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任昭迎
摘 要: 英漢兩種語言在翻譯過程中并不是字對字及詞對詞的簡單轉換,而是會受很多因素,諸如上下文背景、文化背景、用語習慣等的影響。本文從一篇翻譯實例入手,分析說明英漢兩種語言對比及翻譯。
關鍵詞: 翻譯實例 英漢對比 解析
一、英語原文賞析
So far as my small experience goes,the most wonderful arrival in the world is at Venice;but you should time it after dark.Venice is so unlike anything else on earth that the first impact of it must be a marvelous experience at any hour;but after dark it is magical.You may have been reading books about Venice all your life;you may have seen innumerable pictures of the glories of the city;but no book and no picture can prepare you for the enchantment of this arrival.To step out of the glitter and bustle of the station—rather weary and jaded with the long journey from Milan—straight on to the landing stage against which the water of the Grand Canal is lapping,to step on board a gondola and to go gliding down the dark,broad,silent highway,with dim-lit,ghostly palaces on either hand;not till memory forsakes you will you forget this experience.The strange silence,broken only by the measured dip of the oar and the soft plashing of the water against your cleaving prow,and the occasional hoarsecries of the gondoliers as you pass another of these black,funeral barges;the few and feeble lamps,giving you momentary glimpses of balconies and finely carven arches;the sudden intensification of the silence and the darkness as you abruptly leave the Grand Canal and slip along one of the narrower waterways,always with tall houses on both sides of you,and above you a clear sky of stars,stars reflected tremblingly on the black waters—thousands of tourists must have tried to describe all this,but the magic and the mystery and the beauty of it defy human speech.And the spell is heightened by the consciousness that this is Venic;at the back of your mind is all that you have read about the strange history of this city,once the richest and most brilliant and most powerful in Europe,later fallen upon evil days of decay and subjection to a forein power,now beginning to lift her head again as one of the great seaports of Italy.
二、譯文(英譯漢)
在有限的閱歷當中,我所到過的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要數(shù)威尼斯了,但是,你應該選擇在夜幕降臨以后再去參觀。威尼斯是如此與眾不同,任何時候她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都是奇妙無比的,而到了晚上,她更是充滿了神秘。你一生中可能閱讀過很多描寫威尼斯的著作;也可能欣賞過無數(shù)描繪這個城市輝煌美景的圖畫;然而,任何一部著作,任何一幅圖畫,都不能讓你感受到這種置身其中的心醉。從米蘭啟程到威尼斯,一路的長途跋涉已經讓人疲憊不堪了;走出車站的喧鬧與擁擠,徑直踏上威尼斯大運河,海浪輕輕拍打著的棧橋,登上岡多拉,在漆黑、寬廣、寂靜的水面上滑行而過,河岸兩側燈光昏暗的古代宮殿若隱若現(xiàn);除非是記憶將你遺棄,否則,你將永遠不會忘掉這樣的經歷。船槳緩慢而有節(jié)奏地撥動著水面,抑或是船頭劃開水面輕濺起了水花,再或是你們超過的另一艘黑色駁船不時傳來了船夫低聲的吆喝,只有這些聲音,才能打破這種獨特的靜謐;星星點點的微弱燈光,能讓你在一瞬間瞥見岸上的樓群和雕刻精美的拱門;當岡多拉載著你忽然駛出大運河繼而拐進一條狹窄的水路時,這種寂靜和黑暗就愈加濃郁了,水路兩旁依舊矗立著高聳的樓群,你的頭頂上是清澈的星空,星光點點閃爍,倒映在黑色的水面上——成千上萬的觀光者一定都想試圖描述這一切;然而,她的魔力,她的神秘,她的美麗,卻讓人難于言表。一想到這便是威尼斯,人們所感受到的魔力與魅力就更濃了;也許你還依稀記得這個城市神奇的經歷:她曾經一度是歐洲最富有、最榮耀、最強大的城市,后來在不幸的歲月里逐漸衰落,屈從于外國勢力,現(xiàn)在,作為意大利重要的港口之一,她又開始昂起了頭。
