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
一、認知學徒制的含義和應用背景
認知學徒制是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技能為主,將傳統(tǒng)學徒制方法中的核心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它要求學習者參與專家實踐共同體的活動,開展某一領域的探究和學習,并進行相互交流,這改變了以往的專家思維不可及和學校教育中知識教學脫離其使用情境的弊端。有效地將學徒制和學校教育相結合,有助于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和處理復雜事物的能力。
新課標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作為主要方向,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形成自主思考、勤于動手等多方面的能力。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基礎課程,但在目前,我國大部分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仍普遍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局限于較低的思維技能和基礎知識的學習,沒有及時順應社會的發(fā)展做出相關調整,盡管有的學校采用了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但也沒有做到完全地吸收和運用,無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融會貫通。許多國內外研究者對此進行批評,并提出了意見。本文將通過實例說明認知學徒制對小學生信息技術教育的意義,分析認知學徒制在培養(yǎng)小學思維能力過程中的實施步驟,并提出相關的建議,希望能夠為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二、案例分析
認知學徒制的教學模式包括這幾個步驟:示范、指導、搭建腳手架、訓練、總結、反思、思維可視化。下面以江蘇省義務教材六年制小學信息課教材第七冊中的課程為例,進行分析。
以“翻轉與旋轉”為例,上課開始,老師提出教學目標:使用畫圖軟件對圖片進行翻轉、旋轉,表達不同的創(chuàng)意。教師通過俄羅斯方塊的小游戲引入主題,并通過PPT進行演示。之后提出問題如:“圖中由幾個區(qū)域組成?分別表示什么意思?”、“通過怎樣的旋轉可以得到這樣的變化?”、“還可以進行怎樣的翻轉?”等,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討論,學生能夠大致說出圖形怎樣變化,但對于具體的翻轉形式還比較模糊。這時老師可以進行適時引導,讓學生自主操作畫板道具,進一步理解翻轉的形式,如垂直翻轉和水平翻轉。接著老師布置作業(y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拼圖,遇到問題時小組集體討論,小組解決不了向其他小組求助,最后再向老師請教,在這個過程中作好問題記錄。完成作業(yè)后,讓學生回顧剛才遇到的問題,并指導其他未完成作業(yè)的小組。與此同時,老師也要進行巡視,觀察學生是否能夠有目的地操作,能否真正地理解翻轉的形式。一般而言,學生通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一是操作上的,如所選圖形背景如何透明化,這種問題學生可以自行解決;二是對圖形變化的形式不夠理解,不能準確判斷自己該使用什么樣的翻轉方式,這樣的問題通常學生都是依靠隨機嘗試翻轉圖形來解決的;三是重復拼圖的問題。學生將這些問題做好記錄,完成作業(yè)后,老師根據學生的總結和對學生操作的觀察,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水平翻轉或者垂直翻轉的理解。
接著,老師繼續(xù)演示第二個圖例,展示風車拼圖,以完成風車的拼圖為目標。教師講解相關旋轉角度的含義,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分析、動手試驗能否利用手中的風車葉完成拼圖。小組討論后開始拼圖。與完成翻轉的作業(yè)一樣,按照同樣的思路,學生做好問題記錄,老師觀察學生是否能夠理解旋轉的含義,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最后讓學生區(qū)分翻轉和旋轉的概念,并學會如何判斷翻轉和旋轉。
完成后演示第三個圖例,圖例結合了翻轉與旋轉的操作內容,繼續(xù)以小組為單位,按照前兩個作業(yè)完成的思路進行圖例的研究和討論,之后自己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如何有效判斷翻轉和旋轉,其次是圖形的擺放順序等問題。對此采取比較的方式進行解決。完成后,老師讓小組代表上臺匯報,分析相關經驗。
最后,演示第四幅圖,包括兩組圖,都結合了翻轉和旋轉。讓學生分組選擇其中一組進行拼圖,完成拼圖的同學可將圖例上傳到學校網站上共享。完成后,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掌握了什么?能不能準確區(qū)分關于翻轉和旋轉?在翻轉與旋轉操作的過程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這些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等,讓學生做好課堂記錄。
下課前,老師布置任務,讓學生運用本堂課所學到的內容,自主完成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完成后上傳到學校網站供大家欣賞。
在教學中應用認知學徒制,不僅可以鍛煉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為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郭里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