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玲
隨著語文教改的深入,語文課堂從教師的一言堂發(fā)展到學生的參與面越來越廣。為了體現(xiàn)師生互動,“對話”理念被泛化。在閱讀教學中,對文本往往是浮光掠影,有時甚至連影子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就開始了熱鬧的“對話”。為了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上教師的分析是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的串串問題,領起學生開始了沒有“讀書”的探討,整堂課頻繁地進行著“四人小組”活動,老師為了避免別人說上課老套,而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簡單地異化為形式上的“小組活動”。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我認為歸究于老師獨自解讀文本不夠。
葉圣陶的《一個少年的筆記》由三篇短文組成,很多的教師都是把它的主旨理解為寫作示范課,教我們?nèi)绾螌懽?。教參告訴我們《詩的材料》表達了觀察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時產(chǎn)生的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度美香y杏》重在告訴我們作詩要大膽嘗試?!杜郎交⒌哪_》通過寫爬山虎的生長環(huán)境,葉子顏色的變化、均勻的分布和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巴住墻一腳一腳往上爬的特征,啟示我們只要腳踏實地做人做事,就會有生命的活力,事業(yè)的春天。而認真解讀了課文的老師知道葉老是希望學生像文中的少年一樣。三篇文章放在一起,目的是什么?需要老師仔細體會。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感嗎?《三棵老銀杏》為什么會寫三棵老銀杏?只要大膽就能創(chuàng)作嗎?《詩的材料》與《爬山虎的腳》都談到了觀察,是否重復?
我在上這篇課文時,反復思考,重新調(diào)整了文章的順序,按《爬山虎的腳》《詩的材料》《三棵老銀杏》的順序來組織學生閱讀,重新確定教學目的?!杜郎交⒌哪_》重在讓學生學習課文如何細致描寫爬山虎的腳,讓學生體會“觀察自然要認真細致”?!对姷牟牧稀烦思氈旅鑼懞苫ㄍ?,還多了聯(lián)想與想象。既然可以拿來作詩,一定有情景交融,而這需要通過一種手段達到,即聯(lián)想與想象,通過讓學生替換文中的省略號,來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體會到“體驗生活要有聯(lián)想、想象”?!度美香y杏》重在讓學生理解“我的表哥會以身邊的普通事物三棵老銀杏為材料寫詩,除了三棵老銀杏是我們村區(qū)別其他村的標志,還想表達的是我與它朝夕相處后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到 “表達生活要有真情實感”。
接下來,教師應選好切入點,激發(fā)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
課堂切入點就如文章的開頭,要新穎、獨到,有感染力,有吸引力,這樣才能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于無疑處激疑,于生活中找契機,從學生的好奇心入手都是選擇切入點的好地方。一個好的切入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熱情地投入到老師的教學中來,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更好的與文本對話,正確、準確、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文本。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讓學生逐步學會正確的解讀,能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弄清大意。準確解讀,能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能根據(jù)語境揣摩語句的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情感體驗、遷移啟迪。
怎樣找準切入點?
1.于無疑處激疑?!盁o疑”的地方,往往是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地方。學生在讀課文時,沒有不認識的字,再一讀字面意思也都能理解,但往往是對文章內(nèi)涵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如果教師能對這些地方深入探求,大膽設問,找出既與文本相關(guān)又能提領整節(jié)課內(nèi)容的切入點,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三棵老銀杏》時,就提出了“表哥為什么會以身邊普通的事物三棵老銀杏為材料寫詩?”打破了學生一眼就能從文中看出的寫三棵老銀杏是為了告訴我們“寫詩要大膽”的老套思維,從而讓學生又躍躍欲試重新讀課文。
2.于生活中找契機。在教《爬山虎的腳》時,我問學生,見過爬山虎嗎?它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學生都說見過,校園里的墻上就有。茂密的葉子,讓我們感到它生命力的旺盛。又問見過它的腳嗎?學生說,沒太注意。我說,作者觀察得很細致,你來找一找,哪些地方體現(xiàn)出來了?學生大聲地朗讀完課文,又細細地用筆在文中圈點勾畫品讀課文。
3.從學生的好奇心入手。中學生往往都有強烈的好奇心,認識和思維處于極為活躍激蕩的狀態(tài)。在解讀完《詩的材料》后,我設置了“文中三個省略號能否改成句號”這么個問題,讓學生認真讀文本思考問題,讓學生用文字替換省略號,使他們更仔細地讀文章體悟作者的匠心。
語文課改需要我們大家的努力,為了更好的表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好地讓學生“對話”,激發(fā)每個人的思維火花,教師應回歸文本,解讀文本,找準切入點,切入口要小,挖掘要深。帶領學生在課文中遨游,真正地實現(xiàn)以文本為依托,讓學生學會學習。
[作者通聯(lián):武漢市十一濱江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