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詩文
摘 要:語境是語言活動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所處的境況,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行為。語境與翻譯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語境制約翻譯,翻譯依賴語境。語境對翻譯具有重要意義,語境是語義的決定性因素,是譯者正確理解原語、獲得功能對等翻譯的關(guān)鍵。
關(guān)鍵詞:語境;翻譯;語言語境;非語言語境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6-0210-02
一、語境及其作用
語境是語言活動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所處的境況。人們在言語交際的過程中要想順利地交流思想和理解話語始發(fā)者的信息,必須運用語言所依賴的各種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主客觀環(huán)境因素。這里所謂的言辭的上下文和主客觀環(huán)境因素就是語境。語境有廣義語境和狹義語境之分。廣義語境是指對語言交際產(chǎn)生制約的社會的、自然的、交際者本身的等各種各樣的因素,也稱之為“情景語境”或“超語言學語境”。它涉及韓禮德等人提出的交際過程中的3個方面,即“話語的場”、“話語的式”和“話語的旨”,主要體現(xiàn)為同語言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的“社會性因素”。狹義語境是指交際過程中某一話語結(jié)構(gòu)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上下文,它既包括書面語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語中的前言后語所限定的環(huán)境。這是語言對自身的制約,我們常稱之為“語言環(huán)境”(verbal context)或“語言學語境”(linguistic context)。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世間的萬事萬物、人類自身的一切——如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交際者的身份和地位、交際者的心理背景和文化背景、交際目的、交際方式、語碼、信息的始發(fā)者和接受者以及與話語結(jié)構(gòu)同時出現(xiàn)的各種非語言符號(如姿勢、表情)——等等都可以成為語境。
語境對于語言的使用和順利交際可謂功不可沒,它對于語言的表達和理解起著制約和補襯的功能,而且這種功能是絕對的、普遍的。任何時候,語境都決定著語言活動的順利進行,制約著語言材料的選擇和加工提煉。反而言之,語言交際必須以一定的語境為依據(jù),一個人所說的話、所寫的文章必須切合具體的語境。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離開具體的語境人們就無法進行語言交際,就無法實現(xiàn)信息傳遞的目的。生活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之所以產(chǎn)生意義就是因為有了特點的語境。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弗斯曾頗有見地地指出:言語只有依靠語言環(huán)境和上下文才有其真正的意義。
二、語言環(huán)境與翻譯
(一)原文語境制約譯文詞義的選擇
原文語境制約譯文詞義的選擇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的基礎(chǔ)常用詞上,這類詞大多具有靈活多變、一詞多義的特點?,F(xiàn)以get一詞為例:
I got on horseback within ten minutes after I got your letter. When I got to Canterbury, I got a chaise for town, but I got wet through, and have got such a cold that I shall not get rid of it in a hurry. I got to the Treasury about noon, but first of all got shaved and dressed. I soon got into the secret of getting a memorial before the Board, but I could not get an answer then; however I got intelligence from a messenger that I should get one next morning.
這段不到100個詞的英文中,有14個這個單詞。它們在譯文中用什么詞來再現(xiàn)其意義,原文語境作了具體的規(guī)約。試看譯文:
接來函后,不到十分鐘,我騎馬動身了。到達坎特布里,換乘四輪馬車進鎮(zhèn),但一場雨把我渾身淋濕,患了重感冒,一時不能痊愈。大約中午到達財務(wù)委員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刮臉換衣。不久,打聽到在委員會前樹碑的內(nèi)情。可是我尚未接到通知,不過從送信者口里獲悉翌日上午會有通知的。
(二)原文語境制約譯文句子的意義
不僅詞語、短語的意義取決于原文語境,句子的意義也同樣取決于原文語境。比如,“They were Zhous welcoming party”一句若沒有語境就無法確定其意義。因為首先they 指什么我們無從知曉,Zhou又是指誰?其次,welcoming是指歡迎宴會還是別的什么我們也無法弄明白。但我們讀到有語境的這段原文時就知道其具體意義了:
A few minutes before Kissinger boarded the aircraft, four senior Chinese officials entered the plane. They were Zhous welcoming party; they had been in the capital for three days, but had remained in seclusion.
這里,they是指4位中國高級官員,Zhou是指周恩來,welcoming party是周總理派來迎接基辛格的人員,因而這句話可以譯成:他們是周總理派來專程迎接基辛格的人員。
(三)原文語境賦予譯文表達以巨大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英語成語to be on tenterhooks漢語意義為“心情煩亂,焦急緊張”,我們看下面的例句:
She was on tenterhooks when she heard of her mothers illness.
她得知母親病了,感到坐立不安。
His parents were on tenterhooks all the time until they got his letter.
他的父母在收到他的信之前一直心煩意亂。
The students were on tenterhooks before the examination began.
考試開始之前學生們的心里七上八下。
同一成語譯成同樣含義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單調(diào)乏味,譯文充分發(fā)揮譯語優(yōu)勢,使用四字成語,體現(xiàn)了原文語境賦予譯文表達的巨大靈活性和多樣性。
三、非語言語境與翻譯
任何語言行為都是在特定的時空里針對特定的人群進行的。從廣義上講,語境也可以指說話的現(xiàn)實情境,一般包括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時間地點、聽讀對象、作者心境等項因素。
(一)社會環(huán)境
社會環(huán)境指在自然環(huán)境的基礎(chǔ)上,人類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人工環(huán)境,如城市環(huán)境、工業(yè)環(huán)境、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等。例如:
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drunk.
