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明
【摘 要】 介紹了河南藝術中心歌劇院、音樂廳和小劇場的建筑聲學設計情況,包括觀眾廳體形設計、混響時間控制、墻 面及吊頂?shù)皖l吸聲的控制、舞臺聲反射罩設計、噪聲控制等。
【關鍵詞】 河南藝術中心;歌劇院;音樂廳;小劇場;建筑聲學設計
文章編號: 10.3969/j.issn.1674-8239.2014.02.006
1 項目概況
河南藝術中心位于鄭州市鄭東新區(qū)CBD中心區(qū),由歌劇院、音樂廳、小劇場、美術館、藝術館5個單體建筑組成。藝術中心的功能設置及關鍵舞臺設備均按國際先進水平配置,可以滿足國內外大型歌劇、芭蕾舞劇、交響樂等的演出。藝術中心建筑造型獨特,由五個橢圓體及兩片玻璃藝術墻構成。五個橢圓體是由河南出土的6 500年前古代樂器陶塤造型演變而來;藝術墻如河南出土的2 500年前的古代管樂器石排簫的造型。藝術中心總建筑面積為75 000 m2,投資約為10億人民幣。20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圖1為河南藝術中心鳥瞰圖,圖2為藝術中心夜景,圖3為藝術中心總平面圖。
2 歌劇院建筑聲學設計
2.1 歌劇院概況
歌劇院以歌舞演出為主,兼顧音樂會及其他用途。觀眾廳包括一層池座、一層樓座、兩側各三層包廂。觀眾廳容座為1 731座(使用樂池模式),包括殘疾人座椅4個,其中池座1 159座,二層樓座452座,兩側包廂共有座椅120個。觀眾席到舞臺大幕線最遠水平投影距離池座為33 m,樓座為37 m。舞臺口寬W=18 m,高H=12 m;主舞臺寬W=31.5 m,進深L=24.5 m;左右側舞臺寬W=19.0 m,進深L=24.5 m;后舞臺寬W=24.0 m,進深L=24.0 m。圖4、圖5和圖6分別為歌劇院池座平面圖、樓座平面圖及縱剖面圖。圖7~圖9為歌劇院內景。
2.2 建筑聲學設計目標及措施
歌劇院音質設計目標:在使用舞臺聲反射罩時,完全采用自然聲演出;歌劇演出時,具備自然聲演出條件;其他用途如話劇、地方戲曲等,采用擴聲系統(tǒng)。中頻滿場混響時間設計值為1.5 s,使用舞臺聲反射罩時,預計有0.2 s的提升,中頻滿場混響時間可以達到1.7 s,基本滿足交響樂演出需要。觀眾廳背景噪聲控制在NR20以下。
觀眾廳設計有效容積13 825 m3,每座容積為8.0 m3/座。
歌劇院音質設計具體措施:
觀眾廳吊頂是觀眾廳的主要反射面,其形狀需滿足給整個觀眾席提供早期反射聲,有利于把樂隊聲適當?shù)胤瓷浣o觀眾席。吊頂采用40 mm厚預制的GRG板,面板面密度大于40 kg/m2,板面為毛面噴涂。
觀眾廳兩側墻均為強反射面,為了能起到很好的反射效果,減少對低頻聲的振動吸收,舞臺口兩側墻面為40 mm厚造型石材,其他側墻面為30 mm厚中密度板外實貼10 mm~25 mm厚造型實木板。為使側墻具有一定的擴散反射,石材及木板表面均做造型肌理。后墻為穿孔木板吸聲結構。觀眾廳座椅吸聲適中,要求坐人與不坐人時吸聲量差別不大。面光室、耳光室、音箱室等都做吸聲處理。
觀眾廳地面為實貼木地板。
舞臺墻面從舞臺面至一層天橋為穿孔FC板吸聲結構。
升降樂池、升降舞臺臺倉墻面為穿孔FC板吸聲結構。
圖10為歌劇院GRG石膏板吊頂,圖11為歌劇院側墻造型木飾面板。
歌劇院建筑聲學設計過程中對觀眾廳聲場進行了計算機音質模擬,結果顯示觀眾廳聲學條件良好。
2.3 舞臺活動聲反射罩設計
