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在這個極速改變中尋找恒定的界面,也許廢棄的景觀能讓我直面永恒,鋼鐵生銹的氣味,支離破碎的道路,可以將我與整個世界隔離開,在荒蕪中生根發(fā)芽,這使我體驗到存在的可能與不被淹沒的希望,在城市移動的腳步中停留在終點的那一刻。光影與物象的質感是我熱衷的畫面,而黑白更能表現(xiàn)我內心更加簡單與真實的世界,不需要多余的色彩與瑣碎的細節(jié),在流動的時間中尋找到特定的一瞬間,既是記錄周遭,也是記錄自己,更是一種探索,尋找潛意識的記憶,最重要的是,這種方式讓我能回歸到更加自然,放松與自由的狀態(tài)之中。
—阿培
從城市出走,第一眼所見可能不是如詩如畫的田園,而是那些締造了城市根基的遠郊工廠或“尋常人家”。從某種角度來說,“工廠”和“邊緣”不僅代表著城市的孕育者—亦是城市“考古”和尋根的最佳去處;試想,當褪去了昔日“養(yǎng)兒育女”、“主持家務”時的熱火朝天,這些邊緣地帶剩下的不過是斑駁與滄桑,就像是母親,因多年的操勞而生成的皺紋和雙手,并烙下了濃濃的生活味道。如果你認為這樣的說法太過煽情,至少,這些看似荒蕪的“廢棄空間”卻是華麗城市的近親,這一點從同樣是鋼筋水泥的一脈相承中便可得到確認;它們也是你記憶深處封存多年的“故地”。
—“城市空間接力” 王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