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的棉業(yè)統制政策

2014-09-02 14:04:08金志煥
社會科學研究 2014年3期

〔韓〕金志煥

〔摘要〕為確??谷諔?zhàn)爭的物資供給,國民政府內遷至重慶后的首要任務便是動員上海的資本、工廠內遷。然而由于戰(zhàn)時需求陡增,上海的紗廠獲得了空前利潤。此時內遷至環(huán)境惡劣的國統區(qū)違反了資本家的意愿,實現起來困難重重。后方地區(qū)生產設施短缺,加之戰(zhàn)后淪陷區(qū)民眾內遷,日本封鎖內地經濟,國統區(qū)棉制品需求激增,進而引起了物價上漲、通貨膨脹。于是棉業(yè)統制成為國民政府戰(zhàn)時經濟統制的核心,通過農本局、平價購銷處、物資局等機構推行統制政策,投放儲備棉,欲藉此保障供給、平抑物價。然而資本家不僅不積極配合,反而勾結投機。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更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封鎖,花紗布價格飆升,黑市猖獗,市場一片混亂,國民政府對棉業(yè)的控制流于失敗。由此可見,抗戰(zhàn)時期的國家權力和紡織資本家之間存在著激烈矛盾,從那時起,資本家對國民政府的支持和協助就已經開始動搖。

〔關鍵詞〕棉業(yè)統制;農本局; 物資局;平價購銷處;何浩若;穆藕初

〔中圖分類號〕K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4)03-0159-09

①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慶國民政府的經濟統制政策的具體內容及評價可參見以下文獻:劉殿君《評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經濟統制》,載《南開經濟研究》1996年第3期;陳雷《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的糧食統制》,載《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10年第1期;鄭會欣《統制經濟與國營貿易》,載《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方學英《論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統制經濟政策的影響》,載《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②1933年紡織工業(yè)在中國的工業(yè)體系中占據著絕對的比重。從工廠數量來看,2345個中占據了821個,約350%;在資本額方面,406,872(千元)中占據了166,828(千元),約41%;勞動者數量方面,500,233人中占308,678人,約617%;產品銷售額方面,1,113,974(千元)中占據483,585(千元),約434%。參見岡部利良《舊中國の紡績勞動硏究》,九州大學出版會,1992年,3頁。

〔作者簡介〕金志煥,仁川大學中國學術院教授,韓國仁川406-772。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以重慶為臨時首都。自此,重慶作為國民政府指揮全民抗日的大本營,在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從經濟方面看,由于喪失了關稅、鹽稅、統稅等主要稅源,國民政府將間接稅轉為直接稅,并發(fā)行公債,甚至試圖將上海等沿海地區(qū)的資本及工廠設備轉移到后方以確保生產、抵消赤字。另外,國民政府還通過實施經濟統制政策來提高生產能力、控制物價,以期為抗日戰(zhàn)爭準備充分的物資。①

棉紡業(yè)作為骨干產業(yè)在當時的整個工業(yè)體系中占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它提供了當時最重要的軍需品與民需品,紡織業(yè)的相關政策自然也就成為國民政府經濟政策的核心。②但是,迄今為止,學術界對抗戰(zhàn)時期中國經濟的研究非常匱乏,加之部分資料已在頻繁的歷史變遷中被損毀,參考文獻極為不足,戰(zhàn)時國民政府統制區(qū)域內棉紡業(yè)統制政策方面的文獻就更如鳳毛麟角。①而且在中國近代棉業(yè)史有關國民政府棉業(yè)統制政策的研究中,主要觀點是強調其買辦性、壟斷性、封建性、對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阻礙等。1980年代以后,有關民國史的研究,特別是民國經濟史研究方面出現了新突破。許多傳統觀點受到挑戰(zhàn),新的研究傾向于關注國家政權對經濟政策的影響及國家資本的功能和評價。不少研究者提出國家資本雖然是反動的,但仍存在著進步的、積極的一面,尤其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家資本對加強后方工農業(yè)及經濟建設,進而加強抗戰(zhàn)的物質基礎方面起到了扶持作用。盡管如此,對于官僚資本、國家資本的性質和作用仍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本文即以國民政府農本局的政策為中心,研究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棉業(yè)統制政策的內容和性質。②

①抗戰(zhàn)時期中國棉紡業(yè)方面的研究可列舉如下:陳昌智《抗戰(zhàn)時期的重慶機器棉紡織工業(yè)》,載《重慶社會科學》1986年第4期;陳昌智《舊中國重慶機器棉紡織工業(yè)發(fā)展初探》,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年第4期;李先明《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對花紗布的管制述論》,載《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菊池一隆《農本局の成立とその役割》,載《大分縣立藝術短大硏究紀要》第21卷,1983年。

②關于農本局的研究專著只有菊池一隆的《農本局の成立とその役割》。另外還有以下相關史料:農本局刊行的《農本月刊》;1949年以前日本作為內部資料刊行的《國府の農村政策と農本局の役割》,中國通信社,1937年;興亞院華中聯絡部:《國民政府實業(yè)部農本局》,1939年。另外,在中國出版的《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4輯(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中的載文《何廉與農本局》,《穆藕初與經濟部農本局》,《農本局撤銷改組的內幕》等均是對農本局的回顧性史料。一、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工業(yè)內遷與紡織資本家的動向

七七事變以后,為確保抗日戰(zhàn)爭的物資供給,動員上海的資本、工廠和設備等遷至內地成為國民政府的首要任務。據1933年統計資料顯示,在當時16種工業(yè)企業(yè)中,用工人數在30人以上的工廠有2,435家,資本共計406,929,534元。其中,上海的工廠有1,229家,資本合計166,672,202元,占總體的4096%?!?〕如此重要的經濟資源若落入敵國,必將極大地削弱中國的抗日力量。

1937年7月2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軍需署、參謀部、交通部、兵工署、資源委員會、經濟委員會等部門代表集體議決,開始實施總動員和戰(zhàn)時統制。7月24日,資源委員會又提議沿海工業(yè)內遷。針對此問題,政府設立了財務、礦業(yè)、燃料、機器?化學、棉業(yè)、建筑材料、畜牧、專門人才等8個特別小組,并動員業(yè)界相關人員展開討論。

7月28日,資源委員會派遣林繼庸、莊前鼎、張季熙等人赴上海,會同工業(yè)界代表商議遷廠事宜。但與國民政府的預期不同,上海地區(qū)的資本家們對遷廠問題持慎重態(tài)度,遲遲未下結論。有資本家表示,民營工廠規(guī)模有限,無需遷廠;另有部分人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事態(tài)緊迫,根本沒有充分的時間遷廠;還有人指出工廠內遷所耗經費過多,實現起來較困難?!?〕

11月,國民黨發(fā)表遷都宣言,正式指定西南地區(qū)為抗日大后方。南京陷落以后,國民政府指示,為保證大后方的生產能力,務必切實推進沿海工廠內遷。〔4〕響應國民政府的號召實際內遷的工廠究竟有多大規(guī)模呢?據資料記載,截止到1937年11月12日,從上海遷往內地的民營工廠共有148家,機器設備總重量達14,600余噸,技術工人約2,500名。按業(yè)種計算,機器五金業(yè)有66個工廠,造船業(yè)4個工廠,電器及無線電器業(yè)18個工廠,陶瓷玻璃業(yè)5個工廠,化學工業(yè)19個工廠,印刷業(yè)14個工廠,紡織工業(yè)7個工廠,食品工業(yè)6個工廠,其他業(yè)種另有5個工廠?!?〕

