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增磊
摘要:法的概念是法的本體論的核心內容,歷來看法不一。從經濟學角度重新審視法的概念對于跨學科研究法學基本理論大有裨益。法是由立法者制定的,以權利交易為內容的,以克服市場失靈、有效實現(xiàn)資源優(yōu)化配置為目的,保證人們在利益最大化前提下做出理性行為的規(guī)則體系。公正和效率是一對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的矛盾統(tǒng)一體。法既要符合公正的價值取向,又要最有效地給人們帶來實際利益。
關鍵詞:法的概念;權利交易;經濟學;公正;效率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8-0092-02
法的概念是法的本體論的核心內容,它不僅是法理學研究的重大課題,而且是法理學探討的核心問題。古往今來,中外法學家對法的概念看法不一,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法的概念,以至于康德斷言:法學家們?yōu)榉ㄏ露x。“就法律而言,那些形形色色的意見經常地被表達出來,不僅是講出來,而且還以雄辯和激情去呼吁,宛如它們即法律真理之顯示。”[1]但是這些思想和理論就像一道道耀眼的陽光,“其光芒使我們得以看見法律之中的許多隱蔽物,但是,這種光芒如此之強,以至于使我們對其余的東西視而不見,并因此使我們對法律仍然沒有一個清晰而全面的見解?!盵1]現(xiàn)在看來,康德所言仍具有現(xiàn)實性,正是由于法的概念與時代緊密聯(lián)系,因此始終難以形成定論,如何理解法的概念就成為了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有鑒于此,筆者擬從經濟學角度談談對法的概念的粗淺認識,以期拋磚引玉,對跨學科、多維度的研究法概念理論有所裨益。
一、經濟學與經濟學分析方法——概念厘定的導入
經濟(economy)一詞來源于希臘語oikonomos,其意為“管理一個家庭的人”。乍一看,這個來源有些奇特。但事實上,家庭和經濟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一個家庭面臨著很多決策,管理家庭的人要考慮到每個家庭成員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并合理地在成員間配置稀缺資源;同樣,一個社會也面臨著許多決策,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對社會資源的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經濟學(economics)就是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的科學。經濟學是一門學科,又是一種研究方法,甚至是一種思維方式。像其他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一樣,經濟學的方法可以、應該,而且已經是“天下之公器”。
對法的概念問題進行經濟分析,實際上就是利用經濟的理論和方法來探討法律的基本問題。但它卻不能不涉及一個非常重要,而依然存在爭議的學科——“法律經濟學”。經濟分析法學屬于經濟學范疇還是法學范疇,這個尚存在爭議,筆者傾向于把它劃歸為法學的范疇。因為學科的劃分一般是按照該學科的研究對象或者研究范圍來進行劃分的,經濟分析法學主要是指立足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基礎上,運用微觀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以及其他有關實證和規(guī)范的方法考察、研究法律制度的形成、演化、創(chuàng)新和未來發(fā)展。從這種意義上講,它理應屬于法學的范疇。
經濟學研究理性行為,理性選擇理論是現(xiàn)代主流的經濟學的基本行為假定,經濟學就是關于理性選擇的科學(the science of rational choice)。當人們組成社會的時候,他們就會面臨著不同的權衡取舍,所以做出決策就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和利益,這就需要人們根據已有的條件作出自己理性的判斷,并進而作出抉擇。而交易成本、最大化、均衡和效率則是解釋理性行為的四個基本概念。
