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懷憲
讀書被視為有修養(yǎng)生活的一種雅事,而就讀書方法而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人而異、因時而別。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shù)》里說:“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huán)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p>
我讀書駁雜,并無專精,少時多以興趣而讀,游移于古今人物傳記,或是小說、雜志。在那缺錢買書的年代,即便是三教九流的雜學也能足以讓我入迷,何況也并不知道什么叫“經(jīng)典”。記得小時隨父上山勞作,常偷偷夾帶一本小說或雜志,利用勞作間隙悄悄躲到田間地頭的樹蔭下閱讀,免不了被大人視為“偷懶”而挨罵??稍偈切量嗷虬ちR,進入書中,便自有一番樂趣。
待工作以后,稍有錢了,書的類別也多了,讀書卻變得“功利”起來。記得從地方院校選調(diào)到部隊院校學習那年,聚在一起的是來自各省區(qū)院校的學員,少年意氣,總有談不完的話題,一會是《戰(zhàn)爭論》、一會是《戰(zhàn)略論》,我在這方面的話語權(quán)少之又少,于是周末便跑到書店,一口氣買了十多本軍事題材的著作,偷偷“惡補”。就是這一“偷”一“補”還真把軍事理論、軍事管理方面的知識豐富了不少。人到中年,生活多有歷練,但讀書的“功利”性依然故我。幾年前到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班學習,偶然受余敦康教授一堂國學講座所觸動,深感自己國學欠賬太多,便在一個月內(nèi)惡補國學知識,這對我又是一次很大的提升。
仔細思之,讀書“功利”并非不好。工作、生活,每一個階段的讀書都需要有一個指向性。我工作至今換了十余個崗位,每換一次崗,新的任務總是倒逼我去“惡補”相應的知識。每準備一個課題,以問題為牽引,使我的閱讀更有目標、有方向、有系統(tǒng),不知不覺中,知識結(jié)構(gòu)便得到一次拓展提升的機會。
“功利”只是讀書生活的一面,而更多時候則全憑興趣,像小船順流直下,走多少里程,在何處???,全在偶然或靈機一動,與時勢無關(guān)。仁者樂山,取其渾厚穩(wěn)重;智者樂水,取其圓轉(zhuǎn)自如。這也正是儒家“游”的境界,亦是莊子所說的“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yè)?!睂W、修之道,全在于自由舒適,隨心所欲,便是樂事。(作者系省衛(wèi)生廳黨組成員,駐廳紀檢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