以1935年工廠規(guī)模的統計數據為準,在上海5,418家工廠中,內遷工廠僅占266%,特別是紡織業(yè)作為最大的業(yè)種幾乎算是未作反應,當時最大的企業(yè)如永安紗廠和榮家企業(yè)等均未參與。〔6〕而且,實際內遷的工廠也大部分是迫于官方的高壓手段。當時參與遷廠的黃紹竑在回憶中否認了工廠的自發(fā)遷移,他回憶道,若不是主任委員林繼庸的強力推動,這些工廠依舊會留在敵人占領區(qū),而參與內遷的廠家也大部分是些三四流的工廠?!?〕當時日本外務省的文書評價國民政府的內遷政策道:“(他們)獎勵與強制的方法并用”〔8〕。而最終,參與內遷的紗廠也不過豫豐紗廠、裕華紗廠、申新四廠、震寰紗廠、沙市紗廠、大華紗廠、泰安紗廠等7家。

1938年1月2日和6日,工礦調整委員會又兩度召集各紗廠的負責人敦促內遷。委員會再三強調遷廠的緊迫性。但是紗廠的負責人依舊不置可否。因此,委員會警告各紗廠代表:“要知道,政府抗戰(zhàn)乃抱定焦土政策,若敵人襲擊武漢而未毀各廠,政府亦將自行毀壞之,免得資敵,亦免得諸公考慮財產去作漢奸”。〔9〕另外,工礦調整委員會還下令:“為國防上之需要,政府得強制遷移廠礦之全部或一部設備……各紗布工廠之遷移既屬軍需必要……各紗廠為國家計,為本身計,自應及早遷移,以維國家實力……并限于2月15日以前將設備全部拆卸完畢……遵照辦理,不得違誤?!薄?0〕

2月19日,工礦調整委員會向豫豐紗廠的負責人下達遷廠命令,經理潘世經、廠長鄭彥之等無奈接受。其廠擁有紗錠56,448錠、織機224臺、發(fā)電量達3,500千瓦的發(fā)電設備,還有其他機器等,總重量合計9,000噸,用時兩個月方遷至內地?!?1〕據遷廠總負責人林繼庸回顧說:“對于不愿拆遷的廠礦,可下令強制執(zhí)行……對豫豐紗廠,也是到了萬不得已才使用了這個殺手锏?!薄?2〕

為何紡織資本家們對于遷廠問題態(tài)度如此消極呢?首先是源于紡織資本家利潤至上的傾向。由于戰(zhàn)時需求急增,上海的紗廠獲得了空前的利潤。比如,裕大紗廠反對內遷的人員主張:“上海、蘇州、無錫、常州等均已經陷落,如果增加我們的產量,將獲得十倍于平時的利潤。”〔13〕實際上,根據1938年1月28日裕大紗廠股東會議的記錄,由于棉花原料價格的滑落以及戰(zhàn)時需要的旺盛,棉制品價格高漲,1937年的毛利達到了2,175,500元,凈收益足有130余萬元?!?4〕

其次是對于戰(zhàn)時遷廠危險性的憂慮。如震寰紗廠制訂計劃將紗錠和織機經長江運送至重慶,但由于船只不足,只運送了10,000只紗錠,剩余的16,336只只能通過陸運轉移至西安。而250臺織機和電力設備則根本無法搬運。更甚者是運貨船只因遭轟炸而沉沒,船運貨物全數損失。震寰紗廠最終只能以陸運的設備重啟工廠。后又不得不將工廠售予裕華紗廠和大華紗廠。〔15〕

再次,后方地區(qū)的經濟環(huán)境比上海惡劣許多。例如,某紡織資本家指出:“第一,戰(zhàn)事頻繁,交通被封鎖,致使無法運輸,而且還有被轟炸的危險。第二,即使搬運了機器設備也難以找到適合銷售的地區(qū),雖然有政府的資助,但是單運輸費用一項就要耗費巨大。第三,上海的工廠大部分都是依賴電力運轉,移往內地以后由于電力不足,設備的運轉也可能發(fā)生問題?!薄?6〕

永安紡織公司的劉鴻生批評國民政府的遷廠計劃欠妥當,就如同將魚放入枯井,絕其生路。而劉鴻生主張開設自由商港,即將長江下流的蕪湖地區(qū)開辟為自由通商區(qū)域,把上海的大工廠都遷移至此。這個區(qū)域地勢險要,國民政府可以武力進行防御,以便諸廠進行生產活動?!?7〕但是面對日本的侵略,建立自由商港的設想,是國民政府所力不能及者,況且此種想法有可能成為各廠回避遷廠的幌子,因此并未公布于外。

參與遷廠的黃紹竑也指出:“規(guī)模較大的廠家,其生產和銷售都不僅僅局限于一省或一縣。工廠需要的原料或燃料有可能從外省或外國買入,產品也同樣可能銷往國外。更何況,內地也很難招到熟練工?!薄?8〕由此可見,相當多的資本家對國民政府的遷廠政策心存不滿。不能否認,資本家這種利益至上的態(tài)度在現實中對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的實施造成了阻礙,成為保證抗戰(zhàn)物資基礎建設的不利因素。

二、 日本對大后方棉制品需求的應對

上海地區(qū)作為中國紡織工業(yè)的中心,其產量占據了全國總產量的大部分??箲?zhàn)前的1936年,中國有65家紗廠分布于上海地區(qū),占全國142家的46%,保有精紡機的54%,捻絲機的85%,紡織機的54%?!?9〕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國民政府雖然制定了遷廠計劃,但是大部分紡織資本家并沒有積極合作,反而有其他地區(qū)的紡織工廠搬至安全且經營環(huán)境良好的上海地區(qū)。因此,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雖然上海紡織工業(yè)的棉制品生產指數曾一度下降,但隨著政局的安定,工廠的產量不僅恢復到戰(zhàn)前水平,反而超出當初的生產量,出現了畸形的繁榮。上海這種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出現的畸形繁榮后被稱為“孤島繁榮”,其持續(xù)時間從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zhàn)役開始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約計4年4個月。

這時期的經濟繁榮通過上海的貿易量也可見一斑??谷諔?zhàn)爭爆發(fā)一年間上海的貿易額確有衰退,而后又快速恢復過來。1939年已經超出戰(zhàn)前水平,并在中國整體貿易量中占據了巨大的比重,占全部出口額的57%,進口額的45%?!?0〕依靠中國資本新增設的大型紗廠就有合豐紗廠,榮豐紗廠,安達紗廠,信和紗廠,保豐紗廠,新生紗廠,德豐紗廠,中紡一、二廠,廣勤紗廠,麗新紗廠,公允紗廠等12家。至1940年,上海紡織業(yè)的總生產量達到頂峰,棉紗總生產額達到234,746,560元,棉布總生產額達到136,234,520元?!?1〕與此相伴,上海棉紡織業(yè)的設備保有量也大幅增加,從下表中可略見一斑。

