cè)券頂為單重。甬道內(nèi)有用丁磚側(cè)砌的封門三重。磚砌墓室長6.18米,寬1.77米,殘高1.54米。頂部殘缺。墓壁以一順一丁法壘砌,厚約0.3米,至高0.73米處開始起券頂。墓室后部有一寬0.8米、高于墓底0.46米的磚臺。墓室內(nèi)放置長方形木棺三具,均僅存底部。各棺大小相近,長2米,寬0.5米左右,每棺內(nèi)有成年人骨架一具,仰身葬,人骨腐朽較甚,性別難辨。墓室內(nèi)隨葬有壺、罐、燈、灶、井、爐、圈、豬、狗等陶器25件,五銖、貨泉、半兩等銅錢809枚及琉璃耳
二、隨葬品
除M3、M4未發(fā)現(xiàn)隨葬品外,其余6座墓葬出土陶、銅、鐵、鉛、骨、琉璃、石灰等不同質(zhì)地的隨葬品1700余件。
1.陶器 79件。以灰陶為主,另有少量紅陶、黃褐陶。器型有壺、罐、鼎、鈁、盆、盤、
罐 21件,分4型。
A型 10件。盤口,溜肩,鼓腹,平底。標(biāo)本M1∶4,黃褐陶,腹下部折收,肩、腹部有凸棱兩周,底部飾籃紋??趶?厘米,腹徑15.6厘米,底徑5.4厘米,高15.3厘米(圖四,2)。
B型 7件,折沿,分4個亞型。
Ba型 4件。平折沿,方唇,圓肩,斜弧腹,平底略內(nèi)凹。標(biāo)本M8∶4,肩部飾細弦紋,下部飾抹平的籃紋??趶?.6厘米,腹徑27.6厘米,底徑9.6厘米,高21.6厘米(圖四,1)。
Bb型 1件。M6∶21,折沿近平,圓折肩,折腹,平底略內(nèi)凹,唇面有凹槽一周,肩部有菱形紋??趶?.5厘米,腹徑20厘米,底徑10.5厘米,高16厘米(圖四,3)。
Bc型 1件。M6∶8,折沿略上翹,方唇,平折肩,鼓腹,平底。口徑13.5厘米,腹徑23.5厘米,底徑13厘米,高14.5厘米(圖四,4)。
Bd型 1件。M8∶11,紅褐陶,器形不規(guī)整,折沿略外卷,寬圓肩,斜腹近直,平底,肩部飾細弦紋??趶?.5厘米,底徑10厘米,高11.2厘米(圖四,5)。
C型 3件,直口,分3個亞型。
Ca型 1件。M1∶1,溜肩,鼓腹,平底,肩、腹部飾凸棱和戳印紋,下腹部和底部飾籃紋。口徑10.8厘米,腹徑31.8厘米,底徑6.6厘米,高29.4厘米(圖四,7)。
Cb型 1件。M8∶3,圓肩,斜弧腹,平底中心略外凸,肩部飾細弦紋和刻劃斜線紋。口徑15.6厘米,腹徑40.8厘米,底徑18厘米,高30厘米(圖四,8)。
Cc型 1件。M6∶4,圓折肩,斜腹近直,下部折收,平底??趶?厘米,底徑13.8厘米,高19.8厘米(圖四,6)。
D型 1件。M8∶2,斂口,雙唇,圓肩,斜弧腹,圜底,肩、腹部有五周凸棱,間飾菱形紋,其下通體繩紋??趶?5厘米,腹徑38.9厘米,高32.5厘米(圖四,9)。
壺 9件,據(jù)底部形態(tài)分2型。
A型 1件,圈足。M5∶2,上部殘失,圓腹,圈足,腹飾弦紋和鋪首。底徑14.5厘米,殘高27.5厘米(圖四,10)。
B型 8件,假圈足。據(jù)口、腹部的形態(tài)分3個亞型。
Ba型 1件。M8∶13,侈口,扁腹居中,假圈足較細高??趶?.6厘米,腹徑18厘米,底徑10厘米,高36厘米(圖四,11)。
Bb型 6件。盤口,扁腹略靠下,假圈足較粗矮。標(biāo)本M6∶20,口徑11厘米,腹徑23厘米,底徑13厘米,高37.5厘米(圖四,12)。
Bc型 1件。M7∶241,折沿,弧腹略下垂,假圈足較粗矮,有博山式蓋??趶?2厘米,腹徑18.6厘米,底徑13厘米,通高43厘米(圖四,13)。
鼎 1件。M5∶01,蓋缺,子母口。直腹,圜底,三蹄足,口部附雙耳??趶?4.4厘米,通高12.6厘米(圖四,16)。
