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恩多羅
在非洲津巴布韋高原以南,贊比西河與林波波河之間,矗立著一座“石頭城”,它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遺址:大津巴布韋。實際上,津巴布韋的國名就來源于這個遺址——在1980年擺脫英國統(tǒng)治之前,這個國家遺址叫做羅得西亞,獨立之后,便根據(jù)這個遺址的名字,將國名更換為了津巴布韋。同時,該遺址還成為了津巴布韋國徽圖案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它的重要性。
大津巴布韋建于公元1100年至1600年間,在當?shù)氐鸟R紹納語中,它的意思是“石頭房子”。整個遺址占地約7.2平方公里,主要由三大建筑群構(gòu)成:康普列克斯高地、大圍場和瓦利廢墟??灯樟锌怂垢叩卦谡麄€遺址中歷史最為悠久,歐洲人把它稱為“衛(wèi)城”。有證據(jù)表明,早在公元5世紀,農(nóng)夫和獵人就可能來到這里安營扎寨,這片遺址位于高約80米的高地上,因此居民可以對潛在的入侵者一目了然。高高佇立的外墻高約11米,也可以為居民提供可靠的保護。墻內(nèi)佇立著一幢幢“達加”(房舍),其建筑結(jié)構(gòu)具有弧線形,如同棚屋一般。
再康普列克斯高地下面,就是大津巴布韋最令人驚嘆的建筑物——大圍場。大圍場的圍墻長約244米,沿著外墻的某些部分,還建有一道內(nèi)墻,因此兩墻之間形成了狹窄的通道。據(jù)估計,當年建造大圍場時,耗費了近100萬塊砌石。大圍場建于大津巴布韋的鼎盛時期,19世紀時,說卡蘭加語(卡蘭加語是馬紹納語中最常見的一種方言)的居民住在這里,他們把大圍場稱為“伊姆巴胡魯”,意為“偉大女性的房子”或“大房子”。盡管有人認為大圍場曾經(jīng)用作皇宮,但實際上人們至今對它的功用尚不清楚。由于大圍場的石墻上有許多溝槽(也許象征著女性的解剖形態(tài))和男性生殖器形態(tài)結(jié)構(gòu),一些歷史學家便推測,大圍場曾經(jīng)用來舉行冠笄之禮或其他重大儀式。
相對而言,瓦礫廢墟規(guī)模較小,坐落在康普列克斯高地和大圍場之間的谷地。這里的墻壁似乎年代最近,說明這些建筑是為了滿足津巴布韋人口增多、居住空間供不應求而修建的。
在遺址中,出土過眾多文物,其中最珍貴的文物就是當年用于裝飾大圍場頂部的“津巴布韋鳥”——和大津巴布韋遺址一樣,津巴布韋鳥的形象也出現(xiàn)在津巴布韋的國徽和國旗上。津巴布韋鳥是用淡紅色皂石鑿成的雀鳥,高約50厘米,軀體像鷹,頭似鴿子,頸部高高挺直,兩翅貼身。這種石雕鳥出自公元14世紀至15世紀當?shù)啬芄で山持?,是當時人們所崇拜的一種神鳥,其工藝精細,藝術價值連城。當年在大津巴布韋遺址共發(fā)現(xiàn)了8只這樣的皂石鳥,但后來殖民者掠走了其中的6只半,直到津巴布韋獨立后才從南非收回了其中5只。但那半只皂石鳥一直沒有得到團圓。據(jù)說,當年那只鳥的頭被切了下來,丟棄在大津巴布韋遺址,而底座則流落到了德國。直到2003年5月14日,再津巴布韋哈雷國家宮舉行的“津巴布韋鳥”皂石柱底座移交儀式上,“津巴布韋鳥”與其石柱底座才終于團聚。這只重獲“新生”的皂石鳥和另外6只石鳥一道向世人展示了津巴布韋燦爛的古文明,也在盼望著最后一只依然流落在南非的皂石鳥能盡快地“飛”回來與它們團聚。
如今,石頭城只剩下孤獨的軀體。數(shù)百年來,它那高高的圓錐形塔樓、長長的弧線形石墻和散落在各處的古器物,都在向人們訴說著古城曾經(jīng)的繁榮和衰落的悠悠往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