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倩 楊雯
【摘 要】本文主要從唐代郵驛活動出發(fā),探究郵驛制度與唐詩的交互作用,并運用傳播學理論進一步論證唐詩和郵驛的關系。郵驛制度為唐詩的傳播和寫作提供了基礎,唐詩為郵驛史的研究提供了依據(jù),不論是郵驛中的唐詩,還是唐詩中的郵驛,都為唐代的歷史添上了濃重的一筆,是我國古代文化長河中璀璨的明珠。
【關鍵詞】唐詩 郵驛 交互
我國東漢學者許慎之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所謂“郵”:“境上行書舍。從邑垂,垂,邊也”,意思是“郵”只古代邊遠地區(qū)傳送書信的機構。所謂“驛”:“驛,置騎也,從馬,睪聲”。意思是“驛”指古代傳遞官方文書的馬車。郵驛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稱呼,而現(xiàn)代我們將古代進行官方信息傳遞的活動簡稱為郵驛。唐代的郵驛制度是郵驛史上的一個高峰,一方面,唐詩作為唐代文化生活的產物,大量記載和書寫了我國郵驛的傳播活動,為我國郵驛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另一方面,驛站也為詩歌的書寫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文人墨客也通過郵驛傳播進行了文化的交流,唐代的郵驛制度為詩歌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傳播的作用。
一、唐代郵驛概覽
我國古代郵驛的發(fā)展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唐代處于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郵驛制度在這一時期也達到了頂峰,唐代的郵驛事業(yè)在南北朝驛傳合一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驛取代了以往“郵”、“亭”、“傳”的功能,驛除了功能的增加外,數(shù)量也不斷增加,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張密布的交織網(wǎng),唐代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詩中形容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形象地描繪了唐代郵驛的盛況。
1、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
在唐代,交通路線遍布全國各地,柳宗元在《館驛使壁記》中記載了以唐都長安為中心有七條主要的交通要道通往全國各地,東西連貫,南北交錯。此外唐朝與當時的亞非拉地區(qū)建立了廣泛和密切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外交活動頻繁,因此除了國內的七條主要交通要道外,對外還有七條國際要道,這些要道有水路和陸路,通過這些要道可通往東亞、中亞、東南亞的各國。完善的郵驛制度和四通八達的交通網(wǎng)保證了唐朝郵傳長期內的正常運行。
2、私人逆旅的發(fā)展
驛站和郵傳是唐朝時的官營舍管,由國家統(tǒng)一經(jīng)營。而逆旅則是私人經(jīng)營用來接待沿途往來的旅客,逆旅的發(fā)展基于唐朝雄厚的政治經(jīng)濟基礎和對外開放的國風國貌。這些逆旅相對自由,有的設在驛站沿途的鄉(xiāng)鎮(zhèn)路邊,有的設在江岸道邊,有的設在城內繁華的鬧市,不僅提供住宿,還提供酒食。逆旅不僅為唐朝百姓提供了經(jīng)濟來源,而且也為旅人提供了方便,私人逆旅的發(fā)展也反映了唐朝經(jīng)濟的繁榮、郵驛交通的發(fā)達和社會生活的豐富。
二、唐詩中有關郵驛的描寫
在郵驛高度發(fā)達的唐代,驛站與唐詩如并蒂之花相生相依,郵驛詩就是兩者的結晶之作。縱觀歷史,文人志士在驛站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供后人吟誦。郵驛生活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文人墨客們的吟唱題材,或是游覽祖國的歷史名川,或是答贈好友的贈詩,或是沿途探訪親友,必經(jīng)之地的驛站留下了唐代詩人、書法家的文學印記,這些寶貴的文學作品為今天研究唐朝的驛站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1、從唐詩的內容上看,描述驛站生活的唐詩數(shù)不勝數(shù),內容也多種多樣
在詩詞中詩人們喜愛將驛館名稱嵌于詩題內,例如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蘇颋的《曉發(fā)方騫驛》、陳子昂的《宿襄河驛浦》等。唐詩中有描寫在驛站迎往送別的,如張說的《還至端州驛前與高六別處》:“舊館分江日,凄然望落暉。相逢傳旅食,臨別換征衣?!泵鑼懥嗽娙伺c友人在驛館前別離的情景;也有描寫驛使傳播活動的:崔顥在《渭城少年行》中描寫了偶遇驛使,并帶來長安氣候的消息:“揚鞭走馬城南陌,朝逢驛使秦川客。驛使前日發(fā)章臺,傳道長安春早來?!笨梢钥闯鲈跊]有現(xiàn)代通訊設施的情況下,郵驛是主要獲取信息的途徑;在唐朝,全國各地的驛站機構所擁有的驛產也各不相同。“這些驛產,包括驛舍、驛田、驛馬、驛船和有關郵驛工具、日常辦公用品和館舍的食宿所需等等”。驛站豐屋美食,生活設施環(huán)境優(yōu)雅,因此過往文人常常在此留下墨跡,形成驛站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韋莊在《秋日早行》中描寫驛站外風光:“煙外驛樓紅隱隱,渚邊云樹暗蒼蒼?!庇纱丝梢?,唐詩和郵驛的密切聯(lián)系。
2、從唐詩的形式上看,除了在內容上唐詩和郵驛大有關系,郵驛還為詩人提供了寫作方便,形成了歷史上一大奇觀——驛壁詩
題壁是詩人驛行途中非常普遍的文化生活形式。所謂驛壁詩是指古代詩人在驛站墻壁上題寫的詩,雖然在漢代紙張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唐代的書寫材料更是多種多樣,但一開始詩人是在旅途中不方便攜帶紙張竹簡,因此在墻壁上題字題詩,后來逐漸形成一種文化,到了唐代,旅途中的詩人不僅在墻壁上題詩,還在名山巖石上題詩,形成了獨特的碑石崖刻作品,“郵驛作為信息的聚集地、人員來往的聚散地,成為詩文傳播與保存的媒介,當時許多詩因郵驛而傳播開來,大量的郵驛題留詩使得一部分詩歌得以保存,可以說若沒有驛站的幫助,當時的人便無法看到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而今天的我們更無法閱讀到如此豐富的詩文”。驛壁詩有一種獨特的形式就是互為贈答,詩人們見到故人曾在驛壁上留下的真跡,便在其下留詩回贈。白居易和元稹就有一段有關驛壁詩的佳話廣為傳頌,白居易遭貶謫流放時沿途經(jīng)過驛站總會尋覓元稹的舊使題詩,如有發(fā)現(xiàn)必定在其旁賦詩一首,而元稹在途中見到白居易的題留,也會立即寫詩應和。在通訊設施落后的古代,很多的詩人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相互欣賞,交流詩作,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驛壁詩在古代成為了一種詩作發(fā)表的途徑,在當時的傳播條件下,許多詩人的佳作,正是通過這種形式得以廣泛流傳。