對于交易成本,較為流行的定義是:交易成本包括事前發(fā)生的成本和事后發(fā)生的為達成一項合同而發(fā)生的成本。交易成本很大一部分甚至主要信息不完全,需要獲取更多的信息造成的。在交易成本微小或者不存在時,國家只需要通過強制執(zhí)行個人間談定的資源分配方案來確保交易過程的完整性。在交易成本為正的情況下,則會有不同的權利界定和分配。一般認為,經濟人是指“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utility)最大化的人”。均衡概念是經濟學中最難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均衡是指因為每一方都同時達到最大目標而趨于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形式。如果社會要實現(xiàn)均衡則必須是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實現(xiàn)了利益的最大化。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在經濟學中,我們這樣講:在不會使其他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如果一項經濟活動不再有可能增進任何人的經濟福利,則該項經濟活動就被認為是效率的。法律效率則是指法律作用于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實際結果同頒布該法律所要達到的社會目的之間的比。
二、經濟法視閾下法的概念界定
在從經濟學視角對法的概念進行界定之前,首先必須對法律和經濟之間誰決定誰的問題有一個明確而堅定的認識,否則法的本質性和根源性的問題會被混淆。我們認為,經濟是法律的決定性力量,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建立在相應的、深刻性的經濟根源基礎之上的。當然,對于這個問題,西方理論界的爭論一直在繼續(xù)。但是正如薩繆爾森所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歷史的經濟解釋是他們能夠經久存在的貢獻之一。”[2]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法的概念的理論闡釋,國內較權威的法理學教材把法的概念定義為:“法是有國家制定、認可并由國家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tǒng)治階級(或人民)意志,以權利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fā)展統(tǒng)治階級(或人民)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guī)范體系?!盵3] 當然已經有學者對該定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乃至質疑,但是從經濟學角度看,其對于經濟和法律的關系之一命題的認識還是有合理性存在。
人們對法律有著各種各樣的詮釋,但從本質上看,法律是資源稀缺條件下對利益行為施加的各種外部戒律,包括利益主張的界定、褒貶、維護和救濟等,法律制度的生成、供給與創(chuàng)新一個以相關制度資源的最佳配置為核心的動態(tài)平衡過程。在經濟學家和法學家看來,一切社會經濟問題都有著相同的根源:稀缺。對我們的法律分析最有用的經濟學分支是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常被定義為研究有效的資源如何在相抗衡的各種目標之間進行配置。筆者認為:一是不同的當事人對于權利的不同估價是權利發(fā)生交易的源泉;二是所有的制度和規(guī)則,當然也包括法律,在履行中都會給當事人或行為者帶來收益和成本,因此可運用經濟學的最大化、均衡和效率條件來解析法律,描述和評判法院的行為和實績。三是界定明確的權利有助于交易,從而有利于實現(xiàn)效率,因此交易成本成了制度選擇和制度改革的規(guī)范。
按照產權經濟學家的觀點,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并非“商品交易”,而是 “權利交易”?!霸诮灰踪M用為零時,產權制度的安排,對資源的配置沒有任何影響。”——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該定理中蘊涵著傳統(tǒng)經濟學的一個中心思想,既不受無端干預的自由交易可以使得經濟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可以實現(xiàn)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它也表明:產權的初始安排并不重要,關鍵在于這些權利是否清晰以及產權是否能夠“充分地”自由交易。正如一顆鉆石可以被第一個發(fā)現(xiàn)它的人所擁有,但最后它的歸宿取決于誰是出價最高的買家。如上文所述,正是有了資源的“稀缺”和對“稀缺”資源的追逐,法律作為一種規(guī)定性、限制性、控制性或激勵性的規(guī)則才有其價值。稀缺支撐著社會現(xiàn)實,規(guī)則支配著社會過程。法律是規(guī)則的整合,它試圖對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施加控制,并在資源有限和權利主張之間構筑一條界欄。