鈁 1件。M5∶1,直口,折沿,方唇,弧腹,方形圈足??趯?4厘米,腹寬40厘米,足寬21.6厘米,通高50.4厘米(圖四,20)。
盆 1件。M6∶18,紅褐陶,折沿,折腹,平底??趶?1厘米,底徑6.6厘米,高8.7厘米(圖四,17)。
盤 4件,據(jù)腹部形態(tài)分2型。
A型 1件。折沿,平底,腹近直。M8∶17,口徑20.4厘米,底徑18厘米,高3.3厘米(圖四,19)。
B型 3件。折沿,平底,斜直腹。標(biāo)本M6∶02,口徑24厘米,底徑14.4厘米,高4.8厘米(圖四,18)。
魁 1件。M8∶7,口部近圓形,敞口,圓唇,斜弧壁,平底,口部有一龍首形柄。口部長16厘米,寬15厘米,底徑10厘米,高7.6厘米(圖四,15)。
奩 3件,據(jù)口、腹部的形態(tài)分2型。
A型 1件。M6∶03,直口,方唇,直腹較深,平底。口徑、高均為21厘米(圖五,2)。
B型 2件??谖⒊?,斜直腹較淺,平底。標(biāo)本M8∶8,器表飾弦紋。口徑15.6厘米,高7.3厘米(圖五,12)。
案 2件。標(biāo)本M8∶5,長方形平板式,案面四邊起沿。長38.5厘米,寬25.9厘米,厚1.4厘米(圖五,1)。
耳杯 3件。橢圓形杯身,口部兩側(cè)有新月形耳。標(biāo)本M8∶6,口部長10厘米,寬5.5厘米,底部長5.7厘米,寬3厘米,高3厘米(圖五,11)。
灶 4件,分2型。
A型 3件,馬蹄形。由灶身、灶門、遮檐、火眼、煙窗等幾部分組成。標(biāo)本M6∶2,灶身長18.5厘米,高5.5厘米(圖五,4)。
B型 1件,長方形。灶身中空,無底,灶門方形,前有直立的遮檐,有三個火眼。M6∶7,灶身長30.6厘米,寬21厘米,高8.4厘米(圖五,3)。
釜 4件。折沿,斜直腹,平底。標(biāo)本M6∶5,口徑6.5厘米,底徑4厘米,高3.8厘米(圖五,9)。
甑 1件。M7∶247,平折沿,斜直腹,平底,底部有3個圓形穿孔??趶?.2厘米,底徑2.6厘米,高3.6厘米(圖五,10)。
井 4件,分2型。
A型 1件。M6∶13,井臺直徑24厘米,井身高15厘米,底徑10.2厘米。井內(nèi)附有一折沿、斜直壁、尖底水斗,水斗口徑、高均為3厘米(圖五,5)。
B型 3件。折沿,筒腹,平底。標(biāo)本M6∶10,直徑9厘米,高9.9厘米(圖五,6)。
屋 1件。M7∶02,殘缺,兩面坡式頂,中部橫脊兩端上翹,一面有兩條垂脊。橫脊兩側(cè)、垂脊前端均有圓餅狀裝飾,兩側(cè)墻上各有一近圓形孔。殘高27厘米,屋頂長33厘米(圖五,7)。
屋頂 3件。均為四面坡式瓦頂,多出土于圈或井旁。標(biāo)本M6∶13-1,長11.4厘米,寬9.6厘米,高4.8厘米(圖五,8)。
圈 4件,分2型。
A型 3件。長方形,方唇,直壁,平底,靠近一角處有一錐狀柱。標(biāo)本M6∶1,長17.4厘米,寬12.6厘米,高5.4厘米(圖五,13)。
B型 1件。M6∶12,圓形,方唇,直壁,平底,靠近一邊有一錐狀柱。直徑17.4厘米,高4.2厘米(圖五,14)。
器蓋 1件。M7∶245,穹窿頂式,折沿,頂部有半球形鈕??趶?0厘米,高5厘米(圖五,15)。
豬 3件。均為頭部向前的直立狀。標(biāo)本M6∶801,體形矮胖,長10.5厘米,高5.4厘米(圖五,16)。標(biāo)本M8∶18-1,體型瘦高,長9.6厘米,高7厘米(圖五,19)。