表1“孤島”時期上海棉紡織工業(yè)的設備變化

年度

設備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紗錠(千錠)374445583633687紡機(臺)17001846278848295328總設備指數100117155184195 資料出處:王子建《“孤島”時期的民族棉紡工業(yè)》,載《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10),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12頁

相反,以重慶為中心的國統區(qū)的經濟雖然也有所發(fā)展,但依然無法滿足新流入人口的需求??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隨著國民政府遷至重慶,淪陷區(qū)民眾也紛紛遷至后方,國統區(qū)的人口達到了2億5000萬,再加上4,500萬軍人,如此龐大的人群導致對棉制品的需求激增??箲?zhàn)前國民每人每年消費的棉布有10平方碼,然而抗戰(zhàn)后大后方每人平均只有2平方碼。1940年國統區(qū)的棉紗生產量僅有3萬捆,后雖有所增加,但產量最多的1943年也不過11萬7,000捆。〔22〕以1943年為例,后方的棉紗、棉布的需求量和生產量的數值如下:〔23〕

最低需要量:棉紗-700(千件),棉布-25,000(千匹)

最高需要量:棉紗-1,600(千件),棉布-55,000(千匹)

平均需要量:棉紗-1,150(千件),棉布-40,000(千匹)

而實際生產數量如下:

最低生產量:棉紗-370(千件),棉布-10,500(千匹)

最高生產量:棉紗-550(千件),棉布-12,425(千匹)

平均生產量:棉紗-460(千件),棉布-11,463(千匹)

如此嚴重的供需不平衡必然導致國統區(qū)棉制品的價格上漲。而上海和后方的價格差成為上海紡織工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封鎖了沿海地區(qū)的交通,海外進口商品的流通通道被阻斷致使后方各種商品都不足,這必然致使物價急漲。而為了獲得商業(yè)利益,上海等淪陷區(qū)的商品開始大量涌入國統區(qū)。下表為當時兩地商品的價格比較。

表2上海和重慶商品價格比較

(20支紗的價格,單位:元)

時間

城市19376193712193812193961939121940619401219416上海2363301634294299714710894123841400重慶3623無統計835410271600285042154900資料出處:馮叔淵《民元來我國之棉紡業(yè)》,載《民國經濟史》,銀行學會銀行周報社,1948年,339頁

“跟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1937年6月比,1939年4月的棉花價格上漲為原價的13倍,棉紗上漲為22倍,1940年5月足足上漲為原來的57倍,出現了棉業(yè)發(fā)展的好時期。”〔24〕下面的引文也反映了當時上海紡織品流入國統區(qū)的情況:“從上海日商紗廠棉紗的銷路來看,雖然有一部分出口到南洋地區(qū),但大部分是售予中國消費者的,內地非占領區(qū)占了市場的大部。雖然沒有準確的地域和數量統計,但是這種情況已被當時人們看作理所當然,懷疑和詢問反而是反常?!薄?5〕

根據調查,1940年貴州、云南、四川等后方地區(qū)的市面上到處可見日本商品,內地商品約80%是由上海流入的?!?6〕當時上海物價上漲率超過了日本,致使大量的日本商品進入上海,這其中60%以上又被分散至中國各地。〔27〕從外國進入香港的物資也會流入上海,再從上海經江蘇、浙江陸運到內地?;蚴墙浐B愤\送到寧波、溫州、福州、泉州等港口,再從這里用貨車或驢車等搬運至浙贛鐵路,由鐵路經衡陽轉湘桂鐵路運至桂林、昆明、重慶等內地城市。除此之外,還有部分貨物從上海運至越南,再經滇越鐵路送至昆明。〔28〕可以說,香港和上海是國外物資流入內地的兩大中心。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但每年有十多億元的棉制品、醫(yī)藥品等由上海進入重慶?!?9〕

除了以香港和上海為中心的物資運輸路線外,滇緬公路、西北地區(qū)與蘇聯間的道路也成為重慶國民政府接收外運物資的重要通道。西北路線主要承擔了軍備運送,而滇緬路、滇越路則成為外國商品進入內地的通道。綜上所述,可以說,以上海和香港為中心的港口路線、滇緬公路、滇越公路、西北通道等四條路線是最具代表的援蔣路線?!?0〕

隨著戰(zhàn)爭的長期展開,日本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就是如何切斷國民政府的物資運送路線。因此日本逐漸加強對重慶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對中國境內的物資流通也進行了全面統制,尤其是嚴格管制從上海等租界區(qū)向重慶等國民政府統治區(qū)的物資運送。日本政府規(guī)定,從1938年10月26日起,將對上海等占領區(qū)流入國統區(qū)的工業(yè)品、機械等物資進行管制?!?1〕并且,為切斷承擔了物資流通量30%的廣西公路,日本政府于1939年10月發(fā)動了南寧戰(zhàn)爭,并于1940年1月占領該區(qū)域。但因未達到預期結果,1940年6月,日方又加強了對各海岸、邊境的監(jiān)視,徹底統制物資流通,甚至封鎖了從廣西省繞道越南到達內地的通道?!?2〕

1941年6月23日,汪偽政府汪精衛(wèi)和日本首相近衛(wèi)文麿發(fā)表《日華共同聲明》,雙方就更積極地對重慶國民政府進行經濟封鎖達成一致。日本國內輿論表示:“對重慶的軍事作戰(zhàn)不會停止,但若不管制占領區(qū)域內的物資流通,讓所有的物資無限量地流入重慶方面的話,反而會利于敵方。因此,只要重慶抗日陣營一天存在,我方對物資流通的統制就要強力、持續(xù)地執(zhí)行?!薄?3〕

8月28日汪偽政府財政部長周佛海發(fā)表的《長江下流地帶物資統制暫行調整綱要》明確規(guī)定:“物資流通的統制對象是從上海流入重慶國民政府物資”。〔34〕他認為,封鎖國統區(qū)物資流入,既可以確保上海等地的經濟安定,又可以削弱重慶國民政府的戰(zhàn)斗力?!?5〕

①農本局是少數“學者從政”的典型機構,實際上掌控農本局運作的大部分人是與國民政府或黨派沒有直接關系的人,掌握實務的多是學者出身。王文鈞:《何廉與農本局》,《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4輯,參考124頁-127頁。1942年12月21日,第9次日本御戰(zhàn)會議召開,提出《對中處理根本方針》。22日,日本陸軍參謀總長強調說,“應傾盡全力對敵封鎖,并防止占領地域的物資流入敵統治區(qū)內”?!?6〕

從1940年春天開始,日本的物資統制政策更徹底了。各地的棉紗價格開始暴漲,重慶地區(qū)尤為明顯。1940年3月,一件棉紗的價格接近3,000元,跟之前308元的價格相比漲了近10倍?!?7〕重慶的批發(fā)價格指數,假定1937年是100,1939年8月,糧食批發(fā)價格指數已經上漲到1175,而服裝類批發(fā)價格指數基本達到了3607?!?8〕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與依靠當地供應的糧食相比,依靠外地供給的服裝、電、燃料、金屬的價格上漲幅度更高。這正是物資運輸線路被切斷的結果。穆藕初對棉制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作過分析:“后方的棉紗布大部分依賴上海生產供給,而日本對這類產品流通的管制是其價格上漲的原因”?!?9〕實際上,1940年的統計顯示,后方地區(qū)棉織品的短缺量為:棉花581,632市擔,棉紗125,591包,棉布4,012,705匹,如果不及時補充將會造成嚴重后果?!?0〕

