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村, 趙明月,殷子惠
(1.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2.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 動物科技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公民社會視闕下高校學生社團的功能重構
張小村1, 趙明月1,殷子惠2
(1.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2.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 動物科技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發(fā)端于西方的公民社會理論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成為理論界的研究熱點,在我國學者對西方公民社會研究范式的反思與超越中,不僅使該理論獲得本土化發(fā)展,更使公民意識、公民責任等觀念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高校學生社團作為大學生自治的重要組織載體,在其傳統(tǒng)功能之外,具有第三部門特征的學生社團潛在功能也日益顯現(xiàn)。從公民社會理論及第三部門的發(fā)展實踐出發(fā),對高校學生社團的傳統(tǒng)功能及潛在功能進行了深入分析。新時期背景下,就高校學生社團的功能重構提出了可改進的思路。
公民社會;學生社團;功能重構
高校學生社團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陣地,也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鑒于大學生社團在豐富校園文化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教育部對大學生社團發(fā)展的核心要求在于“支持”、“引導”和“管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作為其重要核心內(nèi)容的公民社會理論也被得到了深入的演繹和拓展,第二代NGO的發(fā)展在使中國公民社會獲得了實踐驗證的同時,更帶來了理論研究的深入。高校學生社團作為大學生自治的組織載體,不僅成為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重要參與者,其對學生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意識以及志愿精神的培養(yǎng),與公民社會的精神內(nèi)核相契合,使其成為培育公民社會的重要力量。
(一)公民社會理論
主張社會獨立于國家而存在的思想在西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但以國家和社會分離為基礎的近代公民社會的概念是在17~19世紀之間才出現(xiàn)的。近代公民社會理論主張社會應該獨立于政治國家而存在?!霸谶@種社會中,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活動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下,會自然而然地增進全社會的利益。公民社會具有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管理自己事務的內(nèi)部能力,這樣國家對其內(nèi)部事務的干預就成為不必要的了” 。[1]可以看出,近代公民社會是順應市場化與民主化的世界潮流而得以再度流行。
在我國,按照俞可平的觀點,“公民社會”是一個褒義的稱謂,它強調(diào)公民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和對國家權力的監(jiān)督與制約。[2]因此,公民社會為公民利益表達的組織化、決策的民主化、政治透明化以及地方分權和社會自治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公民社會的培育和成熟,不僅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對現(xiàn)代國家的政治民主化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而言,培育和發(fā)展公民社會的意義更甚于此。
(二)第三部門的興起
以非營利組織或非政府組織為研究對象的第三部門研究則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隨著理論范式的轉變,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球范圍內(nèi)廣闊的“結社革命”帶來了有組織的私人活動與自愿活動的高潮。[3]獨立于政府與市場之外的、以“公益性”、“非營利性”、“自愿性”、“獨立性”為主要特征的第三部門開始越來越多的進入大眾視野。而作為對這場“全球結社革命”的反應,我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組織出現(xiàn)了“爆發(fā)式”增長。據(jù)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截至2009年,我國經(jīng)合法程序登記注冊的各類社會組織共計431 069個,比2008年增長4.2%,[4]這些社會組織業(yè)務范圍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勞動、民政、體育、環(huán)境保護、法律服務、社會中介服務、工傷服務、農(nóng)村專業(yè)經(jīng)濟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的共同發(fā)展