舞臺活動聲反射罩是歌劇院的亮點。在聲反射罩設計制作前,聲學設計人員會同舞臺工藝設計相關人員考察了上海大劇院、北京保利劇院、北京二十一世紀劇場、杭州大劇院、嘉興大劇院等多個劇場的舞臺聲反射罩。在此基礎上,結合設計者的經驗,綜合考慮聲學效果好、使用方便等多種因素,最終確定采用端室式形式,聲反射罩與舞臺口無縫連接。舞臺活動聲反射罩可滿足四管制交響樂隊及120名合唱團同臺演出。反射罩前寬17.6 m,后寬10.5 m,前高10.5 m,后高5.4 m,進深12 m,罩內投影面積170 m2。聲反射罩面層采用木紋面鋁蜂窩板,確保有良好的聲反射效果。為使小提琴演奏人員獲得良好的聲支持,反射罩頂板增加了出挑,這是國內第一個采用這種技術的聲反射罩,效果很好。有專業(yè)人士認為是國內效果最好的聲反射罩。筆者在其后的聲反射罩設計中,也有采用這種技術,均獲得很好效果。圖12為聲反射罩設計圖。圖13為聲反射罩使用時效果。
2.4 歌劇院噪聲控制
為降低觀眾廳背景噪聲,采取一系列噪聲控制措施。為防止外部環(huán)境噪聲傳入觀眾廳,觀眾廳墻壁和頂均為混凝土結構,觀眾廳的出入口均設置聲閘,并采用隔聲門。為降低空調噪聲,觀眾廳空調采用座椅下低速送風方式。觀眾廳與其他部分在結構上分開。所有振動較大的設備均采用良好的隔振。
3 音樂廳建筑聲學設計
3.1 音樂廳概況
音樂廳是供交響樂(包括民族樂)、室內樂及聲樂演出的專業(yè)場所。建筑聲學設計時充分考慮自然聲演出的需要,即使獨唱、獨奏也有足夠的響度,完全可以自然聲演出。音樂廳配備管風琴,是國內最早擁有管風琴的音樂廳之一。
音樂廳的最大容量為819座,其中包括殘疾人座椅4個,側包廂貴賓席42座。音樂廳設計有效容積8 890 m3,每座容積為11.4 m3/座。如加上演奏臺上的演奏人員(按三管樂隊85人計算)后,每座容積為10.3 m3/座。
音樂廳平面大致為長方形,長39.6 m,寬24.3 m。音樂廳演奏臺面積約310 m2。圖14為音樂廳平面圖。圖15為音樂廳剖面圖。
3.2 音樂廳建筑聲學設計目標及措施
音樂廳按自然聲演出設計,滿場中頻混響時間設計值為1.8 s~2.0 s,混響時間頻率特性高頻允許稍有下降,低頻有較大提升?;祉憰r間設計值見表1。endprint
音樂廳背景噪聲設計值取NR20。
音樂廳采用長方形平面,有利于側向反射聲的獲得。音樂廳觀眾席采用很陡的地面升起,直達聲沒有任何遮擋,并降低了觀眾席對直達聲的掠射吸收。為達到較長的混響時間,音樂廳每座容積保證10.3 m3/座。
為給舞臺及觀眾席前區(qū)提供早期反射聲,音樂廳舞臺設計了反射板。反射板距離舞臺面高度為8 m~9 m,采用12 mm厚透明聚丙烯酸板。舞臺聲反射板最初沒有安裝,經河南歌舞劇院專業(yè)人員試用試聽后,最終決定實施。圖16為舞臺聲反射板布置平面圖。
音樂廳吊頂采用波浪形,面板為40 mm厚GRG石膏板,面密度大于40 kg/m2。舞臺兩側下部墻面為40 mm厚石材面層。舞臺兩側上部墻面及舞臺后墻基層為厚重密度板,面層采用實木板,面層結合裝飾效果做擴散處理。觀眾廳兩側墻采用40 mm厚石材面層,結合裝飾效果做擴散反射結構。為防止石材面層振動,石材固定后打膠,并在石材背部空腔填砂。觀眾廳后墻采用穿孔木板吸聲結構。觀眾廳地面采用實貼木地板。
對音樂廳座椅吸聲進行了控制,并在使用前對座椅吸聲量進行了測量。圖17為音樂廳內景。圖18為音樂廳側墻局部。
3.3 音樂廳音質模擬