狗 3件。均為四肢彎曲、頭偏向一側(cè)的側(cè)臥狀。標(biāo)本M6∶800,俯首,頭、尾偏向左側(cè)。長11.8厘米,高4厘米(圖五,18)。標(biāo)本M8∶18-2,仰首,頭偏向右,尾向左側(cè)卷曲。長8.4厘米,殘高3.6厘米(圖五,17)。
廁 1件。M6∶3,平面近橢圓形,直口,方唇,直腹,平底,腹中下部有一長方形孔,底部有一近圓形孔。長徑6.6厘米,短徑3.3厘米,高8.2厘米(圖五,20)。
磨 1件。M6∶17,僅存上扇,圓形。直徑7.5厘米,高2.1厘米(圖五,21)。
燈 1件。M6∶9,由底座、燈柱、燈盤組成,底部呈喇叭狀,燈柱細長,上部有一折沿、方唇、直壁、平底的圓形大燈盤,中部有三個通過燈枝連接的圓形小燈盤。大燈盤口徑14.4厘米,小燈盤口徑6.6厘米,底座直徑19.8厘米,燈通高39.6厘米(圖五,23)。
熏爐 1件。M6∶6,由底盤、爐身和爐蓋組成。底盤折沿,方唇,斜直腹,平底,底部有一穿孔與中空的爐身相通;爐身與爐蓋均為喇叭狀,扣為一體,爐蓋上有“人”字紋四組,頂部為錐狀鈕。通高16.2厘米,盤徑20.4厘米(圖五,22)。
2.銅器 1684件,有鏡、錢幣、帶鉤、鑷子、環(huán)等。
鏡 4面。均為圓形,半球形鈕。M8∶20,圓形鈕座,三角緣。鈕座向外依次為短線紋、三乳三虎紋、“三羊作鏡自多茲除去不羊宜古市兮”銘文、短線紋、鋸齒紋、波折紋。直徑11.9厘米(圖六,1)。M8∶19,圓形鈕座,三角緣。鈕座向外依次為四乳四鳥紋、“三羊作鏡真大巧(好)”銘文、鋸齒紋。直徑10.8厘米(圖六,2)。M7∶248,柿蒂形鈕座,寬平緣。鈕座外依次為“長宜生子”銘文和連弧紋。直徑11厘米(圖六,3)。M7∶249,圓形鈕座,三角緣。鈕座外依次為模糊不可辨認的銘文、短線紋和鋸齒紋。直徑約7厘米(圖六,4)。
帶鉤 1件。M8∶21,曲棒形,蛇首形鉤首。長12厘米(圖六,5)。
鑷子 1件。M7∶01,由銅片對折加工而成,后部有一環(huán)形扣。長5厘米(圖六,10)。
環(huán) 1件。M6∶797,圓形,截面為扁平的橢圓形。內(nèi)徑1.45厘米,外徑2.3厘米(圖六,12)。
銅錢 1677枚。
五銖 1654枚,型式多樣,以正背面均有邊郭,穿正面無郭、背面有郭的最常見。也有少量的正面穿上有一橫、正面穿旁有四決文、背面穿左側(cè)有“十”字紋及磨郭、剪輪等型式。錢徑有2.5厘米和2.6厘米兩種,前者占絕大多數(shù)(剪輪錢除外),穿徑約1厘米(圖六,14—16)。
半兩 1枚。M6∶303,錢正面局部有邊郭,錢文銹蝕嚴重,僅可辨“兩”字。錢徑2.5厘米,穿徑0.7厘米(圖六,17)。
大泉五十 7枚。形制相近,正、背面均有邊郭和穿郭。標(biāo)本M2∶01,錢徑2.7厘米,穿徑0.9厘米(圖六,18)。
貨泉 15枚。形制相近,正、背面均有邊郭,穿背面有郭,正面穿上有一短橫。標(biāo)本M7∶25,錢徑2.2厘米,穿徑0.7厘米(圖六,19)。
3.其他
鐵環(huán) 1件。M8∶128,銹蝕嚴重,圓形,外有織物纏繞。外徑約2.2厘米(圖六,9)。
鉛扣形器 3件。形制相同。標(biāo)本M7∶244,扣體為圓片狀,中心有大穿孔,其外有呈半圓形排列的小穿孔5個,一面有一與扣體垂直的中空長方形鈕。直徑2厘米(圖六,13)。
鉛飾品 1件。M7∶243,中部為一細長柄,兩端為圓形,各有四個穿孔,柄中部一側(cè)并列外凸有兩個中空的長方形。長8.6厘米(圖六,6)。
骨簪 1件。M7∶6,由長骨片加工而成,略有彎曲,一端平直,一端略弧,截面為長方形。長19.4厘米(圖六,11)。