進入90年代,隨著公民社會理論開始對作為一個社會實體的公民社會進行實證研究,第三部門開始關注非營利組織的作用及其與國家和市場的關系等一般理論問題,雙方開始找到理論的契合點:第三部門是公民社會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是公民社會理論在實踐中的有效載體;公民社會理論也為第三部門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支持。這兩種研究出現(xiàn)了合流的趨勢。面對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帶來的困境,公民社會理論可探求對政治國家限制和制約的理論基礎,而第三部門則在政府與市場之外,找到了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實踐道路,高校學生社團就是其中之一。
進入新世紀,第三部門在我國的飛速發(fā)展,公民意識、志愿精神的覺醒,以及大學生對社會生活表現(xiàn)出的深度關懷,都給高校學生社團的傳統(tǒng)功能定位帶來了嚴重沖擊。高校學生對社團創(chuàng)建的自發(fā)性、組織運作的自主性以及活動空間的開放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學生社團作為自愿性、互益性的非正式學生組織,在高等教育及高校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一)獨立與自由:美國的高校學生社團管理
就以美國高校而言,其社團的發(fā)展植根于本國第三部門的成熟發(fā)展范式與思想文化背景,在其成立之初就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獨立自主與開放自由的精神特質(zhì)。
在哈佛大學,經(jīng)過學校正式認可的社團發(fā)展較為成熟,而大量未獲得學校正式批準的社團的存在則充分體現(xiàn)了美國大學對自由精神的強調(diào)。[5]哈佛大學對學生社團開展的活動不加干預,但建立了具有明確分工的社團管理體制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監(jiān)督和指導(見圖1)。[6]值得關注的是,學生社團顧問不僅包括本校的教師,還可以是職員、畢業(yè)生。學生社團顧問的設立,不僅為社團發(fā)展提供發(fā)展建議、助其規(guī)避風險,畢業(yè)生的加入也為社團與社之間的架起了溝通交流的橋梁。
圖1 美國哈佛大學社團管理機構及職責
在喬治敦大學,社團管理則表現(xiàn)出明顯的分類管理特征(見圖2),[7]即根據(jù)學生社團的類型進行監(jiān)督管理及活動經(jīng)費的分配。例如,藝術項目咨詢委員會負責對近1/2的資金的再分配和對音樂、舞蹈、戲劇等16個社團的管理。[8]此外,喬治敦大學對社團活動的支持除了財力支持外,還包括提供社團活動場所及其他服務性支持。
顯然,美國高校的社團管理機制各具特色,對學生社團活動的干預較少,學生社團能夠真正從學生需求及社團目標出發(fā)開展各項活動,自主發(fā)展空間充足。美國高校學生社團對自治性及民間性的恪守植根于其成熟的公民社會環(huán)境以及對志愿精神的普遍追求,社團發(fā)展及管理表現(xiàn)出突出的第三部門特征。
圖2 美國喬治敦大學社團管理體制
(二)自治與非營利:高校學生社團的根本特征
高校學生社團是由高校學生依據(jù)興趣愛好自愿組成,按照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學生組織。[9]其成立是基于組織成員共同的生活理念、興趣愛好、專業(yè)特長、學術觀點以及其他方面的共同追求,在成立之初就有明確的組織目標與組織規(guī)范,是大學生中的非正式群體。與第三部門類似,高校學生社團有著顯著的“半官半民”特征。
“高校學生社團是新形勢下有效凝聚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織方式,是以班級年級為主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補充” ,[9]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職能的主要承擔者,學生社團在成立之初就有顯著的政治屬性,體現(xiàn)出強烈的官方色彩。雖然高校學生社團有著明確的政治規(guī)定性,但從其社團的本質(zhì)屬性出發(fā),還具有第三部門的根本特征,即“組織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以及“志愿性”等特征。
1.自治性與組織性、民間性
學生團體是學生自愿組成,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的群眾性組織、團體的組織方式和機構設置由各團體自行決定。各高校對學生社團的管理規(guī)定雖表述存在差異,但其核心內(nèi)容都是一致的,即在學校相關管理部門的許可下,學生均可自發(fā)組織社團,社團的組織方式、機構設置、活動開展等均由社團成員自發(fā)決定。由此可見,高校學生社團作為第三部門的“組織性”、“民間性”與“自治性”特征得到了充分實現(xiàn)。
2.非營利性
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規(guī)定:高校要提供學生社團活動的必要經(jīng)費,學生社團可通過吸納社會贊助、提供有償服務等方式募集活動資金。而在具體的實踐中,高校學生社團經(jīng)費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渠道:主管部門支持、會員會費、創(chuàng)收經(jīng)費、社會單位贊助等。學生社團還需建立專門的財務收支賬目與財務管理制度進行經(jīng)費管理。這些經(jīng)費主要用于社團開展的各項活動開支,不帶有任何營利色彩。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高校學生社團與第三部門的特征基本契合,第三部門的相關理論可運用到高校學生社團的分析之中。但是,高校學生社團與第三部門在功能上也存在著顯著的區(qū)別。首先,高校學生社團更多的強調(diào)其在學生素質(zhì)教育中的育人功能,這是學生社團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價值基礎和目標追求。此外,學生社團在繁榮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也格外受到重視。而第三部門則在“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的領域內(nèi)更多的參與了公共服務與管理職能。其次,高校學生社團成立以其成員的共同興趣愛好與共同追求為基礎,所開展的活動多以滿足社團成員需要為目標,帶有明顯的“互益性”特征。因此高校學生社團更多的是學生“互益性組織”。而第三部門在成立之初就蘊含了對整個社會生活的深度關懷,在其組織愿景的表述中,旗幟鮮明的指出以實現(xiàn)公共利益為目標,因此第三部門是典型的“公益性組織”。
