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紅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值得等待……”每當聽到這首熟悉的旋律時,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堅持再堅持教育的頑劣生——小小,他讓我屢次嘗到教育一個學生的萬般滋味。
當年,領導對我委以重任,把我從初三學年調到初二最亂班級當班主任,其中那塊最難啃的骨頭就是小?。核隈唏僦心赣H就喝藥棄他而去,父親到異地謀生且早另有家室,年老體衰的爺爺奶奶好不容易才將他撫養(yǎng)大。每次犯錯班主任找到他的父親,忙于生計的父親對他只有一種簡單管教方式就是毒打。不知道從哪天起,厭學的他漸漸擁有能夠吸引老師眼球的“特長”:罵人、打架、吸煙、喝酒、早戀等中學生不應該做的他都做到極致。
也許是一回生兩回熟吧,他由最初只是乜斜我?guī)籽?,到熟悉我的脾氣秉性之后開始隨心所欲——在廁所里吸煙被同伙供出,叫到警衛(wèi)室接受教育已成家常便飯的他斬釘截鐵地說,只要不讓他爺爺來他就戒煙。對于這個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學生,我只有通過不露聲色地關心他的衣食起居作為突破口。每次交談,我似乎都能看到他心靈的窗戶打開了一點兒?!盁o所謂,我無所謂……”剛剛接受教育的他,沒心沒肺地一轉身又哼起了小曲。
聽說他偶爾還是會利用我是女老師的弊端下課在廁所里吸煙,有時還找女生偷偷約會,或者逼迫弱小給他寫作業(yè)……然而常在水邊站哪有不濕鞋的?知道這一切后,我和他一起在外面的冷風中站了許久。
“天下的老師都一樣,都想把學習不好的品質差的弄回家!”我無語,默默地把這個純粹的農(nóng)村孩子帶到他從沒見過那么多書的三樓圖書室,聊了一會兒理想人生之后,又帶他到窗邊俯視外面的一切,我又耐著性子心平氣和地給他講故事。他的眼神告訴我他能感受到我對他的關心,但是習慣成自然的他總是禁不住種種惡習的誘惑,幾天后依舊一錯再錯!
忽然有一天,他竟然變本加厲地群毆本班令他不爽的男生,險些踢瞎該生的眼睛。一氣之下我打車去家訪。
“從來沒有哪個老師為了差生來這個憋死牛的地方家訪!”回來時他居然和我爭著付車費!我猜想他心中那座冰山應該融化一點點了吧。
事實是,他的感動只是和魚的記憶一樣。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因為我的話語而改變,只有他依然故我。盡管他不止一次地安慰我說,你不知道曾經(jīng)的我什么樣子,我的變化已經(jīng)很大了。我于是告誡自己一定要堅持關愛他五百次以后再放手,就算做好了一切心理準備,我還是常常覺得身心疲憊。
在這里請心理專家分析一下,和我一起教會他對社會有所擔當與付出,讓我的愛再一次再一次重來!謝謝!
