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文
古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學習語文,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習慣;學習作文,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作文習慣。學生的作文程度差異明顯,總有一些學生的作文讓教師拍案叫絕,也總有些學生的作文味同嚼蠟?!皶憽蓖耆从趯W生已養(yǎng)成了良好的寫作習慣,平時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積累就多了;多想多思,就有感悟了。這樣一來,寫起作文來就會感到輕松、容易,一揮而就,下筆成文。作文比較差的學生非常羨慕那些作文寫得好的同學,卻一直找不到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與途徑。這又是為何呢?稍一思慮,就是良好的作文習慣沒有很好地養(yǎng)成。南宋詩人陸游曾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闭f明了養(yǎng)成良好的作文習慣的重要性。那么,要寫好作文,提高寫作才能,有哪些良好的習慣需要有意識地強化訓練而養(yǎng)成呢?
一、養(yǎng)成真實習慣
不精不誠,無以動人。真實是為人之本,也是為文之本。作文一旦脫離了“真實”二字,文章內容就會顯得空洞乏味,不能感動讀者?!墩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真切的體驗?!笨梢姟罢鎸崱睂τ谧魑牡闹匾豢尚∮U,要加以重視。然而,這種“真實”的要求,在小學生日常作文內容中往往被“假大空”所占據(jù)、所覆蓋,令人擔憂。如平時學生在作文中往往存在一些比較普遍的虛假現(xiàn)象,寫進作文中的人是虛的,事是假的,觀點是強加的,感情是泛濫的,完全失去了生活的真實性。翻開學生的作文本:“一件難忘的事”無非就是自己在放學途中撿到錢包等候失主或者在汽車上主動讓座;“我的老師”無非是教師帶病為學生上課或者是送沒帶雨傘的“我”回家而自己卻淋病了;“春天來了”無非就是河岸邊柳樹垂下綠絲絳或者是公園里百花盛開……一顆顆原本晶瑩透亮的童心迷失在生澀的謊言中。這些“虛假”的不真實的現(xiàn)象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或被“蔑視”,或被“摒棄”,應大力倡導“真實”作文。要做到“真實”作文,一要在思想上要“真實”。小學生在作文前及作文時要在自己的心里告訴自己“真實”的東西才是有生命力,才是“本分”的,做到心胸坦蕩、心靜如水、明白純凈。二要在行動上要落實。不講同樣也不寫空話、假話、大話、套話,堅決給予無情地抵制,以杜絕“空洞無物”浮華之作的出現(xiàn)。三要在引導上強化。平時作文引導時,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真實作文,在矯正中強化,在強化后養(yǎng)成真實作文的良好習慣。葉圣陶先生說:“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說老實話,絕不允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笨梢娮魑馁F在真情,要寫好作文,一定要養(yǎng)成說真話訴真情的習慣?!拔铱趯懳沂郑沂謱懳倚摹?,真誠是一切文學之本。在作文時要如實說話,說真話、露真情,才能使讀者信服,才能打動讀者的心,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養(yǎng)成積累習慣
平時很多學生一說寫作文就感到頭疼,感到下筆似有千鈞之重,異常艱難。這問題的癥結出在哪里呢?究其原因,無非就是“缺衣少糧”,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寫,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此,我們必須解決“無米之炊”這個困局,引導學生注意積累,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一要強化積累意識。只有積累意識增強了,才能自覺去注意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否則,積累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大文豪蘇軾主張:“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彼^“積”,包括生活的積累與語言的積累。只有生活積累厚實,作文才有素材;只有語言積累豐富,才能文如泉涌。魯迅先生也說過:“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弊魑牟牧系姆e累,功夫在平時,而不在作文課上,語言的積累,功夫也在平時。因此,教師在平時要引導學生增強自主意識:在課外書籍中積累,在參觀訪問、科技活動中積累,在傳播媒介中獲得積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獲得積累……學生的胸中有了“今天以前”的積累,作文內容就會漸漸豐富,寫起作文就會慢慢得心應手。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平時勤寫觀察日記,多做讀書筆記,把平時看到的現(xiàn)象、讀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記錄下來,這樣才不至于隨讀隨忘、隨見隨忘。二要用心觀察生活?!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庇^察就是認識客觀世界的門戶,是汲取生活源泉、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豐富寫作素材的有利保證。如去公園賞花、郊外旅游、轉轉商場、下下圍棋等,都能從側面豐富學生的生活,陶冶他們的情操。三要注意收集積累。學生平時的一些觀察所得,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及時收集整理,不斷豐富作文素材,以備作文之需。
三、養(yǎng)成“四多”習慣
要寫好作文,還要養(yǎng)成“四多”習慣。哪“四多”呢?
多閱讀。閱讀是學習寫作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博覽群書,可以從書中吸取精華,學到寫作技巧,豐富寫作內容,寫起作文來才能得心應手?!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這都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梢赃@么說,閱讀是吸收、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語言的表達、主題的挖掘、布局的安排等技巧或說手段,就會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儲存起來,一旦要寫作文時,腦子中的“積蓄”就有可能蹦跳出來,讓寫作者受用。正所謂“為有源頭活水來”呀!
多練習。出自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文心雕龍》一書中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這句話說的意思就是“多練”。只有多練,才能“曉聲”與“識器”。寫作也如此。寫作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只要多寫多練,一般就能練出一些門道出來,掌握作文的一些規(guī)律與方法。所以,要養(yǎng)成勤動筆的習慣。
多思考。閱讀需要思考,寫作也需要思考。沒有思考,寫作就像無源之水,很多時候就會枯竭的。有時勉強把文章寫下去了,往往會半途阻塞而擱淺了。所以,平時要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做個思考的人。在寫作之前,要先構思,如何選材,如何立意,如何切入,如何謀篇布局……都要作一番打算一番籌劃安排,這樣能養(yǎng)成一種好習慣,要么打腹稿,要么列提綱,然后圍繞提綱寫下來,這樣就能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才不至于像擠牙膏那樣擠呀擠,擠不出什么東西出來。
多修改。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可見修改對于一篇好文章的“誕生”是何等的重要!而那些“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些流傳至今的名句,也都是在強調修改對文章的重要性。我國現(xiàn)代作家楊沫花費了6年時間,重寫、修改了六七遍才寫成《青春之歌》;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文學名著《戰(zhàn)爭與和平》修改了七遍……修改是寫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是提高文章質量的有效方法,同時又能養(yǎng)成學生自改作文的習慣。文章不厭百回改,越改越精美。因此,教師要有目的到教給學生增、刪、改、調、換、留等自改作文的方法,更要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修改、交換修改、集體評議等。學生有了作文后修改的習慣,作文水平的穩(wěn)步提高就有了保證。
總之,學生作文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作文水平,培養(yǎng)良好的作文習慣是寫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礎。學生有了良好的作文習慣,自然能夠學得扎扎實實、循序漸進,寫作才能也自然能夠不斷提高。
(福建省安溪縣第十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