星期五發(fā)薪日到了,他們馬上就會出去喝得酩酊大醉。
譯文中的“發(fā)薪日”并非胡亂翻譯,因為在英國Friday是發(fā)薪的日子。我們只有懂得英國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和翻譯。而在美國則有black Friday之說,我們就應(yīng)把它譯為“黑色星期五”。因為在美國歷史上,1869年9月24日爆發(fā)了一輪經(jīng)濟危機,4年后的1873年9月19日又發(fā)生了一輪經(jīng)濟危機,十分湊巧的是這兩個日子均是星期五。
endprint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w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
離開美國社會環(huán)境,這句話是很難理解和翻譯的。所謂loneliness industry指的是美國社會福利的一部分。由于美國社會大量的孤寡老人乏人照料,已成為社會問題,于是美國政府部門就建立一種名為loneliness industry的社會服務(wù)項目。根據(jù)這一語境知識,我們便可以把它譯為:美國政府建立了一種為孤寡老人服務(wù)的社會服務(wù)項目。
(二)自然環(huán)境
生態(tài)環(huán)境作為一種區(qū)域文化對詞語的指稱意義也會產(chǎn)生影響。試想,若把莎士比亞的名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中的summers day理解為驕陽似火的夏日,豈不是冤枉一代大文豪的匠心?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因素,英國的夏日堪與中國的“小陽春”相比,令人愜意。因此,summers day在英國人心中的聯(lián)想意義是美好愉悅的。而對于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尤其對在中國長江流域“四大火爐”中“熔煉”出來的中國人來說,一見summers day則難免會想到烈日炎炎、酷暑難熬的情形,深感“夏日”之可畏。
(三)時間地點
時間、地點作為語境因素指的是話語所產(chǎn)生的時間、地點。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時間說往往會具有不同的意義。例如:Dr. Longman will visit our university next May.說這句話的時間如果是在今年5月1日之后,則next May指的是“明年5月”;但如果是在元月1日到4月底這段時間,next May則指“今年5月”。同樣,在很多情況下,話語的意義與特定的地點密切相關(guān)。例如:Its time to go aboard.這句話在車站說,指“該上車了”,在機場說,則指“該上飛機了”。這種依附于具體時間、地點的情境意義在英語中為數(shù)不少,翻譯時不容忽視。
(四)聽讀對象
譯者應(yīng)當很好地研究聽讀對象,特別要留意聽讀對象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等。譯者不僅要研究原語所針對的聽讀對象,如果可能的話,還應(yīng)研究譯語的聽讀對象,這樣才能正確、充分理解原文,以求功能對等的翻譯。例如《雷雨》一劇在形式上基本與西方戲劇相似。但是,正如曹禺先生自己所說“假如這部戲在西方上演——最好還是將它進行刪節(jié),以適合西方人的欣賞口味?!币虼?,王佐良先生于1958年與A.C Barnes合譯《雷雨》時,根據(jù)西方人的接受心態(tài)對原作進行了刪節(jié),在語篇方面進行了改動,去掉了原作中冗長的序幕和景致的描述部分,使譯本更加符合語境的特點和要求。
(五)作者或言者心境
譯者的任務(wù)是要傳達原作者或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圖。有些譯文從詞匯意義到語法意義的角度來看是正確的,但從功能對等的角度來看,尚有改進的余地。比如<
“Wicked man and cruel boy!” I said. “You are like a murderer——you are like a slave-driver——you are like the Roman emperors!”
如果譯為:“殘酷的壞孩子!”我說,“你像一個殺人兇手——你像一個監(jiān)管奴隸的人——你像一個羅馬的皇帝?!眲t顯然不太符合原語的語境含義,沒有能夠很好地表達言者當時的心境。言語是刻畫人物、表達內(nèi)心世界的重要手段。仔細品味原文,我們會感受到小簡愛當時非常氣憤,因此言語不可能心平氣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的譯文為:“你這兇殘的壞家伙!”我說,“你簡直像個殺人犯——你像個監(jiān)工頭——你就像那羅馬暴君!”則充分再現(xiàn)了原語的語境意義,獲得了語境和功能對等。
綜上所述,語境與翻譯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語境制約翻譯,翻譯依賴于語境。因此,在從事翻譯活動時,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各種語境因素,正確理解、完整傳達原語信息,力求獲得語境和功能對等。
——————————
參考文獻:
〔1〕J.R.Firth: Systematic Linguistic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2〕劉國祥.淺談?wù)Z境在語用學研究中的作用[J].外語學刊,1997,(1).
〔3〕李曉虹,項志強.談英漢翻譯中英語詞典的使用[J].中國翻譯,1997,(5).
〔4〕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5〕姜海清.淺談詞語的文化信息[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1,(1).
〔6〕胡永近,楊慧.從語境理論看最大翻譯單位——語境語篇.赤峰學院學報,2010,(6).
(責任編輯 張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