(青岡縣付老師)
案例中的女教師混淆了文藝青年的思維模式跟教師的職業(yè)思想體系,班主任把一部跟學生年齡差不多大的電視劇《有多少愛可以重來》的主題歌當成精神支柱,借此慰藉因工作不見成效引起的挫敗感。其實,面對有行為與情緒問題的學生小小,歌曲中迷茫的情懷對于年輕的班主任,除了徒增悲愴情懷,幾乎看不到建設性的意義。假設一個教師把歌曲中的幽怨哀傷用在自己文學世界也無可厚非,但是,將此思維方式納入專業(yè)化程度很高的教育教學中,只能折射出班主任教師在職業(yè)素養(yǎng)方面亟待提高的內容非常多。
內容一,孩子是問題的呈現(xiàn)者,而非制造者
首先,對于孩子來說,生命中的主要影響力來自家庭。學生身上呈現(xiàn)的行為與情緒問題不是學生個人的問題,而是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照顧、引導方面出現(xiàn)了問題,其根源來自成年人。
因為,當成年人無力營造一種功能健全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時,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所需要的良性資源便會匱乏,比如,父母和諧的關系、對孩子生理與情感需求有積極正向的回饋等,在功能失調家庭中都是難以滿足孩子的。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得不到充分的陽光、空氣、溫度、水分和有養(yǎng)分的土壤,一棵樹苗就無法健康成長;同樣,功能失調家庭中的孩子因為情感饑渴、欠缺安全感以及缺乏榜樣,孩子成長中充滿困惑和不確定性,他們必然因孤獨、恐懼與迷茫,因而被動地呈現(xiàn)各種行為與情緒問題。所以,我們沒有理由指責孩子在制造問題,這個關鍵理念一定要澄清。
如果教師期待在特殊教育上看到效果,就必須與家庭系統(tǒng)一起運作,而不是僅僅把關注力放在呈現(xiàn)行為與情緒問題的學生身上。在幫助有行為與情緒障礙學生的策略中,很多時候是直接改變家庭環(huán)境及幫助父母照顧、教導面臨困難的學生。
我們不妨推理一下,除非小小的媽媽當年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否則,做母親的在兒子嗷嗷待哺之際自殺,其丈夫難辭其咎。隨后,小小爸爸遠走他鄉(xiāng)另有家室,讓襁褓的孩子陷入與孤兒無異的境地。如此,小小的核心家庭已經(jīng)完全破碎,根本不具備家庭常規(guī)功能。那么,小小找女朋友彌補嚴重情感饑渴,抽煙、喝酒麻痹自己內心的痛楚,打架、罵人是他簡陋的與人交往模式,這都符合喪失功能的家庭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盡管功能喪失的家庭也有可能成長出學業(yè)優(yōu)異的孩子,但畢竟屬于傳奇型的人,是極少數(shù)。
內容二,有問題的家長通常會進一步惡化孩子身上的問題
行為異常的孩子的家庭有一個常見的模式,通常父親有攻擊傾向,充滿敵意,管教孩子利用暴力。小小的爸爸屬于典型的有攻擊傾向的成年人,忙于生計不過是一個借口,難道這個世界上別的爸爸都沒有生計要忙嗎?毒打孩子不過是他擅于推卸責任、家庭管理能力嚴重欠缺的表現(xiàn)。
對于行為異常中典型的攻擊行為,其成因眾說紛紜,其中以“社會性習得理論”為基礎的說法獲得較多數(shù)人的認可。美國學者Patterson認為,行為異常的孩子,通常是男生,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從父母那里會學到攻擊行為,而且認為攻擊別人是得到想要的東西的唯一方式。
小小在學校欺負弱小同學,強迫人家?guī)退麑懽鳂I(yè)等行為是他爸爸用常年堅持“暴力管教”而傳授給他的。案例中的班主任教師恰恰沒有意識到有行為與情緒問題的學生受家庭影響最大,家長暴力的懲罰是零星的、無效的,只不過提供另外一個攻擊的范例,仍舊不假思索地沿用“遇到問題請家長”的教育思路,把管理小小的希望寄托在有嚴重暴力傾向的孩子爸爸身上。其結果就是,爸爸用毒打讓孩子再次感到對家庭的絕望。簡單地說,孩子的攻擊行為會因為家長的暴力體罰而獲得增長,越是請有暴力傾向的家長來學校,孩子挨爸爸揍的次數(shù)越多,孩子攻擊性越會得到強化。因此,小小會持續(xù)地表現(xiàn)暴力行為。同時,小小發(fā)現(xiàn)老師也沒什么行之有效的辦法來滿足他精神和情感上發(fā)展的渴求,對老師的管教也不抱任何希望。