三、農本局成立與棉業(yè)統制政策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便開始對棉業(yè)進行全面統制。隨著戰(zhàn)爭的全面展開,戰(zhàn)爭基礎物資充裕與否成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而棉紡業(yè)作為供應基本軍需和民需的產業(yè),成為國民政府統制經濟的重中之重。其經濟統制的目的就像蔣介石在對國民談話中提到的:“當務之急是發(fā)展經濟、提高抗戰(zhàn)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不得不實施國民總動員及經濟統制”?!?1〕基礎物資生產在提高抗戰(zhàn)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國民政府棉業(yè)統制政策開始實施是在七七事變前后。1937年9月8日國民政府軍政部向各紗廠發(fā)送電文,下達了籌措軍需品等指示。主要內容如下:“一,各紗廠盡量制造16磅布,14磅粗布及其他軍用紗布,有余力時可供給民用。二,各紗布廠應努力招收敵區(qū)工人,增加生產量,并將每月最低生產額報部備查。三,布價由各廠選派代表,或由紡織業(yè)公會推選代表,攜帶樣品來本部,與軍需署直接洽定,以昭劃一。四,各紗布廠運輸物資,政府將充分予以便利”?!?2〕

事實上,國民政府設立農本局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實施戰(zhàn)時棉業(yè)統制。①早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的1936年6月,國民政府行政院就商討了農本局組織條例。后經修改審定,農本局章程于16日正式通過,共計19條。9月,農本局作為實業(yè)部的下設機構正式成立。農本局章程的第一條規(guī)定:“農本局以復興農村發(fā)展為目標,負責調整農產運銷、流通農村資金,將實業(yè)部與各銀行進行聯合?!薄?3〕 實際上,20世紀30年代,中國農民需要的資金主要依賴私人資本、高利貸、當鋪、錢莊等,條件苛刻、利率極高。據資料記載,當時向農民放貸的包括高利貸業(yè)主、地主、富農、商人等個人,以及當鋪、錢莊等金融機構。大體上,前者占2/3,后者占1/3?!?4〕

農本局創(chuàng)立之初的主要業(yè)務是通過建設“農業(yè)金庫網”,直接貸款給種植棉花等主要經濟作物的耕種者?!?5〕其在行政上雖隸屬實業(yè)部,實際政策方針則由農本局理事會決定。理事會作為其最高管理組織,是由實業(yè)部長、財政部長、鐵道部長、交通部長、經濟委員會秘書長、實業(yè)部農業(yè)司長、中央農業(yè)實驗所長、上海商品檢驗局長及銀行家等23人組成。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的孔祥熙擔任理事長一職,何廉擔任總經理負責實務,總經理下設兩名協理??偩衷O在首都,在各省市縣設立分局,派遣專門委員負責處理相關業(yè)務?!?6〕農本局設立時的總資本為6,000萬,其中3,000萬由政府每年撥款600萬,分5年付清,剩余的3,000萬由各銀行籌備?!?7〕

農本局最初的管理區(qū)域是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省,之后由于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1938年隨國民政府遷移至重慶。遷至重慶以后,國民政府將實業(yè)部更名為經濟部,同時農本局撥款1,000萬成立下屬法人福生莊,負責處理棉花、棉紗布等相關業(yè)務。農本局的主要業(yè)務之一是購買上海等地的棉花、棉紗、花紗布,調控大后方的棉紗布價格?!?8〕福生莊本部設在重慶,并在陜西、湖南、湖北、浙江、廣東、四川、桂林、上海、香港等地設立分支,負責棉花、棉紗、花紗布的購買、運送、銷售等業(yè)務。〔49〕1939年到1941年三年間,福生莊購入的棉花共計584,808擔,棉紗11,170件,土紗7,090擔,機器制棉布32,580匹,土布308,942匹,銷售棉花共計453,166擔,棉紗10,965件,花紗布123,848 匹。〔50〕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農本局福生莊設立之初發(fā)揮著如下作用:在上海、武漢等地購入棉花、花紗布,并將其運至后方。待產品價格波動時隨時出售,以調控價格。但是隨著戰(zhàn)爭逐漸向內地深入、敵占領區(qū)不斷擴大、日本戰(zhàn)時物資統制進一步強化,福生莊調控市場的機能越來越弱。

在國統區(qū),除了物資不足,商人的搶購和投機等也引起了物價的上漲。鑒于此,國民政府經濟部1939年發(fā)布了《非常時期平定物價及取締投機操作辦法》、《日用必需品平價購銷辦法》等法案,并成立了平價購銷處,在農本局及福生莊的協助下推行經濟政策,負責日用品的供給,以穩(wěn)定日用品價格。平價購銷處協同相關機關和紗廠算定生產成本、運送費用,并公示花紗布的價格范圍,規(guī)定所有的產品需在價格范圍內買賣,還規(guī)定紗廠、紗戶等須申請營業(yè)許可證后方可從事交易活動。

1939年3月初,重慶市物價總體上漲了20%-40%,蔣介石下令必須及時遏制花紗布、五金等五種商品價格的上漲?!?1〕 但是限價令出臺以后,商人所持庫存不投放市場,致使黑市交易猖獗。其交易價格比國民政府出臺的限制價格高出10%-20%,并不斷上漲,不久便達到了2倍之多。遏制物價政策的盲目實施反而促使了物價的上升。〔52〕

政府為平抑價格而將儲備的棉制品大量投放市場,這卻變成了商人們投機的對象,紗戶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由原來的30多家增至200多家。雖然平價購銷處停止發(fā)放營業(yè)許可證,紗戶們仍與貪官相勾結以不法方式取得營業(yè)執(zhí)照。限價令的出臺使紗廠的利益受損,紗廠為了擺脫政府的管制和紗戶勾結,以高于市價的價格交易,所得收益按四六或五五分成。在某些工廠,甚至有個別營銷部職員瞞著經理、廠長偷偷地與紗戶勾結,分得好處。〔53〕

1941年初,平價購銷處登記重慶市所有的花紗布存量,積極調控市場,并于同年2月公布了花紗布的最高價格。雖然表面上市價趨于穩(wěn)定,但是不久后,重慶以外其他區(qū)域的棉紗價格開始暴漲,黑市價格也隨之上漲,最終無法控制。于是,花紗布不僅停止流入重慶,反而開始從重慶流向其他地區(qū)。〔54〕 8月末棉紗價格的上限已經超過了1,500元,9月只得再次調整限價,卻依然無法取得任何成效?!?5〕

限價令一公布,紗廠便盡可能捂而不售。棉紗的供給急劇減少,于是農本局便每天將必須供給市場的下限通報給各紗廠。但是,紗廠紛紛自行設立商業(yè)交易機構,重新購入所售商品后全部投放入黑市?!?6〕 同時,紗廠為逃避高額賦稅故意報低利潤,或者為了夸大生產成本而準備兩種賬,一種對內,一種對外?!?7〕

