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媛媛(1992—)女,遼寧大連人。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學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摘要 武士道精神首先起源于古代的日本,起初,它是一種舍身取義的獻身精神,甚至一度成為日本的主導文化,二戰(zhàn)期間,武士道精神被人為扭曲,成為軍國主義的精神信仰。本文從武士道的內涵、起源,形成入手,分析它的兩重性的特征以及對日本民族性格的影響。
關鍵詞 日本;武士道;精神
一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內涵
武士道精神從表面來理解即是日本武士在日常的交往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也就是一些行為準則。具體來說,包括:義,勇,仁,禮,誠,名,忠,克。其中,在這些日常的行為準則中,有對武士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有對武士不怕犧牲,敢于獻身的要求,也有對武士寬厚愛人,敢于承擔挑戰(zhàn)的要求。最后要求武士要忠于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信仰。堅定而且毫不動搖的去執(zhí)行主人所安排的命令。對于在執(zhí)行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和挫折要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堅決完成任務,不辱使命。很多武士還信奉不成功便成仁的信條,這個信條隨著武士道精神的不斷傳播有了更為夸張的強調。
二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
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紀的初期。在那個時期,武士作為一個新的社會分工開始萌芽而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和加強。這種力量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之后,武士們開始自發(fā)的形成自己的集團,這個集團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有著自己的核心領導人。為了加強對武士的管理,集團的核心領導人開始重視對武士的訓練和要求,特別是從思想上和信仰上,對武士的訓練達到了一個高度。這種訓練過程中的基本行為準則的要求慢慢的演變成為對武士的個人精神和思想的影響和控制。在日本的封建社會的末期,由于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武士作為一個特殊的團體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社會角色。隨著其影響的不斷加強,武士們所遵守的以獻身,忠于主人為基本內容的行為準則,漸漸的為更多人所接受,并且逐漸成為武士團體中具有統(tǒng)治地位的指導思想。這種指導思想幫助擁有武士的地方封建主更好的進行地盤的搶奪和個人勢力的增強,這種遵守武士的基本行為準則的基本要求也已經漸漸的約定俗成。后來,這種思想在日本的戰(zhàn)國末年開始確立,其文字資料中也出現(xiàn)了它的名字:武士道。這就是武士道的起源。
三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原因
武士道可以說是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它的形成源于日本所處的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日本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般來講由于日本在歷史上曾有漫長的時期處于戰(zhàn)國時代,例如,歷史上曾經統(tǒng)治日本數百年的平氏家族,在被德川家打敗之后,族中的男人上至八十歲的老人下至還在母腹中的胎兒,一個不留全被殺光了,當時雖有個別逃走的,但很快也被捉回來殺掉了,因為日本的國土狹小,這種徹底的斬盡殺絕是容易進行到底的。所以,日本武士沒有退路,一旦失敗只有死路一條,不象中國幅員遼闊,豪杰們中原逐鹿失手還可以遠遁塞外、退守巴蜀或逃到嶺南,逃不走時潛藏于深山也可保全性命。這種沒有退路的競局態(tài)勢養(yǎng)成了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另外,在武士之間彼此的競爭是在所難免的,因為在封建社會,武士作為一種職業(yè)是有著很大的風險的,淘汰率也非常的高。在奉行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面前?;ハ嘀g的競爭有可能會跨出理智的界限就如同失去護堤的洪水,造成彼此間比較大的傷害,這樣的惡性競爭也不利于武士集團,整體的聲譽和團隊凝聚力的提高。競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只有制訂了雙方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才可以實現(xiàn)公平的競爭,也才會實現(xiàn)武士團體的健康,穩(wěn)定和持續(xù)的發(fā)展。
四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兩重性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文化特有的民族精神。自11世紀產生以來,它就在日本的歷史舞臺展現(xiàn)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當時甚至是現(xiàn)在日本文化的主導。有資料顯示,正是日本具有這樣的民族精神,才導致了全面的侵華戰(zhàn)爭引起了全世界大戰(zhàn),這永遠是無法磨滅的事實。盡管大戰(zhàn)結束后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終,但這種精神并沒有消失,甚至在后來引領日本在資本主義大舞臺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作為一種信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武士道精神也是日本民族的精神食糧。