概而言之,法律是以行為關系為調整對象的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威懾或改變受其規(guī)范的人們的行為。我們以使用法律制裁犯罪為例,第一,政策制定者需要確定威懾的總目標,但最優(yōu)化的震懾效應并不是鏟除所有的犯罪,因為這樣做的代價很高,而且社會效益會不斷降低。第二,政策制定者需要對有效的資源加以配置,爭取以最少的成本實現(xiàn)威懾目標;也就是說,力求有效率地實現(xiàn)這一目標。可見,法律的首要目的是通過提供一種激勵機制誘導人們采取從社會角度來看最優(yōu)的行動(理性選擇)。按照法經濟學原理,法律規(guī)范的制裁就像是經濟學中的價格,人們對制裁的反應就像是對價格的反應一樣。人們通過消費更少的較昂貴商品來對較高價格做出反應,因此人們對較嚴厲的法律制裁的反應應該是:采取更少的會被制裁的行為。另一方面,法律并不僅僅是神秘不可測的技術性爭論,它們是用來達到重要社會目標的工具。為了了解法律對這些目標的效應,立法者們必須有一個評估法律對重要社會目標的效應的方法。經濟學分析范式將社會福利的最優(yōu)狀態(tài)即效率作為終極目標并預測了各種法律規(guī)范對效率目標的效應。效率總是與法律制定相關的,因為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而不是較高的成本來實現(xiàn)給定的法律目標總是較好的。
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以“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政策取代了長期奉行的傳統(tǒng)的自由放任政策。需要指出的是,國家干預并不意味著政府或法律對市場經濟的全面管制,因為市場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迄今為止仍是無可替代的,它只是在某些領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失效現(xiàn)象,因而用以克服市場失靈的“看得見的手”不過是“看不見的手”的必要輔助而已。換言之,在現(xiàn)代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仍處于核心地位,國家的干預政策只是用作糾正市場失靈的工具。因此。公共政策的首要目的乃在于根據市場失靈的原因對癥下藥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以及社會福利的最優(yōu)狀態(tài)。運用法律對個體行為進行約束包括,一是盡可能地使用資源或產權配置“非人格化”,即通過公正、公開和公平的市場方式來配置資源;二是資源配置決策民主化,減少個體官員的自由裁量權;三是資源行政配置程序化,即通過嚴格的程序化運作來防止個人意志主導;四是加強內外部監(jiān)督,加強對資源配置行為的約束。
綜上所述,法的概念可以界定為:法是由立法者制定或認可的,以權利交易為內容的,以克服市場失靈、有效實現(xiàn)資源優(yōu)化配置為目的的,保證人們在利益最大化前提下做出理性行為的規(guī)則體系。從上述法的概念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法在經濟學視角中有如下特征:法律資源的稀缺性、法律供給的壟斷性、法律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法律實施的強制性。
法律供給是指國家機關強制或者意愿所進行的立法、司法、執(zhí)法等活動的總稱。法律是一種公共物品,其供給具有天然壟斷性,其供給主體的特定性,又增強了這種壟斷的性質。國家從事法律供給必須綜合考慮法律的生產成本及其隨著法律供給數(shù)量變化而引起的變化,對供給結構中的相關要素等認真分析,在此基礎上為某項法律產品設定一種定價策略。非競爭性又被稱為“非對抗性”、“非爭奪性”或“非相克性”,是指在消費過程中一些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受益者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換言之,在某種產品的數(shù)量給定的條件下,增加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法律消費的非競爭性則是指一個守法者對同種法律需求和消費量的增加,一般來說,不會引起立法成本的增加,每一個人消費法律的行為一般不會導致他人消費量的減少。利益法學的創(chuàng)始人耶林(R .v . Jhering)曾將法定義為所有得到國家強制程序保障的規(guī)范的總和。耶林曾這樣形象地表述:國家的強制執(zhí)行力是確定法的絕對標準,沒有強制力的法律規(guī)范是一種自我矛盾,好比不燃燒的活,不發(fā)光的燈。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因為也必須考強制力保證實施,如果對違反法律規(guī)范的行為長期不予以制裁,那么不僅是法的本質會出現(xiàn)問題,法治國家自身還會失去權威性以及人們對它的信任,不利于社會交易安全和擴大再生產。
三、公正和效率——法的概念界定的兩個原則
公正或曰正義,是指根據一定原則和準則,對人們的行為和作用作出相應的評價。它要求運用相同的原則或者準則平等對待相同的人或事,美國當代哲學家羅爾斯認為: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結構問題,或者準確地說,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之劃分的方式。效率或曰效益,從經濟學的概念講,它是指以最小的成本投入來獲取最大程度的“收益”。