音樂廳建筑聲學設計中對音質進行了模擬分析,音質計算機模擬采用丹麥技術大學研究開發(fā)的當時最新版本ODEON 6.5軟件,模擬參數(shù)為混響時間T30、C80、強度指數(shù)G、側向能量因子LF、舞臺支持因子ST1等。在計算各個參量在音樂廳的分布時,把音樂廳座椅區(qū)域的面定義為觀眾面,接收點高度為1.2 m,間距為0.5 m。反射聲線數(shù)量為13 494個,模型早后期聲線算法的轉換階次為2。后期算法考慮朗伯余弦定律,當反射階次為2 000階次或者脈沖響應時間為2 000 ms時停止計算。模擬時溫度為20℃,相對濕度為50%。聲源點位置設在演奏臺中軸線上、距舞臺邊緣3 m處,距舞臺面高度為1.2 m。聲源為無指向性點聲源。
觀眾席共布置了7個接收點,演奏臺布置了2個接收點(主要用于了解樂隊間的相互聽聞情況)。模擬時考慮了演奏臺上部聲反射板的存在。
混響時間T30、C80、強度指數(shù)G、側向聲能因子LF、舞臺支持因子ST1分別見表2。
根據(jù)白瑞納克的研究結果2,中頻混響時間在2.0 s為好,C80在-4 dB左右豐滿度最好,強度指數(shù)在3.5 dB±1.5 dB左右最合適,舞臺支持因子ST1宜為-12 dB±1 dB。模擬結果顯示,混響時間、強度指數(shù)有理想的值。側向聲能因子LF值也較理想。C80偏大,表明豐滿度稍差,清晰度較好,這樣的結果可能與觀眾席地面升起過大有關。舞臺支持因子稍偏小。
由于音樂廳兩側設置內凹的包廂,使該處側墻不能有效提供側向反射聲,導致側向能量因子分布局部偏小。
3.4 音樂廳音質測量結果
音樂廳建成后,對音樂廳音質進行了測量。測量條件是:音樂廳為空場,裝修全部完畢,管風琴安裝完成,舞臺懸掛12 mm厚透明聚丙烯酸板。背景噪聲測量時,空調系統(tǒng)開啟。測量儀器采用B&K 4190傳聲器,B&K 2669L前置放大器,B&K 2690-OS2 NEXUS信號放大器,筆記本計算機,B&K2706功率放大器,十二面體點聲源。測量用軟件為Dirac,采用MLS方法測量脈沖響應。測量時聲源設置在舞臺中軸線離舞臺邊3 m處,舞臺支持因子ST1測量時,測點在聲源正前方1 m處。測量音質指標為混響時間T30、C80、強度指數(shù)、舞臺支持因子ST1、聲場分布、背景噪聲。測量結果見表3。
音樂廳空調系統(tǒng)開啟時的背景噪聲小于NR20,主觀感受很安靜。聲場分布各測點之間最大與最小聲壓級差為5.8 dB,出現(xiàn)在250 Hz,其他測點聲壓級差均較小。從測量結果看,音樂廳實際測量結果與模擬值基本一致。由于目前所用座椅吸聲量較大,坐人后吸聲量差別不會很大,因此,預計滿場混響時間比空場測量結果稍短。舞臺支持因子ST1比預計的小,但使用者感到滿意。
4 多功能小劇場
4.1 多功能小劇場概況
小劇場是多功能、實驗性的小型演出場所。小劇場舞臺形式可根據(jù)不同演出的需要變化。與舞臺形式變化相適應,觀眾席座椅也可有多種變化形式。
小劇場平面為長方形,長約23.2 m,寬15.4 m,第一排座位距梁底為13.35 m。小劇場設計有效容積約5 000 m3,其舞臺形式可靈活變化。因不同的使用功能需要,小劇場的觀眾容量也隨之變化,不同舞臺形式及觀眾席具體數(shù)量見表4。
圖19為小劇場下部平面圖。圖20為小劇場上部平面圖。圖21為小劇場剖面圖。
4.2 建筑聲學設計目標及措施
為了適應小劇場多種功能的使用要求,建筑聲學設計目標是滿足不同用途共同需要的高清晰度。小劇場混響時間設計值見表5。
小劇場背景噪聲控制值為NR25。
小劇場混響時間控制具體措施:舞臺后墻為強吸聲構造。兩側墻面中高頻吸聲構造與低頻吸聲構造間隔布置,且低頻吸聲構造表面設有小的擴散肌理。觀眾席后墻做吸聲結構。小劇場頂部為建筑結構頂級舞臺設備,未做吸聲處理。
5 結語
