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榮
小學語文到底該教什么?眾說紛紜。
有教師說:“聽、說、讀、寫、思?!边@就是我對語文課的理解。語文課就是教學生會聽、會說、會讀、會寫、會思的能力。
一中學老師云:“小學語文教師在小學階段應(yīng)該把如下的語文知識教給學生:教給學生如何記住文字;記得規(guī)定量的文字;教學生如何去大量閱讀課內(nèi)外的語文閱讀材料;交給學生寫作的金鑰匙;教給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學習語文?!?/p>
我認為:小學語文最該“教”的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有“興趣”才會有學習的動力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睈垡蛩固褂芯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毙抡n程改革以來,從理論家到實踐者,都在談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變消極學為積極學,顯然學生只有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喜歡讀、認真聽、愉悅地寫,才能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才能形成語文實踐能力。教與學的過程才會生動活潑。
一次,執(zhí)教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棉花姑娘》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
師:孩子們,今天有一位客人和我們一起上課,想知道她是誰嗎?
生:想!
師:(隨機出示人物化的棉花姑娘圖片)孩子們,她是誰?
生:棉花姑娘!
師:對??!今天就讓我們和棉花姑娘一起學習吧!隨機板書“棉花姑娘”,引導學生讀課題。隨機指導識認“姑娘”一詞。
師:棉花姑娘這幾天沒精打采的怎么了?同學們讀讀課文就知道了,如果遇到生字生詞借助拼音識字,也可以問問同學,讀起來吧!
學生立刻讀了起來……
反思學生之所以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是主要原因。兩處巧設(shè)懸念有效利用了一年級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的特點,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生動形象地介紹“有一位客人和我們一起上課,想知道是誰嗎?”一下子引起學生的注意,他們急切想知道是誰。這樣既有效地組織了課堂,又引入了新課;熟讀課題并識記生詞“姑娘”后,我緊接著設(shè)計第二個懸念:“棉花姑娘這幾天沒精打采的怎么了?讀讀課文就知道了!”激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后面還有很多這樣的設(shè)計,整個一節(jié)課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興趣濃厚。
一次,參加國家骨干教師培訓,一位頗有名氣的大學教授在解讀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時,關(guān)于識字教學他舉例“碧”字的識記方法。教授認為“碧”字的字源是一塊晶瑩剔透的“碧玉”,“碧”字的“石”是“玉石”,“白”指的是毫無瑕疵晶瑩剔透,“王”代表的就是“玉”,教授反對一線教師把“碧”字拆開組合識字,認為“王、白、石”,這樣記字是不科學的,不符合漢字的文化;一線教師開始質(zhì)疑,如果按著教授識記生字的方法識記“碧”字,學生就會出現(xiàn)寫錯字,寫成“玉、白、石”那該怎么辦?教授強調(diào)不能為了識字而識字卻忽略漢字文化,一線教師更注重的是識字結(jié)果——學生記住、記準!他們都在思考如何教學生識字,卻忽略了學生識字興趣的培養(yǎng)。如果在課堂上大講特講小學生似懂非懂不感興趣的漢字學知識,或死記硬背地識記字的幾個部件,學生不僅記不住“碧”字,還會對識字產(chǎn)生逆反心理,從而失去識字興趣,這等于拒絕了閱讀興趣,更談不上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教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喜歡學習的過程,有學習興趣才會有學習動力。
有“興趣”習慣成自然
有人說:“當你喜歡上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將它慢慢變成一種習慣,興趣是習慣的前提?!边@種說法不無道理?!芭d趣所具有的積極、肯定的情緒特征,能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潛在的熱情,豐富他們的生活?!碧丶壗處熇罴值膶W生語文素養(yǎng)高,得益于她基于興趣的情景教學。我曾教過這樣一個學生,從幼兒開始,他的父母有計劃地培養(yǎng)他的讀書興趣,漸漸地讀書成了他的習慣。只要有空閑,只要身邊有書籍,哪怕是只言片語的小紙片,他都會津津有味地讀起來,老師同學們對他的讀書習慣更是贊不絕口,假日里他可以一天不出去玩,或坐或臥手不釋卷,因為海量閱讀,他成了班級里的“小諸葛”、“學習明星”,小學畢業(yè)前夕他寫了成本的《班級記事》,同學們相互傳閱。受他的影響,班級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不僅喜歡讀寫,還養(yǎng)成了良好的讀寫習慣。這個學生初中、高中語文成績遙遙領(lǐng)先,順利考入國家重點大學。正如德國的海納特所說:“如果不對某一事物直接發(fā)生興趣,也就是說產(chǎn)生內(nèi)在動機的話,單憑勤奮、進取和努力,很少能使他們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
培養(yǎng)興趣更需要語文教師的高情趣
曾有一位特級教師在做課《草原》一文時,按捺不住激動的情懷,生動地唱了一句“駿馬奔馳保邊疆”,“馬”字拉得很長很長,她問孩子們:作曲家為什么把“馬”的音節(jié)寫這么長?是??!草原太遼闊了……聲情并茂的課堂教學,學生怎會忘記《草原》那篇課文呢。于永正老師的習作指導課、口語交際課,那么吸引學生,是因為它更貼近學生的認知,于老師一會兒漫畫,一會兒表演,一招一式,課堂充滿了生機,學生怎能不愿學語文呢。這些都說明:如果語文教師博學多才,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相當于播音主持的朗讀;行云流水的習作水平;專業(yè)水平的才藝;幽默風趣的課堂教學,他的學生一定會愛上學習。
當然,培養(yǎng)學生興趣需要教師耐心、細致、務(wù)實。一次,指導一年級學生書寫“亮”字時,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我隨機在黑板上畫了兩個同樣大的臉譜,前一個是五官端正的、鄭重的、目無表情的;后一個是既端正又面帶微笑的,學生看后都喜歡第二個臉譜。接著我又寫了兩個“亮”字,第一個“亮”字橫平豎直,端端正正;第二個端正,但筆畫稍有變化,顯得很生動,同學們異口同聲說喜歡第二個“亮”字。我隨即教學生怎樣觀察字,怎樣寫字既端正又美觀,同學們興趣盎然。我真正體會到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是需要“手把手”的“教”,“實打?qū)崱钡摹敖獭?,只有耐心、細致的“教”學生,學生才能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課標”指出: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素養(yǎng)是一種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習慣是通過語文實踐逐步形成的,而習慣養(yǎng)成的前提是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要想提高學生的學識修養(yǎng)、人格修養(yǎng),最有價值的做法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最該“教”的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