重慶的紡織廠中擁有一萬以上紗錠的紗廠有5家,其中豫豐紗廠和裕華紗廠均擁有超過3萬以上紗錠,其設備占總量的60%,棉紗生產量占總產量的50%-60%,實際上處于壟斷地位。兩紗廠通過聯合調整原棉的收購價格和棉紗、棉布的銷售價格來獲取巨大利潤。當時重慶棉制品的價格實際上便由這兩大紗廠操控。若兩大紗廠幾日不公示價格,10到15天不供應棉紗,市場上棉紗價格必定極度上漲。兩廠也總是俟機銷售以賺取高額利潤。在此背景下,1940年重慶市棉布的價格每件為3,340元,1941年卻已暴漲至1萬元。〔58〕

不僅如此,兩紗廠還聯合操控棉花價格。豫豐紗廠的廠長潘仰山時任遷廠工廠聯合會理事長,他規(guī)定紗廠須統一購買棉花,禁止個別采購。聯合會有組織地在棉價大跌時采購的行為給棉農和棉花商以沉重打擊。當時報紙也曾對重慶市棉制品的價格做過以下報道:紗廠現在已經儲備了可供消費2年的棉花,生產成本沒理由漲那么高,工人薪水漲到之前的2倍,棉紗價格卻漲了20-30倍?!?9〕

綜上,國民政府僵化的經濟限制措施和紡織資本家的投機行為,導致統制政策毫無成效。

四、 物資局的成立及棉紡業(yè)統制政策的加強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封鎖。國民政府在第五屆八中全會上決議調整和重組經濟行政機構。〔60〕但收效甚微,至1941年末棉制品供給嚴重不足,花紗布的價格飆升,國民政府已無法對花紗布市場進行有效控制。1942年3月重慶的物價較之戰(zhàn)前上漲了34倍,各級官僚和商人相互勾結,投機獲取暴利,黑市更是日益猖獗,〔61〕棉花、棉紗、花紗布市場混亂不堪,已然是無法控制。1942年2月,蔣介石政府下令經濟部成立物資局,負責監(jiān)管后方的棉花、棉紗、花紗布市場,并任命農本局負責人何浩若為物資局局長。

經濟部物資局的主要職責包括:監(jiān)督物資供給,監(jiān)管棉制品的改善、登記、分配、統計、供給、運輸,平抑物價,遏制通貨膨脹,管理市場,減少與防止搶購、投機現象。由于花紗布是軍民必不可少的物資,經濟部派專員到各紗廠和主要區(qū)域監(jiān)督和協助花紗布生產?!?2〕 物資局設立之后,農本局亦進行重組,穆藕初被任命為局長。

物資局于1942年2月1日正式成立,2月4日何浩若便召集四大紗廠負責人潘仰山、蘇汰余、章劍慧、簫倫豫等部署強調:“當前后方要務乃安定人民生活,動員人力、物力支援前線抗戰(zhàn),管制花紗布是物資總動員的重要一環(huán)”〔63〕,明確宣布花紗布統制是為抗戰(zhàn)穩(wěn)固物質基礎??梢钥闯?,國民政府認為以往棉業(yè)統制政策的失敗是源于棉業(yè)資本家的投機和搶購等不當行為,物資局的設立正是為了積極應對這些問題。何浩若就任后在農本局發(fā)行的《農本月刊》中提到:

①“因為限制價格與黑市價格存在2倍以上的差異,奸商們低價購買高價出售價格暴漲。廠家虛假報告生產量將產品大量投入黑市?!碑呄噍x:《棉市管制之重心在布市》,《農本月刊》第57期,1942年2月,14頁。物資局的任務是:促進生產,統籌分配,規(guī)范消費。但是更緊要的任務是管理那些對國家無益卻只會中飽私囊的商人。物資局會采用過激手段沒收商人財產嗎?答案是否定的。物資局的任務是勸告商人,發(fā)動他們的愛國心以順從物資局的管理,讓他們在規(guī)定價格范圍內出售商品,說服他們給工業(yè)領域投入資本,或者勸告他們去敵人占領區(qū)購買物資來充足后方的物資。〔64〕

何浩若表示要“獎勵生產,平抑物價”,“以花控紗,以紗控布,以布控價”。〔65〕 1942年2月14日,國民政府頒布《統籌棉紗平價供銷辦法》和《物資局對于直接用戶請購棉紗暫行供應辦法》以穩(wěn)定棉紗價格。豫豐、豫華、申新、沙市、合川豫豐分廠的所有產品由物資局下屬的農本局購買,物資局派遣專員監(jiān)督生產。另外,1941年7月撤銷福生莊,任農本局總經理的穆藕初直接掌管棉花的采購和運輸,而且對手工生產土布的棉戶,農本局以借貸方式供給棉紗、提供原料,并負責購買成品轉賣?!?6〕

物資局通過以下方法敲定紗廠的銷售價格:各紗廠計算出生產成本呈交物資局,物資局派遣專員親自去紗廠比對,刪除不真實的成本構成,計算出各紗廠成本的平均值并加上20%的利潤便為紗廠的銷售價格。這個價格要上報給物資局,物資局再召集經濟會議秘書處、農本局、社會局等有關機關及各紗廠負責人召開會議,對此價格進行提議、評定,最終經經濟部批準后方可公告、實施。第一次價格評定于1942年2月15日實施,指定價格為:20支紗每件6,900元,16支紗每件6,400元,10支紗每件5,600元。當時農本局所定棉花公示價格是每市擔3875元(中級棉花標準),然而黑市價格已經達到650元。〔67〕生產成本已遠超政府規(guī)定的棉紗銷售價格,這激起了紗廠方面的強烈不滿。8月1日國民政府再次實施價格評定:規(guī)定20支紗每件8,580元,16支紗每件7,720元,10支紗每件6,860元?!?8〕可是此次調整并未影響市場的實際價格,亦未減緩棉業(yè)資本家的不滿情緒。

有鑒于此,10月末國民政府召開參政會,豫華紗廠的蘇汰余聯絡各紗廠和一些有交情的參議員,希望說服政府改善棉紗布的管制方法,合理核定棉紗的銷售價格。參政會期間,物資局局長何浩若召集各紗廠代表商議棉紗價格問題,并宣布將再次調整棉紗價格。

11月1日,蔣介石親自主持國家總動員會議,展開了針對棉紗銷售公示價格的討論。蔣介石聽取何浩若的意見后表示“紗價可以調整,但不要超過50%”,所以,原計劃將20支棉紗的價格從原來的8,580元調整到14,500元,但按照蔣介石的“不要超過50%”的意見,最終核定20支紗每件12,500元,16支紗11,250元,10支紗10,000元?!?9〕

即便如此,紡織資本家依然要求棉制品價格市場化。對此,農本局穆藕初表示:“各紗廠巧假名義,唯利是圖,要求棉紗加價,實屬不當”?!?0〕通過此話可以看出農本局及國民政府對價格市場化問題的態(tài)度。