(三)第三部門:高校學生社團的發(fā)展方向
雖然高校學生社團與第三部門在組織發(fā)展目標上存在顯著差異,但正是第三部門的公共服務取向與“公益性”特征,恰恰成為高校學生社團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高校學生社團要繼續(xù)充分履行其傳統(tǒng)功能,促進社團內(nèi)成員的共同成長;另一方面,高校學生社團要充分利用其所表現(xiàn)出的第三部門特征,實現(xiàn)其對在社團內(nèi)部及社團外部功能的整合。首先,就學生社團內(nèi)部而言,高校學生社團代表了社團成員共同的興趣愛好與價值追求,滿足了社團成員個體的多樣化需求。其次,在學生社團外部,高校學生社團不僅是繁榮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生活的生力軍,其對社團成員自主意識、參與能力的培養(yǎng)更成為培育和發(fā)展公民社會的重要力量。高校學生社團從“互益性團體”到“公益性組織”的悄然轉變,更使得高校學生社團的影響力走向了校園之外,日益得到社會的關注。學生社團的發(fā)展情況表明,為促進高校學生社團的傳統(tǒng)功能的有效發(fā)揮,校方需加大對學生社團的支持力度。從學生社團的實際所需來看,校方給予學生社團更多的經(jīng)費資助,改革學生社團管理體制,使學生社團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生自主活動的舞臺。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按照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的目標,深入推進政社分開。政社分開的前提就是公民社會的培育與第三部門的成熟。在2013年1月9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強調(diào),要推動高等教育內(nèi)涵式發(fā)展,加強創(chuàng)新管理,同時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使教育真正為人民服務。公民社會的理論演繹與第三部門的實踐經(jīng)驗,也為高校學生社團的建設和發(fā)展提供了全新的視野與廣闊的空間。在此背景下,對高校學生社團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并為之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條件,不僅符合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實際,滿足公民社會發(fā)展對高校學生社團的要求,而且還有利于夯實高校學生社團的存在基礎,提高學生社團的社會認同度與影響力,吸引和整合校內(nèi)外資源,優(yōu)化高校學生社團發(fā)展的內(nèi)外部環(huán)境,促進高校學生社團功能的有效發(fā)揮。對此,筆者提出幾種可能的發(fā)展思路。
(一)變革管理體制,弱化“行政色彩”,賦予其真正的自治權
高校學生社團功能的重構,離不開對現(xiàn)有社團管理體制的突破。建立在對學生高度信任與對學生自治肯定基礎上的西方國家學生社團的管理模式為我們提供了成熟的經(jīng)驗借鑒。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經(jīng)指出,“學生自治,從學校方面來說,就是為學生預備種種機會,使學生能夠大家組織起來,養(yǎng)成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盵10]高校學生社團作為學生“練習自治”的重要組織載體,需要學校的支持和指導,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除此之外,學生社團需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輔助管理等行政色彩濃厚的角色中抽離出來,真正從事符合本社團宗旨與追求目標的活動。學校管理者除對學生社團提供必要的審核登記及監(jiān)督支持外,需減少對學生社團具體活動的干預。
(二)立足“互益性”需求,整合校內(nèi)外資源追求“公益性”目標
第三部門蓬勃發(fā)展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明確的公益性理念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作為“互益性組織”的高校學生社團成立的基礎是社團成員共同的興趣愛好。這種組織成立的基礎帶有強烈的不穩(wěn)定性,學生社團會隨著興趣愛好的轉變而曲終人散。事實證明,除社團成員的互益性之外,社團的存在還關乎對校園文化建設、高校的發(fā)展、公民意識的覺醒與參與能力的鍛煉。高校社會公益性學生社團已經(jīng)得到學生的廣泛認可,在知識普及、養(yǎng)老服務、支教、環(huán)境保護等各種公益性活動中,也越來越多的看到青年學生的身影。高校學生社團的公益性價值在不斷凸顯。
(三)作為培育和發(fā)展公民社會的重要力量,彌補我國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發(fā)育不足的問題
一方面,我國公民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志愿意識普遍較弱,公民參與的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提高,在教育、志愿服務、弱勢群體權益保護等領域的還未形成真正的主體性意識,這一系列問題的存在,使得我國公民社會的發(fā)展步履維艱,發(fā)育尚未成熟。另一方面,衡量一個國家公民社會發(fā)育程度的重要標準就是第三部門的發(fā)展程度,而我國第三部門的發(fā)展面臨著種種困難。除規(guī)模實力弱小、資金缺乏、能力不強、組織內(nèi)部管理不規(guī)范等結構性缺陷外,對業(yè)務主管部門的依賴性強、官辦色彩濃厚、自治程度不高等嚴重侵蝕第三部門志愿性、自治性、獨立性特征的問題也廣為詬病。高校學生社團,是有組織、有章程、有規(guī)范化約束的校園非正式組織,其發(fā)展和成熟,對于公民社會的構建與第三部門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社團成員有著強烈的個人價值追求,其對社會生活的深度關懷使其成為富有公益精神的志愿者;社團成員廣泛的專業(yè)背景、較高的綜合素質(zhì)以及在社團活動中積累的較高的參與能力與自治能力,使其參與公民社會培育的意識與能力均較高;高校學生社團在邊遠地區(qū)支教、社區(qū)服務、環(huán)境保護等公益性活動中的廣泛參與,不僅使學生社團的影響力輻射到校園之外,也使高校學生社團成為公民社會培育與第三部門建設的中堅力量。