三、解析
著名學者于根元指出,語言具有人文性,人們的溝通是文化的溝通,人們的交際是文化的交際。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偟膩碚f,世界上有幾大語系,例如,漢藏語系(The Sino-Tibetan Family);印歐語系(The Indo-European Family);烏拉爾阿爾泰語系(The Ural-Altaic Family);閃含語系(又稱亞非語系The Hemito-Semitic Family);非洲語系(The African Family);南島語系(The Austronesian Family)等。不同的語言承載不同的文化。翻譯,作為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時空的信息轉換過程和交際活動,并不只是單純的字面翻譯,其首要任務是語言形式轉換和語義傳達。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轉換必然涉及它所承載的深層文化內涵的傳遞和表達。
英語和漢語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The Indo-European Family),漢語屬于漢藏語系(The Sino-Tibetan Family)它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由于歷史淵源、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維方式不同,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在語法結構、語言表達及修辭等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在翻譯時,必須考慮英漢兩種語言在各方面的差異,在做到忠于原文內容的基礎上,運用必要的翻譯技巧,直譯與意譯相結合,使譯文語言符合目的語的文化和修辭等習慣,即在“信”的基礎上努力做到“達”與“雅”。
第一遍閱讀英語原文,了解到這是一段描寫威尼斯夜景的文字,于是初步斷定,中文譯文的文字應該選用適合描寫優(yōu)美景物的文字,在此后的翻譯過程中,便涉及由于英語和漢語語言表達方式與修辭方式存在差異而需要進行的語言文字處理。
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So far as my small experience goes”,使用了英語中典型的物稱句式,用抽象名詞作主語,使用表示人的動作或行為的動詞作謂語,英語中喜歡使用這樣的擬人表達,使敘述顯得客觀。根據(jù)中文的使用習慣,在與下文的配合中,將它譯成狀語“在我有限的閱歷憶當中”?!皌he most wonderful arrival in the world is at Venice”中,“arrival”體現(xiàn)的是英語中的名詞化(nominalization),用抽象名詞表達動作、行為、狀態(tài)等概念。名詞化表達可以使敘述比較簡潔,便于表達較為復雜的內容。但是中國人強調“事在人為”,漢語的表達常常要指明施動者,將英語的靜態(tài)轉譯為動態(tài)。因此,可以使用翻譯中的“詞類轉換法”,譯文把名詞轉劃為動詞,并將人稱主語體現(xiàn)出來,符合漢語表達,譯為“我所到過的……”?!?..time it after dark”中,“it”根據(jù)上下文指的是參觀游覽威尼斯,“time”作為動詞時,意思為選擇做某事的時機,將其譯為漢語并不難,即“你應該選擇在夜幕降臨以后再去參觀”。
第二句話前半部分是英語中“so ... that”的慣用法,需要加以說明的是,后半句“but after dark it is magical”,把它譯成“而到了晚上,她更是充滿了神秘”。原文并沒有體現(xiàn)比較級,我們都知道,威尼斯很漂亮,但是,作為一個水上之城,白天的美麗應該遠遠不及夜晚,加之作者在前面提到“你應該在晚上去參觀”,說明夜景是更迷人的,因此選用比較級來突出這一意圖。
第三句話由三個分句組成。前面兩個分句是英語和漢語中都有的排比修辭方法,因此翻譯時可以直譯。第一分句的“閱讀”與第二分句的“欣賞”對應,“著作”與“圖畫”對應。要注意的是“have seen ... pictures”如何翻譯,英漢在詞的搭配上有所不同,英語的一個單詞,在漢語中卻有不同的翻譯。比如“cut”一詞,英語可以有“cut wheat”,“cut cake”,“cut finger-nail”等,根據(jù)漢語表達習慣,就有不同的譯法,分別為“割麥子”、“切蛋糕”、“剪指甲”。同樣的道理,漢語習慣搭配為“欣賞圖畫”。第三個分句較為難譯。首先,我認為“prepare”不能直譯,這樣會失去語言的美感,而應根據(jù)句子主語和上下文將其譯為“讓你感受到……”;其次,“the enchantment of this arrival”,在對其進行翻譯時,我用了處理第一句話中“arrival”相同的方法,將其轉譯為動詞“置身其中”,體現(xiàn)出人的親身感受。
第四句話,作者想表達的是威尼斯之旅的經歷讓人難于忘懷。分號前的幾個并列不定式描述了從米蘭抵達威尼斯車站,最后乘上岡多拉游覽的過程。英語造句通常采用形合法,句中詞語或分句之間用語言形式連接,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常用的是關系詞、連接詞、介詞、替補詞等。除此之外,為使表達更簡潔,英語常使用插入語表示狀語等其他成分。句中破折號后的“rather weary and jaded with the long journey from Milan”就是一個狀語,在翻譯時,把它提到句子的最前面,暗示是從米蘭出發(fā)再到威尼斯的這樣一個時間順序。對于這幾個并列不定式的譯文處理,采用無主語句和無關聯(lián)詞連接的方式。因為漢語造句采用意合法,少用甚至不用形式連接手段,注重隱性連貫,注重邏輯事理順序、功能和意義。此外,漢語主謂結構復雜得多,主語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可有可無。譯文中動詞“踏上”、“登上”和“滑行”,都是根據(jù)漢語的構詞習慣而選用的?!皐ith dim-lit,ghostly palaces on either hand”是英語形合句中用介詞表示關聯(lián)的體現(xiàn),翻譯時,我將它譯為伴隨狀語,并將“ghostly”進行詞類轉換,譯為動詞“若隱若現(xiàn)”,表現(xiàn)出夜色中古建筑的神秘。威尼斯是一座興建于公元452年的古城,在河道的兩邊,散布各式各樣的古老建筑,有洛可可式的宮殿,摩爾式的住宅,以及眾多的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和哥特式風格的教堂,將“palaces”譯為“古代宮殿”,符合威尼斯的文化。