它的精神內涵中包含著強烈甚至極端的愛國主義,也就是這種愛國主義讓日本在二戰(zhàn)遭受重創(chuàng)后,依然崛起為亞洲的四小龍之一。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精神背后隱藏的復仇主義,暴力色彩也是讓當今世界為止擔憂的重要方面。日本神道教信仰的基礎就是是非不分,因而造成了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走極端的兩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殺;注重禮儀而又野蠻殘暴;追求科學而又堅持迷信;欺壓弱者而又順從強者等種種雙重性。和西方中世紀中頗為流行的騎士精神相比較,武士道所倡導的仁義,忠誠和獻身等思想內容和他們的騎士中奉行的規(guī)章制度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他們在執(zhí)行命令時,全力以赴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和生命的安危,這種職業(yè)的精神讓他們的戰(zhàn)斗力,凝聚力和團隊之間的默契配合和互相協(xié)作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可否認,武士的勇敢,就是一種亮劍精神。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面對能力強于自己的敵人或對手,即使不敵,也要依然亮出自己的寶劍。這種古代勇士的武士道精神在激勵人心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說,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武士的精神食糧,不如說是日本武士的精神支柱。這是一種巨大的信仰的力量,當然,從全面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非常可拍的力量,一旦這種精神被人為的扭曲或者塑造將會帶來非常大的破壞,日本在二戰(zhàn)所犯下的種種罪行和對武士道精神的利用是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的。
所以武士道給武士帶來的信仰的力量,如同一把寶劍。寶劍本無惡意,但寶劍是作為伸張正義的大俠的利器,還是充當十惡不赦的壞人的行兇工具,這些都決定于寶劍的使用者的內心的品行和人性的良知。所以,武士道精神作為一種激勵人奮勇前進的精神,確實給人以鼓舞和力量。但是,這種向前的目標一旦錯誤,將會給自己和社會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
五 日本武士道精神對日本國民性格的影響
在美國關于日本的作品《菊與刀》中,作者以櫻花為例解釋了日本武士道精神對日本民族性格的影響。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每年春天當櫻花爛漫時,日本的富士山會游人如織。櫻花的美不僅僅體現(xiàn)在它在枝頭的花團錦簇,也體現(xiàn)在當東風吹過百花殘的那種不負美麗光陰的生命的壯麗。也就是說,在日本的民族心理或者是一種民族情緒中,他們有一種很強烈的獻身精神。所以,我們看到日本的高考,日本的電子企業(yè)的那些白領,他們兢兢業(yè)業(yè),在自己的崗位上任勞任怨。但是一旦他們的使命沒有按照預期的計劃來完成,他們會有很強的內疚感,嚴重的還會滋生出負罪感。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不到兩個億的日本人口中,自殺的或者有自殺傾向的國民大有人在。這和他們民族文化中所沿襲的武士道精神是分不開的。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日本的國民,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尤其是武士道精神,去偽存菁,去掉它的糟粕,保留它的好的,富有正能量的文化品質,將會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六 結語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本來就是崇尚武術,把軍刀作為勇敢和地位的象征。后來隨著軍國主義在日本國的滲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開始和對外侵略和擴張結合在一起。亞洲的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都曾經遭受過日本的入侵。歷史不能忘,在總結失敗教訓的同時,我們要思索,為什么原本象征著勇敢、忠誠、正義的武士道精神會最終淪為日本軍國主義的犧牲品。面對日本的再次崛起,我們應該審視這位有著悠久文化的國家,菊與刀,善與惡,有時就在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政府的選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影響著它的國民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前途和命運。
同時,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吸收各國的文化主要是中國的古代文化,發(fā)展成日本的愛國主義并推動了日本的改革和歷史文化發(fā)展,甚至還對我國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痛,我們應該反思為什么我們擁有世界上最豐富和最偉大的民族文化,在兩千年過后還是形成了兩方尖銳的對立,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只用于說而不是行,而并未真正的深入我們的思想,儒家文化作為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是否真正深入到民族文化的脊髓之中,如何把文化變成生產力也是我們下一步思考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紀廷許. 現(xiàn)代日本社會與社會思潮[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 胡青心. 日本風情叢書:日本社會縱覽[M].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
[3] 伊恩·布魯瑪. 鏡像下的日本人[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