[1]何增科.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研究引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1(1):27-32.
[2]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J].中國社會科學,1999(27):107-108.
[3]Lester M .Salamon.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J].Foreign Affairs,1994,74(3):109-114.
[4]2009年民政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報告(社會組織部分)[R].2010.
[5]See. Lewis R.G,Smith D. H.Total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M].New York:St· Lurie Press,1994:235.
[6]張曉京.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基于八所大學的個案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41-49.
[7]Office of Student Programs Georgetown University.Student Organization Guide [R].1999-2000.
[8]于偉,韓麗穎.中美高校學生社團文化建設若干問題比較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2(10):58-60.
[9]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Z]. 2005.
[10]李霞.為學生的成長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J].教育藝術,2012(7):41.
FunctionReconstructionoftheCollegeStudentAssociationsinCivilSociety
ZHANG Xiao-cun1,ZHAO Ming-yue1,YIN Zi-hui2
(1.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School,ShandongAgricultureUniversity,TaianShandong271018,China;2.CollegeofAnimalScienceandVerterinaryMedicine,ShandongAgricultureUniversity,TaianShandong271018,China)
Civil society theory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West since the 1990s has become the hotspot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flection, Chinese scholars not only localized the theory, but also integrated civic awareness and civic responsibility gradually into people's daily lives.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ty was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al autonomy. In addition to its traditional function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hird sector potential student organizations was also increasingly apparent. Departure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ory of civil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sector,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s and potential functions of the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conducted in-depth analysis. The ideas for improvement of the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ty were put forward.
Civil society;Student associations;Function reconstruction
2013-10-22
張小村(1978-),男(漢),山東安丘人,博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G641
A
1671-816X(2014)10-1041-04
(編輯:佘小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