琉璃耳
石灰器 5件。M6∶798,鈕形器,陀螺狀,下部有一周凹槽。底徑3厘米,高2.1厘米(圖六,7)。其余4件粉碎不可辨器型。
三、結(jié) 語
滿城荊山發(fā)現(xiàn)的8座漢墓,除破壞的M3—M5外,M1為單棺且未發(fā)現(xiàn)人骨架,M2和M8為雙人葬,M6和M7為三人葬。葬式為仰身直肢,或上肢仰身、下肢屈折,面向上或一側(cè)。各墓內(nèi)出土遺物多寡不一,少的不足10件,多的近千件。其中以銅錢最多,陶器次之。銅錢以五銖為主,并有少量的大泉五十、貨泉和半兩。陶器多為泥質(zhì)灰陶,部分器物器表有白色陶衣、獸面鋪首、弦紋和繩紋等裝飾。銅鏡發(fā)現(xiàn)4面,分別鑄有三乳三虎紋、四乳四鳥紋和柿蒂連弧紋等紋飾,其中M8∶20和M8∶19兩面銅鏡用料精良,造型優(yōu)美,堪稱古鏡中的精品。
M3、M4因破壞嚴重難以分期外,其余6座根據(jù)墓葬形制和出土遺物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墓1座(M5),墓內(nèi)出土的A型陶壺,蹄足、附長方形耳的陶鼎和圈足陶鈁,從器物組合及器型上看,均具有西漢中晚期的風(fēng)格。中期墓2座(M1、M2),兩墓內(nèi)最富特征的A型陶罐與燕下都六號居址西漢晚期墓內(nèi)的C型II式陶罐[1]、河北深州市下博兩漢之際墓葬出土的C型罐[2]形制相近,另外根據(jù)M2內(nèi)出土的大泉五十錢分析,此期的上限在新莽時期,年代應(yīng)為新莽—東漢初年。晚期墓3座(M6、M7、M8),出土的Bb型陶壺、B型陶灶分別與山西朔縣東漢中晚期墓出土的IVb型7式陶壺、II型3式陶灶[3]相近,M7出土的柿蒂連弧紋銅鏡(M7∶248)與洛陽燒溝東漢晚期墓出土的銅鏡(VIII②M148∶31)[4]除銘文略有差異外,造型、紋飾幾乎如出一轍,此期的年代應(yīng)為東漢中晚期。
滿城荊山漢墓分布比較集中,皆為小型單室墓,且隨葬品多為陶器,應(yīng)為平民的家族墓地。墓葬的發(fā)掘為深入研究當(dāng)時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工藝技術(shù)水平、思想意識、葬俗葬制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發(fā)掘領(lǐng)隊:劉連強
發(fā)掘人員:佟宇
張小滄、胡 強、雷永路、梁艷東
拓 片:張小滄
繪 圖:胡 強
執(zhí) 筆:崔英杰、劉連強、樊書海、佟宇
————————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遺址內(nèi)的兩漢墓葬》,載《河北省考古文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省深州市下博漢唐墓地發(fā)掘報告》,載同[1]。
[3]平朔考古隊:《山西朔縣秦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87年6期。
[4]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區(qū)考古發(fā)掘隊:《洛陽燒溝漢墓》,科學(xué)出版社,1959年。
〔責(zé)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