河南藝術中心建成投用以來,歌劇院、音樂廳和小劇場的使用率都比較高。不管是在歌劇院演出的多種類型劇目,還是在音樂廳舉辦的各種類型音樂會,都獲得了演出團體及觀眾的廣泛好評。觀眾和演員對劇場的音質效果的評價都很好,特別是演員對音質感到滿意。
(編輯 周建輝)endprint
音樂廳背景噪聲設計值取NR20。
音樂廳采用長方形平面,有利于側向反射聲的獲得。音樂廳觀眾席采用很陡的地面升起,直達聲沒有任何遮擋,并降低了觀眾席對直達聲的掠射吸收。為達到較長的混響時間,音樂廳每座容積保證10.3 m3/座。
為給舞臺及觀眾席前區(qū)提供早期反射聲,音樂廳舞臺設計了反射板。反射板距離舞臺面高度為8 m~9 m,采用12 mm厚透明聚丙烯酸板。舞臺聲反射板最初沒有安裝,經河南歌舞劇院專業(yè)人員試用試聽后,最終決定實施。圖16為舞臺聲反射板布置平面圖。
音樂廳吊頂采用波浪形,面板為40 mm厚GRG石膏板,面密度大于40 kg/m2。舞臺兩側下部墻面為40 mm厚石材面層。舞臺兩側上部墻面及舞臺后墻基層為厚重密度板,面層采用實木板,面層結合裝飾效果做擴散處理。觀眾廳兩側墻采用40 mm厚石材面層,結合裝飾效果做擴散反射結構。為防止石材面層振動,石材固定后打膠,并在石材背部空腔填砂。觀眾廳后墻采用穿孔木板吸聲結構。觀眾廳地面采用實貼木地板。
對音樂廳座椅吸聲進行了控制,并在使用前對座椅吸聲量進行了測量。圖17為音樂廳內景。圖18為音樂廳側墻局部。
3.3 音樂廳音質模擬
音樂廳建筑聲學設計中對音質進行了模擬分析,音質計算機模擬采用丹麥技術大學研究開發(fā)的當時最新版本ODEON 6.5軟件,模擬參數(shù)為混響時間T30、C80、強度指數(shù)G、側向能量因子LF、舞臺支持因子ST1等。在計算各個參量在音樂廳的分布時,把音樂廳座椅區(qū)域的面定義為觀眾面,接收點高度為1.2 m,間距為0.5 m。反射聲線數(shù)量為13 494個,模型早后期聲線算法的轉換階次為2。后期算法考慮朗伯余弦定律,當反射階次為2 000階次或者脈沖響應時間為2 000 ms時停止計算。模擬時溫度為20℃,相對濕度為50%。聲源點位置設在演奏臺中軸線上、距舞臺邊緣3 m處,距舞臺面高度為1.2 m。聲源為無指向性點聲源。
觀眾席共布置了7個接收點,演奏臺布置了2個接收點(主要用于了解樂隊間的相互聽聞情況)。模擬時考慮了演奏臺上部聲反射板的存在。
混響時間T30、C80、強度指數(shù)G、側向聲能因子LF、舞臺支持因子ST1分別見表2。
根據(jù)白瑞納克的研究結果2,中頻混響時間在2.0 s為好,C80在-4 dB左右豐滿度最好,強度指數(shù)在3.5 dB±1.5 dB左右最合適,舞臺支持因子ST1宜為-12 dB±1 dB。模擬結果顯示,混響時間、強度指數(shù)有理想的值。側向聲能因子LF值也較理想。C80偏大,表明豐滿度稍差,清晰度較好,這樣的結果可能與觀眾席地面升起過大有關。舞臺支持因子稍偏小。
由于音樂廳兩側設置內凹的包廂,使該處側墻不能有效提供側向反射聲,導致側向能量因子分布局部偏小。
3.4 音樂廳音質測量結果
音樂廳建成后,對音樂廳音質進行了測量。測量條件是:音樂廳為空場,裝修全部完畢,管風琴安裝完成,舞臺懸掛12 mm厚透明聚丙烯酸板。背景噪聲測量時,空調系統(tǒng)開啟。測量儀器采用B&K 4190傳聲器,B&K 2669L前置放大器,B&K 2690-OS2 NEXUS信號放大器,筆記本計算機,B&K2706功率放大器,十二面體點聲源。測量用軟件為Dirac,采用MLS方法測量脈沖響應。測量時聲源設置在舞臺中軸線離舞臺邊3 m處,舞臺支持因子ST1測量時,測點在聲源正前方1 m處。測量音質指標為混響時間T30、C80、強度指數(shù)、舞臺支持因子ST1、聲場分布、背景噪聲。測量結果見表3。