實際上,各紗廠也在聯合應對國民政府物資局的政策。首先,他們組織會餐,會面時對比各紗廠生產成本,如某個紗廠呈報的成本特別低,其他紗廠便要求其提高數值。因此,各紗廠上交給政府的生產成本存在很多虛假數據,并且各項費用亦被夸大。虛記生產成本的主要方式有:虛報工人人數,夸大機器消耗,虛報用棉數量及其他雜項費用,少報生產量等。①

另一方面,物資局對棉制品的管制僅限于棉紗,對棉花和棉布并無管制。農本局當初對紗廠承諾紗廠消費的原棉按標價供給,可是因為原料不足,加之從國外進口棉花困難重重,承諾并未兌現。雖然各紗廠從工礦調整處等有關機關也可以獲得少量供給,但是大部分的棉花都不得不從黑市買入?!?1〕從這一點看,棉紡業(yè)的反抗并非無理取鬧,而是具有妥當證據的?;谏鲜隼碛桑骷啅S從銀行大量借入資金,盡可能多地買入棉花、重要機器、油類等。銀行的利率雖然高昂,可依然低于物價的上升,加之貨幣日益貶值,紗廠這樣做不僅可以保存資產價值,還可以取得高額利潤。〔72〕

鑒于此,物資局傾注了更多力量在棉花統制上,動用了所有手段。當時陜西省作為后方棉花重要的供給源,國民政府很自然地把焦點放在當地,其管制方法如下:

1.棉花商持有的棉花數量超過50擔,紗廠存儲的棉花數量超過一年使用量時,視其為搶購,并按管理機關規(guī)定的價格強制向其征購。

2.強制征購時,征購價格標準為:原購入價格+利息+運送費用。

3.棉商每月購棉超過50擔時,必須持有許可證及運輸許可證。

4.購棉方的征購數量、等級、價格、消費區(qū)域等都必須按照相關規(guī)定嚴格執(zhí)行?!?3〕

另外,物資局設立之后還指示農本局將農民擁有的棉花全部征購。若農民不服從征購,農本局將按照行政命令,強制沒收。在此過程中,物資局專員在前辦理行政手續(xù),農本局專員在后執(zhí)行強制命令。但是,這樣的措施是軍需署為節(jié)省軍費而向物資局申請實施的,所以棉花的征購價格定得格外低?!?4〕這樣的強制購買是建立在犧牲農民利益基礎上的,當然只會引起他們的不滿。

結果,以1942年陜西省為例,農本局在規(guī)定時間內在此地征購的棉花數量急劇減少。這正是官價過低引起的。1940年陜西棉花的生產量還為100多萬擔,實施價格管制以后,1942年的生產量僅有40多萬擔。〔75〕至1943年產量已低迷到不得不實行獎勵政策的程度,即在規(guī)定期限內,以官價征購棉花并支予棉農獎勵金?!?6〕在此過程中,便有投機商煽動物價上漲以贏取暴利?!?7〕假定1937年的物價指數是100,1942年12月的物價指數已經達到了1576?!?8〕農本局的棉業(yè)統制政策也無以為繼。

最終,蔣介石在國家總動員會議上怪責農本局局長穆藕初。12月2日,行政院正式撤銷穆藕初的職務。12月22日,何浩若向國民黨行政院提出撤銷農本局的申請。1943年1月物資局被撤銷,1943年2月16日,農本局亦被撤銷。

結論

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實施棉業(yè)統制政策是為了確保戰(zhàn)時軍民必需品,為抗日戰(zhàn)爭提供物質基礎,所以政策的實行具有正當性和合法性。棉業(yè)統制政策的實施和變動跟上海地區(qū)的棉業(yè)動向有著密切關系,由于日本對上海地區(qū)的棉制品外流進行管制,也使得國民政府的棉業(yè)統制政策具有了明顯的抗日特性。國民政府通過農本局推進棉業(yè)統制政策,雖然沒有達到期望的成果,但不能否認它在非常時期對穩(wěn)定后方經濟、提高抗戰(zhàn)能力所起的作用。

然而,抗戰(zhàn)時期的物資不足以及由此引起的通貨膨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策的實施,使得國民政府不得不統制生產、遏制物價,而紗廠卻認為國民政府的棉業(yè)統制政策嚴重地侵害了他們的利益。因此,雖然農本局嚴格執(zhí)行棉業(yè)統制政策,紗廠方面卻為了保值不僅不積極配合,反而暗中促使了黑市的猖獗。如此看來,在棉制品不足、價格暴漲的特殊背景下,抗戰(zhàn)期間政府的統制和資本家的反應都具有一定的妥當性和事實依據。

抗戰(zhàn)時期,國家權力和紡織資本家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矛盾。雖然有些勉強和消極,但資本家還是盡量協助政府政策的實施,因為他們還抱著自己的犧牲會在戰(zhàn)后得到補償的信念。這樣也就可以理解,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在處理敵產的過程中為何與資本家之間出現了極端沖突和矛盾。其實,早在抗戰(zhàn)時期這些沖突和矛盾就已經開始萌芽。而且從那時起,資本家對國民政府的支持和協助已經開始動搖。

〔參考文獻〕

〔1〕金志煥.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3.

〔2〕劉大鈞.支那工業(yè)調查報告〔R〕. 中支建設資料經濟委員會編.編譯匯報:第72編〔Z〕.南京:中支建設資料整備事務所,1941.33-66.

〔3〕〔13〕孫果達.民族工業(yè)大遷徙〔M〕.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3,118-119.

〔4〕史全生.中華民國經濟史〔M〕.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426.

〔5〕〔11〕林繼庸.民營工廠內遷紀略〔M〕.1943.14-15,34.

〔6〕〔15〕黃逸峰.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478,481.

〔7〕〔18〕黃紹竑.五十回憶〔M〕.民國叢書:第5編82〔C〕.上海書店,1945.508,507-508.

〔8〕蔣政權の經濟的抗戰(zhàn)力の動向:3(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所藏文件),REEL No.A-0216-0477.

〔9〕〔10〕〔14〕〔42〕〔55〕〔56〕〔57〕〔68〕〔70〕裕大華紡織資本集團史料編輯組.裕大華紡織資本集團史料〔Z〕.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314,313,282,276,375,376,401,376-377,391.

〔12〕郭廷以.林繼庸先生訪問紀錄〔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205.

〔16〕〔54〕馮叔淵.民元來我國之棉紡業(yè)〔A〕.民國經濟史〔M〕.銀行學會銀行周報社,1948.337,340.

〔17〕劉鴻生.擬遷移前區(qū)工廠及創(chuàng)設自由商港之管見〔A〕.劉鴻生企業(yè)史料:下〔Z〕.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8.

〔19〕池上幹德.事變下の支那綿業(yè)現地報告.大陸と纖維工業(yè),紡織雜誌社.114.

〔20〕 增田米治.支那戰(zhàn)時經濟の硏究.ダイヤモンド社,1944.91.

〔21〕徐新吾,黃漢民.上海近代工業(yè)主要行業(yè)的概況與統計〔A〕.上海研究論叢:第10輯〔C〕.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77-78.

〔22〕嚴中平等.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Z〕.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100.