第五句話的主體部分在破折號后面“thousands of tourists must have tried to describe all this,but the magic and the mystery and the beauty of it defy human speech”?!癮ll this”是破折號前面的部分,主體分別為“silence”,“l(fā)amps”和“intensification”,各有不同的修飾語。這些句子體現(xiàn)了英語造句的“繁復”,即英語句子呈句首封閉、句尾開放,修飾語可以后置,句子可以不斷向句尾擴展、延伸。第一分句“The strange silence,broken only by the measured dip of the oar and the soft plashing of the water against your cleaving prow,and the occasional hoarse cries of the gondoliers as you pass another of these black,funeral barges”表現(xiàn)出了英語句子的“繁復”,關鍵是找到主題詞“silence”,其后面的非謂語式“broken”是英語中常見的被動語法現(xiàn)象。當主語過于繁多時,將受事提前使用被動式是英語形合句法結構的表達形式之一,這樣可以避免句子頭重腳輕,從而使句子平衡,保持末端中心和末端重量,符合主語簡短的表達習慣。漢語雖然有時也使用被動式,但通常受到意義和形式的限制,漢語被動式有時還會破壞句子的美感。在處理原文長句時,可以運用以下翻譯技巧,一是詞類轉換法,把“broken”過去分詞轉譯為動詞“打破”;二是將繁復的句子破句重組之后意譯;三是將被動轉換為主動式,按照漢語習慣將施事者先呈現(xiàn)。第二分句“the few and feeble lamps,giving you momentary glimpses of balconies and finely carven arches”中涉及兩個方法,一是同前句一樣的詞類轉換法,把現(xiàn)在分詞“giving”轉換為動詞;一是將句中的“balconies”譯為“樓群”。英語表達喜歡用部分代替整體,例如“This autumn we need more hands for the harvest.”的翻譯應為“今秋的收成需要更多的人?!?,原句用“手”代替了“人”。第三分句中同樣也使用了詞類轉換法和破句重組法。最后是主體句的翻譯,主要是對“defy”的翻譯,它的字面意思是“是某事不可能,辦不到”,我將它譯為“難于言表”,使用漢語中廣泛使用的四字格,顯得言簡意賅。
原文最后一句話的第一分句“And the spell is heightened by the consciousness that this is Venice”是英語中常用的物稱主語句,而“consciousness”這種“意識”是人發(fā)出的,因此翻譯時,我按照漢語習慣進行了詞類轉換和人稱代替物稱法,譯為“想到這便是威尼斯,人們所感受到的魔力與魅力就更濃了”,“更濃”體現(xiàn)了“is heightened”。第二分句中的“at the back of your mind”的翻譯有一定難度,一開始我將其譯為“在你的內心深處”,在查閱了其他資料后,發(fā)現(xiàn)這一短語還有“隱約記得”之意,于是將其修改為“你還依稀記得”。
無論怎樣的翻譯材料,都必須經過“理解→表達→校核”三個翻譯階段,也必須遵循“信”、“達”、“雅”的翻譯三原則,即忠實。在翻譯時,應該忠于原文的內容和風格,不能任意篡改、歪曲、增減原文內容。但是,由于英漢語言的表達和修辭差異,翻譯時,可以對某些成分進行補充。比如這段翻譯中,有一些地方需要將原文中沒有的人稱主語補充完整,符合目的語漢語的表達習慣?!斑_”,即通順,譯文語言必須通順易懂,符合規(guī)范。這一點也要根據(jù)英漢語言特點和搭配習慣,對譯文用語進行調整?!把拧?,即語言優(yōu)美。就這段文章而言,由于它是一段描寫夜景的文字,翻譯時就會進入努力使用優(yōu)美語言的誤區(qū)。如果一味追求“雅”,光顧選詞的優(yōu)美,就容易忽略文章本來的邏輯關系,結果違背了最重要的“信”??傊?,翻譯時要遵循“信”、“達”、“雅”的原則,其中以“信”、“達”更為重要。
除了遵循翻譯的三原則外,在翻譯時,還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理解語言現(xiàn)象、理解邏輯關系及原文所涉及的事物,比如歷史背景、典故等。理解語言現(xiàn)象和邏輯關系,我們要從英漢對比的角度進行分析,翻譯時遵循目的語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理解原文所涉及的事物,我們要對英語文化或文章所涉及的文化有一定了解,這樣才能在翻譯時忠實原文,在意譯時不背離原文。
總之,翻譯所需要的不僅是英語方面的知識掌握,還包括本族語的靈活表達能力和對各種文化知識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李昌銀,崔曉霞.簡明英漢互譯教程.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2]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吳瑾瑾.實用英漢翻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昆明理工大學2013年度研究生百門核心課程建設項目(1099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