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北京,走進各類工藝品市場,都可以看到架子上擺著造型可愛的“兔兒爺”。兔兒爺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頭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傘蓋,可神氣了。唯一能認得出是“兔子”原型的就是那對長長的耳朵。老北京人為何獨獨喜愛兔兒爺,而沒有其他的虎兒爺、牛兒爺、猴兒爺呢?兔兒爺有什么來頭嗎?
這“兔兒”,就是民間傳說中廣寒宮里給嫦娥搗藥的玉兔,“爺”是舊時北京人對有身份地位的人的尊稱,所以“兔仙”被老北京人昵稱為“兔兒爺”。兔兒爺與北京人又有何淵源呢?
這其中還有個流傳比較廣的傳說。相傳,北京地區(qū)有一年發(fā)生了瘟疫,疫情蔓延開來,幾乎每家都有人得病,情況十分危急。月宮中的廣寒仙子嫦娥見此情景,十分憂慮,便派身邊搗藥的玉兔帶了藥材來到北京,挨家挨戶給人治病。經過治療,人們的病都好了,便想酬謝玉兔。可誰知,不管人們拿了什么金銀珠寶給她,她都堅決不收,而是向人們借了衣服穿,每到一處便換一身衣服。玉兔騎著馬、鹿、獅子、老虎等坐騎,走遍了京城的每一個角落,她幫人們治好了瘟疫之后,才返回月宮。人們?yōu)榱烁心钣裢玫亩鞯?,便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為其“穿”上了各種各樣的盔甲和衣服,還為其選擇了各種不同的坐騎。在每年的中秋節(jié)祭月的時候,北京人都要供奉她,將兔兒爺視為祛病救災之神。除了“兔兒爺”的昵稱外,人們有時也親切地稱她為“兔兒奶奶”。
傳說畢竟只是傳說,但民間八月十五祭月的風俗確實是有的。為了避開男女之嫌,古時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風俗,因為月神嫦娥是女子,所以祭月活動都由家里主婦一手準備和進行。家里的小孩子時常跟隨在母親左右,他們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久而久之,就有了專門供兒童祭月用的神像—兔兒爺。清朝詩人張朝墉在詩中寫道:“蟾宮桂殿凈無塵,剪紙團如月滿輪。別有無知小兒女,燒香羅拜兔兒神?!本兔鑼懥诵『⒆觽冊谥星镏辜腊萃脙籂?shù)目蓯壑疇?。兔兒爺?shù)脑煨秃B(tài)可掬,尺寸又小,是兒童十分喜愛的歲時玩具。
兔兒爺大約產生于明末,舊時每到中秋節(jié)前,街巷上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特別是清代之后,兔兒爺已經由祭月用的神像逐漸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除了威風凜凜的將軍,還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販、剃頭師傅,也有縫鞋的、賣餛飩的、賣茶湯的等造型,貼近生活,十分有趣。
北京因為兔兒爺文化,還誕生了不少有關于兔兒爺?shù)乃渍Z和歇后語。如“窩了犄角”說的就是兔兒爺?shù)亩湔哿?,比喻人遭遇了不順心的事;“兔兒爺拍心口—沒心沒肺”說的是兔兒爺是中空的,沒有心也沒有肺,形容人沒有心計,不會應付,大大咧咧;“兔兒爺?shù)目科臁獑翁簟?,說的是兔兒爺?shù)目科熘挥幸贿叄贿€有“隔年的兔兒爺—老陳人兒”,因為兔兒爺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見到隔年的兔兒爺,也就是老兔兒爺、“老陳人”了。
如今,京城的一些商鋪里也有專門出售兔兒爺?shù)模信d趣的,不妨“請”一尊回家吧。(蔡曉薇)
(選自《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么·民俗風情》,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