音樂廳空調系統(tǒng)開啟時的背景噪聲小于NR20,主觀感受很安靜。聲場分布各測點之間最大與最小聲壓級差為5.8 dB,出現(xiàn)在250 Hz,其他測點聲壓級差均較小。從測量結果看,音樂廳實際測量結果與模擬值基本一致。由于目前所用座椅吸聲量較大,坐人后吸聲量差別不會很大,因此,預計滿場混響時間比空場測量結果稍短。舞臺支持因子ST1比預計的小,但使用者感到滿意。
4 多功能小劇場
4.1 多功能小劇場概況
小劇場是多功能、實驗性的小型演出場所。小劇場舞臺形式可根據(jù)不同演出的需要變化。與舞臺形式變化相適應,觀眾席座椅也可有多種變化形式。
小劇場平面為長方形,長約23.2 m,寬15.4 m,第一排座位距梁底為13.35 m。小劇場設計有效容積約5 000 m3,其舞臺形式可靈活變化。因不同的使用功能需要,小劇場的觀眾容量也隨之變化,不同舞臺形式及觀眾席具體數(shù)量見表4。
圖19為小劇場下部平面圖。圖20為小劇場上部平面圖。圖21為小劇場剖面圖。
4.2 建筑聲學設計目標及措施
為了適應小劇場多種功能的使用要求,建筑聲學設計目標是滿足不同用途共同需要的高清晰度。小劇場混響時間設計值見表5。
小劇場背景噪聲控制值為NR25。
小劇場混響時間控制具體措施:舞臺后墻為強吸聲構造。兩側墻面中高頻吸聲構造與低頻吸聲構造間隔布置,且低頻吸聲構造表面設有小的擴散肌理。觀眾席后墻做吸聲結構。小劇場頂部為建筑結構頂級舞臺設備,未做吸聲處理。
5 結語
河南藝術中心建成投用以來,歌劇院、音樂廳和小劇場的使用率都比較高。不管是在歌劇院演出的多種類型劇目,還是在音樂廳舉辦的各種類型音樂會,都獲得了演出團體及觀眾的廣泛好評。觀眾和演員對劇場的音質效果的評價都很好,特別是演員對音質感到滿意。
(編輯 周建輝)endprint
音樂廳背景噪聲設計值取NR20。
音樂廳采用長方形平面,有利于側向反射聲的獲得。音樂廳觀眾席采用很陡的地面升起,直達聲沒有任何遮擋,并降低了觀眾席對直達聲的掠射吸收。為達到較長的混響時間,音樂廳每座容積保證10.3 m3/座。
為給舞臺及觀眾席前區(qū)提供早期反射聲,音樂廳舞臺設計了反射板。反射板距離舞臺面高度為8 m~9 m,采用12 mm厚透明聚丙烯酸板。舞臺聲反射板最初沒有安裝,經河南歌舞劇院專業(yè)人員試用試聽后,最終決定實施。圖16為舞臺聲反射板布置平面圖。
音樂廳吊頂采用波浪形,面板為40 mm厚GRG石膏板,面密度大于40 kg/m2。舞臺兩側下部墻面為40 mm厚石材面層。舞臺兩側上部墻面及舞臺后墻基層為厚重密度板,面層采用實木板,面層結合裝飾效果做擴散處理。觀眾廳兩側墻采用40 mm厚石材面層,結合裝飾效果做擴散反射結構。為防止石材面層振動,石材固定后打膠,并在石材背部空腔填砂。觀眾廳后墻采用穿孔木板吸聲結構。觀眾廳地面采用實貼木地板。
對音樂廳座椅吸聲進行了控制,并在使用前對座椅吸聲量進行了測量。圖17為音樂廳內景。圖18為音樂廳側墻局部。
3.3 音樂廳音質模擬
音樂廳建筑聲學設計中對音質進行了模擬分析,音質計算機模擬采用丹麥技術大學研究開發(fā)的當時最新版本ODEON 6.5軟件,模擬參數(shù)為混響時間T30、C80、強度指數(shù)G、側向能量因子LF、舞臺支持因子ST1等。在計算各個參量在音樂廳的分布時,把音樂廳座椅區(qū)域的面定義為觀眾面,接收點高度為1.2 m,間距為0.5 m。反射聲線數(shù)量為13 494個,模型早后期聲線算法的轉換階次為2。后期算法考慮朗伯余弦定律,當反射階次為2 000階次或者脈沖響應時間為2 000 ms時停止計算。模擬時溫度為20℃,相對濕度為50%。聲源點位置設在演奏臺中軸線上、距舞臺邊緣3 m處,距舞臺面高度為1.2 m。聲源為無指向性點聲源。