〔23〕毛翼豐.戰(zhàn)時棉紡業(yè)之變遷及其救濟〔J〕.中國紡織學會會刊,第1期(1943年4月):35.

〔24〕〔25〕高村直助.近代日本綿業(yè)と中國.東京大學出版社,1982.259,258-259.

〔26〕齊春風.中日經濟戰(zhàn)中的走私活動〔M〕.人民出版社,2002.253.

〔27〕上海淪陷前期的“孤島繁榮”〔A〕.中國近代經濟史論叢〔C〕.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145.

〔28〕〔30〕濱知行.支那戰(zhàn)時經濟論.慶應書房,1940.207,208.

〔29〕增田米治.支那戰(zhàn)時經濟の硏究.ダイヤモンド社,1944.93.

〔31〕古廄忠夫.抗日戰(zhàn)爭期間華中經濟戰(zhàn)的一個側面〔A〕.上海研究論叢:第9期〔C〕.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3.293.

〔32〕金志煥.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國民政府農本局的棉業(yè)統制政策〔J〕.韓中人文學研究,第16期(2005年11月):428.

〔33〕小室誠.近衛(wèi)?汪共同聲明の意義と指向.外交時報,879號(1941年7月15日):65-66.

〔34〕黃美真.1937-1945:日偽對以上海為中心的華中淪陷區(qū)的物資統制〔J〕.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1,(1):98.

〔35〕日本外務省.周財政部長訪日ノ際話題トナルベキ事項ノ応待資料,1941.101.

〔36〕日本防衛(wèi)廳戰(zhàn)史室編纂.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中〔Z〕.天津市政協編譯委員會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665-666.

〔37〕陳昌智.舊中國重慶機器棉紡織工業(yè)發(fā)展初探〔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4):114.

〔38〕〔40〕滿鐵調查部.支那經濟年報〔Z〕.改造社,1940.500-501,502.

〔39〕趙靖主編.穆藕初文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565.

〔41〕中國工業(yè)建設之途徑〔J〕.中國紡織學會會刊,第1期(1943年4月):3.

〔43〕天津大公報,1936-06-10.

〔44〕〔47〕何廉回憶錄〔M〕.朱佑慈等譯.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136,141.

〔45〕王文鈞.何廉與農本局〔Z〕.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4輯〔Z〕.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122.

〔46〕姚公振.中國農業(yè)金融史〔M〕.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1947.230.

〔48〕王子建.“孤島”時期的民族棉紡工業(yè)〔Z〕.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10)〔Z〕.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7.

〔49〕〔62〕景森.抗戰(zhàn)中花紗布市價及其管理之經過〔J〕.中國紡織學會會刊,第1期(1943年4月):81,82.

〔50〕劉文勝.中國之紡織行政〔J〕.紡織染工程,第10卷第10期(1948年10月):13.

〔51〕〔52〕〔53〕〔71〕〔72〕歷無咎.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對后方花紗布業(yè)的管制〔Z〕.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4輯〔Z〕.188,188-189,191-192,193,194.

〔58〕〔59〕陳昌智.抗戰(zhàn)時期的重慶機器棉紡織工業(yè)〔J〕.重慶社會科學,1986,(4):88,89.

〔60〕虞寶棠.國民政府與國民經濟〔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251.

〔61〕畢相輝.棉市管制之重心在布市〔J〕.農本月刊,第57期(1942年2月):14.

〔63〕〔65〕〔67〕〔69〕巴圖.民國經濟案籍〔M〕.群眾出版社,2001.372,372,374,376.

〔64〕何浩若.最近國際形勢的轉變與今后物資局的任務〔J〕.農本月刊,第57期(1942年2月):4.

〔66〕重慶市檔案館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政府經濟法規(guī):下〔Z〕.檔案出版社,1992.268-271.

〔73〕我國戰(zhàn)時后方棉花之產銷及管制概況〔J〕.金融周刊,第4卷第36期(1943年9月):4-5.

〔74〕趙卓志.農本局撤銷改組的內幕〔Z〕.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4輯〔Z〕.149.

〔75〕韓渝輝.抗戰(zhàn)時期重慶的經濟〔M〕.重慶出版社,1995.83.

〔76〕戰(zhàn)時花紗布管制概述〔J〕.紡織周刊,第9卷第6期(1948年2月):86.

〔77〕花紗布管制局.花紗布管制之概況〔Z〕.重慶:1943.2.

〔78〕重慶抗戰(zhàn)大事記〔Z〕. 羅傳朂主編.重慶出版社,1997.114.(責任編輯:許麗梅)社會科學研究20143

〔22〕嚴中平等.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Z〕.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100.

〔23〕毛翼豐.戰(zhàn)時棉紡業(yè)之變遷及其救濟〔J〕.中國紡織學會會刊,第1期(1943年4月):35.

〔24〕〔25〕高村直助.近代日本綿業(yè)と中國.東京大學出版社,1982.259,258-259.

〔26〕齊春風.中日經濟戰(zhàn)中的走私活動〔M〕.人民出版社,2002.253.

〔27〕上海淪陷前期的“孤島繁榮”〔A〕.中國近代經濟史論叢〔C〕.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145.

〔28〕〔30〕濱知行.支那戰(zhàn)時經濟論.慶應書房,1940.207,208.

〔29〕增田米治.支那戰(zhàn)時經濟の硏究.ダイヤモンド社,1944.93.

〔31〕古廄忠夫.抗日戰(zhàn)爭期間華中經濟戰(zhàn)的一個側面〔A〕.上海研究論叢:第9期〔C〕.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3.293.

〔32〕金志煥.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國民政府農本局的棉業(yè)統制政策〔J〕.韓中人文學研究,第16期(2005年11月):428.

〔33〕小室誠.近衛(wèi)?汪共同聲明の意義と指向.外交時報,879號(1941年7月15日):65-66.

〔34〕黃美真.1937-1945:日偽對以上海為中心的華中淪陷區(qū)的物資統制〔J〕.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1,(1):98.

〔35〕日本外務省.周財政部長訪日ノ際話題トナルベキ事項ノ応待資料,1941.101.

〔36〕日本防衛(wèi)廳戰(zhàn)史室編纂.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中〔Z〕.天津市政協編譯委員會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665-666.

〔37〕陳昌智.舊中國重慶機器棉紡織工業(yè)發(fā)展初探〔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4):114.

〔38〕〔40〕滿鐵調查部.支那經濟年報〔Z〕.改造社,1940.500-501,502.

〔39〕趙靖主編.穆藕初文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565.

〔41〕中國工業(yè)建設之途徑〔J〕.中國紡織學會會刊,第1期(1943年4月):3.

〔43〕天津大公報,1936-06-10.

〔44〕〔47〕何廉回憶錄〔M〕.朱佑慈等譯.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136,141.

〔45〕王文鈞.何廉與農本局〔Z〕.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4輯〔Z〕.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122.

〔46〕姚公振.中國農業(yè)金融史〔M〕.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1947.230.

〔48〕王子建.“孤島”時期的民族棉紡工業(yè)〔Z〕.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10)〔Z〕.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7.

〔49〕〔62〕景森.抗戰(zhàn)中花紗布市價及其管理之經過〔J〕.中國紡織學會會刊,第1期(1943年4月):81,82.