在上文對法的概念進行經濟學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側重于對效率的分析。一般來看,就同一個法律規(guī)則而言,法學家維護的是公正,經濟學家維護的是效率。公正和效率的矛盾存在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全過程之中,是社會歷史領域所有價值目標體系的基本矛盾。古羅馬法學家認為“法是善和正義的藝術”(Jus est ars boni et aequi),而正義則是“給每個人應得的東西”。一般而言,效率(efficiency)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類愿望和需要。
依照利益群體多元論,“法律就是產生于各個有組織的利益群體之間的斗爭與斡旋”,“每一個法律部門都被描述為各個利益群體間持續(xù)沖突的戰(zhàn)利品與停戰(zhàn)書”。 [5]在此意義上講,可以說“利之所存,法之所在”,而怎樣有效率的實現(xiàn)利益的分配則是法律不能回避的問題。談效率一定要涉及“社會福利”,一涉及社會福利就涉及種種價值判斷問題,而這些問題經濟學家尚不能給出確切回答。經濟學理論研究和制度構建,大都圍繞著“自利個性”這一理論假定展開,它一直試圖在茫茫的“私欲之?!敝姓业侥撤N可以促成和激勵那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小人之間實現(xiàn)合作和互利,進而增進社會總收益的途徑。與經濟學相比,法學的價值判斷更為廣義、道德傾向相對強烈。集中表現(xiàn)為法律試圖實現(xiàn)的“公平”、“正義”等目標。經濟學家眼中的效率社會并非一定是法學家眼里的公平社會?;蛘哒f效率和公平不能劃等號,市場競爭的“形式公平”帶來的并不一定是資源分配的“實質公平”。因此,與經濟學家相比,法學家面對的問題更為復雜和困難。
公正和效率并非如同“熊掌”和“魚”,不可兼得。我們在對法律進行經濟學分析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公正與效率之間有著令人驚異的關聯(lián)。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認為公正的原則或規(guī)則正好符合那些根據我們的觀察是有效率的原則或規(guī)則。比如說“禁止偷盜”、“罪責刑相適應”、“排除合理懷疑”等等。法經濟學的研究表明:法律的存在基礎不僅僅是正義, 對效率的追求也是其存在的根本理由。在資源稀缺的世界中, 對效率的追求,便是最大的正義。法律是同市場一樣的資源配置機制。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通過有效率的發(fā)展經濟,以實現(xiàn)社會財富的增加和資源配置的最優(yōu)化;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社會稅法和社會福利法等來實現(xiàn)分配正義。[6]怎樣合理的處理公正和效率的關系,也不僅僅是法學和經濟學要面對的問題。
四、結語
法律不僅要符合傳統(tǒng)意義上公平和正義的價值取向,而且要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現(xiàn)實,順應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富有效率,能促進和增加社會福利和公共利益。公正和效率是一對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的矛盾統(tǒng)一體。效率是公正的基礎,因為一個社會福利增進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進而是社會公正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公正是評價法律效率的基本尺度,法律通過對權利、義務、責任的合理配置,減少交易成本,最有效的給人們帶來實際利益。
參考文獻:
[1] 張文顯,鄭成良譯.(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2] (美)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經濟學(下)[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1993.
[3] 張文顯,等.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德)伯恩·魏德士.丁曉春、吳越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5] (美)羅伯托·曼戈貝拉·昂格爾.法律分析應當為何[M].李誠予,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6] (美)斯蒂文·薩維爾.法律的經濟分析[M].柯慶華,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