觀眾席共布置了7個接收點,演奏臺布置了2個接收點(主要用于了解樂隊間的相互聽聞情況)。模擬時考慮了演奏臺上部聲反射板的存在。
混響時間T30、C80、強度指數(shù)G、側向聲能因子LF、舞臺支持因子ST1分別見表2。
根據(jù)白瑞納克的研究結果2,中頻混響時間在2.0 s為好,C80在-4 dB左右豐滿度最好,強度指數(shù)在3.5 dB±1.5 dB左右最合適,舞臺支持因子ST1宜為-12 dB±1 dB。模擬結果顯示,混響時間、強度指數(shù)有理想的值。側向聲能因子LF值也較理想。C80偏大,表明豐滿度稍差,清晰度較好,這樣的結果可能與觀眾席地面升起過大有關。舞臺支持因子稍偏小。
由于音樂廳兩側設置內凹的包廂,使該處側墻不能有效提供側向反射聲,導致側向能量因子分布局部偏小。
3.4 音樂廳音質測量結果
音樂廳建成后,對音樂廳音質進行了測量。測量條件是:音樂廳為空場,裝修全部完畢,管風琴安裝完成,舞臺懸掛12 mm厚透明聚丙烯酸板。背景噪聲測量時,空調系統(tǒng)開啟。測量儀器采用B&K 4190傳聲器,B&K 2669L前置放大器,B&K 2690-OS2 NEXUS信號放大器,筆記本計算機,B&K2706功率放大器,十二面體點聲源。測量用軟件為Dirac,采用MLS方法測量脈沖響應。測量時聲源設置在舞臺中軸線離舞臺邊3 m處,舞臺支持因子ST1測量時,測點在聲源正前方1 m處。測量音質指標為混響時間T30、C80、強度指數(shù)、舞臺支持因子ST1、聲場分布、背景噪聲。測量結果見表3。
音樂廳空調系統(tǒng)開啟時的背景噪聲小于NR20,主觀感受很安靜。聲場分布各測點之間最大與最小聲壓級差為5.8 dB,出現(xiàn)在250 Hz,其他測點聲壓級差均較小。從測量結果看,音樂廳實際測量結果與模擬值基本一致。由于目前所用座椅吸聲量較大,坐人后吸聲量差別不會很大,因此,預計滿場混響時間比空場測量結果稍短。舞臺支持因子ST1比預計的小,但使用者感到滿意。
4 多功能小劇場
4.1 多功能小劇場概況
小劇場是多功能、實驗性的小型演出場所。小劇場舞臺形式可根據(jù)不同演出的需要變化。與舞臺形式變化相適應,觀眾席座椅也可有多種變化形式。
小劇場平面為長方形,長約23.2 m,寬15.4 m,第一排座位距梁底為13.35 m。小劇場設計有效容積約5 000 m3,其舞臺形式可靈活變化。因不同的使用功能需要,小劇場的觀眾容量也隨之變化,不同舞臺形式及觀眾席具體數(shù)量見表4。
圖19為小劇場下部平面圖。圖20為小劇場上部平面圖。圖21為小劇場剖面圖。
4.2 建筑聲學設計目標及措施
為了適應小劇場多種功能的使用要求,建筑聲學設計目標是滿足不同用途共同需要的高清晰度。小劇場混響時間設計值見表5。
小劇場背景噪聲控制值為NR25。
小劇場混響時間控制具體措施:舞臺后墻為強吸聲構造。兩側墻面中高頻吸聲構造與低頻吸聲構造間隔布置,且低頻吸聲構造表面設有小的擴散肌理。觀眾席后墻做吸聲結構。小劇場頂部為建筑結構頂級舞臺設備,未做吸聲處理。
5 結語
河南藝術中心建成投用以來,歌劇院、音樂廳和小劇場的使用率都比較高。不管是在歌劇院演出的多種類型劇目,還是在音樂廳舉辦的各種類型音樂會,都獲得了演出團體及觀眾的廣泛好評。觀眾和演員對劇場的音質效果的評價都很好,特別是演員對音質感到滿意。
(編輯 周建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