三、唐詩和郵驛制度的交互關系
1、唐詩和郵驛的發(fā)展在唐代同時達到頂峰的原因
唐朝經(jīng)濟的繁榮、政治的清明、交通的發(fā)達使得郵驛制度在唐朝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這一時期的詩作也大放異彩,尤其是有關郵驛方面的唐詩數(shù)量可觀,可以說唐詩和郵驛在唐朝同時達到了頂峰。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唐詩和郵驛都獲得空前的發(fā)展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在唐代以前,雖然郵驛制度有所發(fā)展,但是郵驛制度不完善,道路不暢通,已經(jīng)開辟的道路也因戰(zhàn)事而受到阻礙,尤其是在東漢末年,戰(zhàn)事不斷,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正常的通信郵驛根本無法傳遞信息,可謂“道路壅塞,命不得通”。唐朝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形成了統(tǒng)一的格局,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建立了遍布全國的交通網(wǎng),郵驛制度獲得空前發(fā)展。唐朝強大的國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與豐厚的文化積累,為唐詩的繁榮準備了充足的條件。國家統(tǒng)一帶來民族的融合,促進中外的文化交流,使詩壇呈現(xiàn)多彩的風格與流派,另外唐朝沿用了隋朝的科舉制度,并加入了詩賦的考試內容,使吟詩作賦在知識分子之中蔚然成風,再加上唐朝統(tǒng)治者本身就熱衷于詩作并于身邊的文人交流,得到文人的效仿,進一步推動了唐詩的發(fā)展。
在唐朝這個政治清明的時代,統(tǒng)治者求賢若渴,知識分子也迫不及待的要為國效力,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們或入京趕考、或走上仕途、或從軍邊塞,或升遷或貶謫,一生奔走的路途中就與驛站結下了不解之緣,一路的艱辛,一生的坎坷,寫下了大批有關郵驛的詩歌。古代詩人認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斌A道途徑的區(qū)域有無數(shù)的歷史古跡和風景名勝,文人志士行役其間,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fā)感慨,將見聞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往往成為名篇。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文化優(yōu)勢,密集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川流不息的文人墨客,使這里具有非常有利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化生態(tài)”。
2、郵驛與唐詩的密切聯(lián)系
從交通工具上看,唐代全盛時期疆域面積在1600萬平方公里左右,幅員遼闊,地貌復雜,為保證驛路的暢通無阻,國家開辟了不同的郵驛道路,平原丘陵以驛道為主,江河湖泊以水驛為主,山地以山驛為主,不同的驛線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驛路用快馬傳遞,有些驛站也配有驛驢。如岑參的《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描寫的就是驛使快馬傳遞消息的情景。水路用驛船,從一艘到四艘不等,唐代詩人王建曾作《水夫謠》描寫水夫的艱辛生活:“苦哉生長當驛邊,官家使我牽驛船。辛苦日多樂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鳥?!辈煌煌üぞ呓恿M行信息的傳遞,保證了信息傳遞的暢通無阻。
在唐詩和郵驛的傳播交互關系中,唐詩充當了媒介,承載了唐代郵驛的傳播活動,而郵驛作為信息豐富了唐詩的內容,跨越時間的長河,以其獨特的魅力而源遠流長,為現(xiàn)代人所熟知和吟唱,充分驗證了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理論,即:“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物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币虼?,對于社會來說,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chuàng)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唐代的郵驛制度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媒介,除了傳遞政府公文外,其本身已經(jīng)為唐代經(jīng)濟、政治、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在文化上與唐詩的碰撞更是為唐代的文學錦上添花,而唐詩作為文字的載體,承載了郵驛傳播活動的內容,同時唐詩作為信息本身也通過郵驛的傳播在全國普及開來,上至君臣嬪妃,中至文人之交,下至黎明百姓,郵驛為唐詩的擴散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p>
參考文獻
①④臧嶸:《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M].商務印書館,1997:98、99
②李娜,《從〈全唐詩〉看唐代的郵驛與詩歌》[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5(8)
③田新華,《唐詩與郵驛傳播之關系》[J].《新聞傳播》,2012(1)
⑤馬歇爾·麥克盧漢 著,何道寬 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譯林出版社,2011:18
⑥彭定求 等編:《全唐詩》[M].中華書局,1997
⑦張大衛(wèi) 主編:《郵驛詩詞選》[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