內容三,孩子的學業(yè)問題是行為與情緒問題的伴生問題
當一個學生在生活上沒有安全感、內心充滿孤獨與恐懼的時候,他們看不到未來,也不敢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因而他們缺乏學習動機,難以在課業(yè)上集中精力;反過來,學業(yè)成績低下會讓孩子的自我評價更低,雖然他們會用各種借口表示自己不在乎,實際上他們內心并不會因此而自豪,故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些行為異常的孩子在學校會造成很嚴重的問題,通常情況下會干擾班級教學秩序,他們容易分心無法遵守指示,也無法持續(xù)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這是最令老師無法忍受的。
當教育愈來愈和這些學生直接有關系的時候,越來越多人注意到這些學生的學業(yè)地位。非社會和反社會行為的問題(unsocial behaviour和 antisocial behaviour),除非孩童時期加以解決,否則會造成其成年以后無法逆轉的反社會行為,這樣以來又造成下一代有反社會行為,然后這個循環(huán)就會持續(xù)下去。
endprint
綜上所述,老師對小小的教育失敗并非因為學生冥頑不化,而是老師似乎想用冰箱烘烤美味的糕點,注定無法如愿。至于老師一開始就稱呼小小為“頑劣生”,無異于老師在心中給孩子貼上了標簽,給自己了一個心理暗示,師生人格的不平等會通過很多非語言信息傳遞給學生,老師未必會自知,但學生會很容易收到暗示,更加對自己不抱希望。后面那些在三樓圖書室的“詩意”引導其實帶有相當強的居高臨下的優(yōu)越感,還有風中站立很久暢談理想這樣的詩人舉動,仿佛是給重度抑郁癥患者描繪其明天生活的曼妙,看似好心,但會引起對方的絕望甚至自殺。如此貿(mào)然的策略是心理疏導方面的大忌,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大忌。
建設性意見
教師必須擁有基于研究發(fā)現(xiàn)的班級管理常規(guī)策略,但是,當情況發(fā)生變化的時候,教師會樂意而且能夠從常規(guī)中解放出來,有良好應變能力;教師需要掌握一般的理論,同時對具體情況又有相應的洞察力。他們不僅需要從總體上對學生進行了解,如對特定年齡、文化、社會階層、地理位置以及性別所共有的模式、理解學科知識的典型模式,而且,他們也需要對自己特定的學生群進行了解。教師在面對不同年齡、性別、文化和階層的學生時,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群體的社會背景及其心理結構,才能有效地理解學生。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無論身處何方,教師都能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問題,才會找到相應途徑引導學生,并使其潛力發(fā)揮到最佳程度。
功能評估
功能評估是對行為偏差學生一個介入策略。功能評估是多步驟的程序,做功能評估是為了了解學生行為潛在的目的或者意圖,許多怪異行為是孩子害怕或者憤怒的反應,如果我們不能確切地知道害怕或者憤怒的事物是什么,就很難知道如何對這些令人生氣的行為作出反應。
所以,老師首先要清空自己先入為主的所有念頭,站在學生一邊,聽聽他們到底怎么想的,即使再古怪,那也是有學生的原因。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然后要借助學校、社會甚至是志愿者結合起來的力量,設計一個相對適合學生的幫教方案,繞過只能起破壞作用的暴力父親,讓小小逐步地甚至有些緩慢地看到自己內心的力量。比如,為班級做些常規(guī)的服務,讓他有一種歸屬感和自豪感;學習上,如果文化課成績不高,不妨引導他對汽車修理或者電氣修理感興趣,甚至成為一個小能手,小小對未來生活就會有更加美好的打算。何必一定要用上大學這樣功利的目標推進小小這樣根本無心向學的孩子,以至于讓他對自己放棄了希望,對未來放棄希望呢?
教育工作者的榮耀不是他有多少學生進了大學,而是他讓多少孩子們最大程度發(fā)揮了他們的潛力。真正的愛是給孩子插上飛翔的翅膀,希望最后這句話能與所有的教師共勉。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