〔50〕劉文勝.中國之紡織行政〔J〕.紡織染工程,第10卷第10期(1948年10月):13.

〔51〕〔52〕〔53〕〔71〕〔72〕歷無咎.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對后方花紗布業(yè)的管制〔Z〕.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4輯〔Z〕.188,188-189,191-192,193,194.

〔58〕〔59〕陳昌智.抗戰(zhàn)時期的重慶機器棉紡織工業(yè)〔J〕.重慶社會科學,1986,(4):88,89.

〔60〕虞寶棠.國民政府與國民經濟〔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251.

〔61〕畢相輝.棉市管制之重心在布市〔J〕.農本月刊,第57期(1942年2月):14.

〔63〕〔65〕〔67〕〔69〕巴圖.民國經濟案籍〔M〕.群眾出版社,2001.372,372,374,376.

〔64〕何浩若.最近國際形勢的轉變與今后物資局的任務〔J〕.農本月刊,第57期(1942年2月):4.

〔66〕重慶市檔案館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政府經濟法規(guī):下〔Z〕.檔案出版社,1992.268-271.

〔73〕我國戰(zhàn)時后方棉花之產銷及管制概況〔J〕.金融周刊,第4卷第36期(1943年9月):4-5.

〔74〕趙卓志.農本局撤銷改組的內幕〔Z〕.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4輯〔Z〕.149.

〔75〕韓渝輝.抗戰(zhàn)時期重慶的經濟〔M〕.重慶出版社,1995.83.

〔76〕戰(zhàn)時花紗布管制概述〔J〕.紡織周刊,第9卷第6期(1948年2月):86.

〔77〕花紗布管制局.花紗布管制之概況〔Z〕.重慶:1943.2.

〔78〕重慶抗戰(zhàn)大事記〔Z〕. 羅傳朂主編.重慶出版社,1997.114.(責任編輯:許麗梅)社會科學研究20143

〔22〕嚴中平等.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Z〕.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100.

〔23〕毛翼豐.戰(zhàn)時棉紡業(yè)之變遷及其救濟〔J〕.中國紡織學會會刊,第1期(1943年4月):35.

〔24〕〔25〕高村直助.近代日本綿業(yè)と中國.東京大學出版社,1982.259,258-259.

〔26〕齊春風.中日經濟戰(zhàn)中的走私活動〔M〕.人民出版社,2002.253.

〔27〕上海淪陷前期的“孤島繁榮”〔A〕.中國近代經濟史論叢〔C〕.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145.

〔28〕〔30〕濱知行.支那戰(zhàn)時經濟論.慶應書房,1940.207,208.

〔29〕增田米治.支那戰(zhàn)時經濟の硏究.ダイヤモンド社,1944.93.

〔31〕古廄忠夫.抗日戰(zhàn)爭期間華中經濟戰(zhàn)的一個側面〔A〕.上海研究論叢:第9期〔C〕.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3.293.

〔32〕金志煥.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國民政府農本局的棉業(yè)統制政策〔J〕.韓中人文學研究,第16期(2005年11月):428.

〔33〕小室誠.近衛(wèi)?汪共同聲明の意義と指向.外交時報,879號(1941年7月15日):65-66.

〔34〕黃美真.1937-1945:日偽對以上海為中心的華中淪陷區(qū)的物資統制〔J〕.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1,(1):98.

〔35〕日本外務省.周財政部長訪日ノ際話題トナルベキ事項ノ応待資料,1941.101.

〔36〕日本防衛(wèi)廳戰(zhàn)史室編纂.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中〔Z〕.天津市政協編譯委員會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665-666.

〔37〕陳昌智.舊中國重慶機器棉紡織工業(yè)發(fā)展初探〔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4):114.

〔38〕〔40〕滿鐵調查部.支那經濟年報〔Z〕.改造社,1940.500-501,502.

〔39〕趙靖主編.穆藕初文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565.

〔41〕中國工業(yè)建設之途徑〔J〕.中國紡織學會會刊,第1期(1943年4月):3.

〔43〕天津大公報,1936-06-10.

〔44〕〔47〕何廉回憶錄〔M〕.朱佑慈等譯.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136,141.

〔45〕王文鈞.何廉與農本局〔Z〕.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4輯〔Z〕.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122.

〔46〕姚公振.中國農業(yè)金融史〔M〕.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1947.230.

〔48〕王子建.“孤島”時期的民族棉紡工業(yè)〔Z〕.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10)〔Z〕.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7.

〔49〕〔62〕景森.抗戰(zhàn)中花紗布市價及其管理之經過〔J〕.中國紡織學會會刊,第1期(1943年4月):81,82.

〔50〕劉文勝.中國之紡織行政〔J〕.紡織染工程,第10卷第10期(1948年10月):13.

〔51〕〔52〕〔53〕〔71〕〔72〕歷無咎.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對后方花紗布業(yè)的管制〔Z〕.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4輯〔Z〕.188,188-189,191-192,193,194.

〔58〕〔59〕陳昌智.抗戰(zhàn)時期的重慶機器棉紡織工業(yè)〔J〕.重慶社會科學,1986,(4):88,89.

〔60〕虞寶棠.國民政府與國民經濟〔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251.

〔61〕畢相輝.棉市管制之重心在布市〔J〕.農本月刊,第57期(1942年2月):14.

〔63〕〔65〕〔67〕〔69〕巴圖.民國經濟案籍〔M〕.群眾出版社,2001.372,372,374,376.

〔64〕何浩若.最近國際形勢的轉變與今后物資局的任務〔J〕.農本月刊,第57期(1942年2月):4.

〔66〕重慶市檔案館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政府經濟法規(guī):下〔Z〕.檔案出版社,1992.268-271.

〔73〕我國戰(zhàn)時后方棉花之產銷及管制概況〔J〕.金融周刊,第4卷第36期(1943年9月):4-5.

〔74〕趙卓志.農本局撤銷改組的內幕〔Z〕.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4輯〔Z〕.149.

〔75〕韓渝輝.抗戰(zhàn)時期重慶的經濟〔M〕.重慶出版社,1995.83.

〔76〕戰(zhàn)時花紗布管制概述〔J〕.紡織周刊,第9卷第6期(1948年2月):86.

〔77〕花紗布管制局.花紗布管制之概況〔Z〕.重慶:1943.2.

〔78〕重慶抗戰(zhàn)大事記〔Z〕. 羅傳朂主編.重慶出版社,1997.114.(責任編輯:許麗梅)社會科學研究20143

开鲁县| 鹤岗市| 镇安县| 阿拉善右旗| 黄平县| 郑州市| 崇仁县| 承德市| 吉首市| 龙井市| 陇南市| 教育| 伊通| 陈巴尔虎旗| 沈阳市| 巫溪县| 连州市| 乳山市| 神木县| 岳池县| 临朐县| 朝阳区| 伊宁市| 南华县| 津市市| 海安县| 青铜峡市| 宁明县| 莫力| 黄石市| 大连市| 新邵县| 西青区| 淮滨县| 皮山县| 浙江省| 台江县| 屏东县| 峨眉山市| 民勤县| 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