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前段時間,美國白宮請愿網(wǎng)站收到3萬余人的簽名,呼吁美國把阿拉斯加歸還給俄羅斯。1867年前,阿拉斯加屬于俄國,但根據(jù)當年的一項土地交易協(xié)議,沙皇將這片廣袤的土地賣給了美國。
克里米亞戰(zhàn)爭讓俄國變窮
1741年,俄羅斯探險家白令發(fā)現(xiàn)了阿拉斯加,俄國政府因此宣布對這塊面積為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擁有主權。但這片土地有1/3的面積處于北極圈內,年平均氣溫因0℃以下,而且苔原廣布,人煙稀少。在沙俄政府看來,這塊土地與“雞肋”無異,納入版圖100多年來沒給自己帶來任何金錢上的貢獻,反倒要貼錢派駐軍隊。
讓沙俄決心出售阿拉斯加的導火索來自克里米亞。1853~1856年,沙皇俄國為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與英法等國爆發(fā)克里米亞戰(zhàn)爭。經(jīng)此一役,沙皇俄國的國庫幾乎被軍費洗劫一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弟弟康斯坦丁大公便提出建議:出售一些“無用的東西”。在他們看來,阿拉斯加恰恰是最大、最無用的“東西”。
沙俄最看好的買家是美國。但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得這筆交易推遲了。美國南北戰(zhàn)爭后的國務卿西沃德是位堅定的領土擴張主義者,當然不會放過這塊送上門來的“肥肉”。在西沃德推動下,俄美于1867年正式簽訂購買阿拉斯加的條約,最終成交價為720萬美元(這個數(shù)字占美國當年一年支出的2.6%),相當于每平方公里4.74美元,成為世界土地交易史上面積最大、價格最便宜的一筆交易。
原以為是賠本買賣
1867年10月18日,俄美雙方在阿拉斯加首府汐地卡舉行交接儀式,美國領土面積就此暴增20%,從此成為名正言順的大國。西沃德促成的這筆交易當年令很多美國人感覺不值。按實際購買力折算,當時的720萬美元約等于如今的80多億美元,這對于內戰(zhàn)初停、財政極其困難的美國來說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一些人因此批評西沃德恣意浪費,無比愚蠢,揶揄“阿拉斯加交易”是“西沃德的蠢事”或“西沃德的冰箱”、“詹森總統(tǒng)的北極熊花園”。美國國會在批準阿拉斯加交易條約時,支持方只比反對方多出一票!
不過,西沃德卻對自己的這筆交易充滿信心,他說:“現(xiàn)在我把它買下來,也許多少年以后,我們的子孫因為買到這塊土地而得到莫大的好處!”
俄國人腸子悔青了
1896年,西沃德的預言得到初步驗證。那一年,人們在阿拉斯加發(fā)現(xiàn)金礦,礦工們一鍋就能淘出價值4美元的黃金,而在當時,如果能找到一鍋能淘出5~10美分黃金的礦脈,就已經(jīng)相當幸運。消息傳出后,大群的淘金客涌入阿拉斯加,就連后來成為大文豪的杰克·倫敦也背井離鄉(xiāng),加入阿拉斯加的淘金人潮。
到1906年,阿拉斯加黃金產(chǎn)量達到頂峰,共獲103.4萬盎司,價值213 6.5萬美元,幾乎可以買下3個阿拉斯加!按最保守估算,在得到阿拉斯加的頭50年中,美國人從這塊土地上獲得的純收入就超過7.5億美元。據(jù)測算,這塊沙俄眼中的“不毛之地”蘊藏著價值約5000億美元的自然資源,如果放在今天,“地價”將超過3萬億美元。沙皇大概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廉價處理”的阿拉斯加成了美國的一塊“寶地”。難怪如今一提起這個地方,俄國人還在后悔和心疼呢!
二戰(zhàn)中是“最后的前線”
阿拉斯加更重要的價值,直到二戰(zhàn)時才顯現(xiàn)出來。1941年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后,又于1942年出兵占領離阿拉斯加不遠的阿留申群島以北的兩個島嶼。這時美國人突然意識到,那塊隔著加拿大的“遙遠土地”,竟然成了美國本土“最后的前線”:阿拉斯加處于日本和遠東通往北美、北歐最短的路途上,日本人完全有可能借道于此,從北面攻擊美國本土!
幸好,美國及時認清了形勢,阿拉斯加固若金湯,沒有留給日本人突破的機會。同時,由于阿拉斯加最西端離蘇聯(lián)只有80公里,故成為支援蘇聯(lián)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