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維晶
發(fā)動機機油壓力的高低對于發(fā)動機的維修周期和使用壽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過低的機油壓力,會使各潤滑副之間不能形成有效的潤滑油膜,造成各部件之間干摩擦。要使發(fā)動機有一個正常的工作環(huán)境,保持一個正常的機油壓力相當重要。
1.機油量不足
發(fā)動機機油量不足,必然會導致機油壓力低。在發(fā)現機油壓力過低時,首先要檢查發(fā)動機機油量是否不足。應當停止發(fā)動機工作,等待3~5 min后,抽出機油量尺檢查機油的數量。發(fā)現油量不足時應及時添加與機油盆中的機油牌號相同的機油。
檢查發(fā)動機機油消耗量,正常情況下應小于0.1 L/100 km,否則要查找泄漏點。檢查各密封墊或油封是否漏油,氣門室蓋處是否有機油。如果有機油,則應檢查氣缸蓋、氣缸墊;如果沒有機油,則應檢查油底殼處、放油塞處是否漏油。如果不漏,則檢查正時齒輪處、曲軸前油封處是否漏油。如果不漏,則檢查凸輪軸后油堵處是否漏油。如果不漏,則檢查機油濾清器處、汽油泵密封面是否漏油。如果不漏,則啟動發(fā)動機,檢查排氣管是否冒藍煙。若有藍煙,則說明機油被吸入燃燒室,應進行以下項目檢查:檢測缸壓,如果缸壓不正常,則應用加機油的方法確定故障部位;檢查PCV通風閥是否失效;如果加機油口有脈動冒煙,則應檢查氣缸活塞磨損情況;如果排氣管冒藍煙,加機油口不脈動冒煙,則應檢查氣門導管處是否密封良好及氣門導管的間隙是否過大,氣門擋油圈是否失效。
2.機油質量差
機油變質失去了機油的作用,會造成機油壓力低。如機油中漏入了燃油和水,機油受高溫等都會使機油變質。由于季節(jié)的變化,沒有及時更換相應牌號的機油,或添加的機油牌號與機油盆中的機油牌號不一致時,亦會使內燃機的機油壓力降低。
若存在機油黏度小,油平面升高,有生油味,則為機油中混入了燃油;若機油顏色呈乳白色,則為機油中滲入了水分,應檢查排除漏油或漏水的故障,并按規(guī)定更換機油。
3.機油溫度過高
機油溫度升高時,機油黏度降低,流動阻力減少,流速增加,潤滑系統(tǒng)的壓力隨之降低。因此,機油溫度是機油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參數??刂茩C油溫度就是為了保證柴油機各部位,特別是主軸承、連桿軸承正常工作。油溫過高,將使機油的黏度下降太多,不能保證軸承所需的油膜厚度,破壞正常的潤滑及承載能力,加速機油的氧化變質,縮短發(fā)動機使用壽命。
在使用過程中,如果發(fā)動機過熱,則應考慮機油壓力降低,可能是機油溫度過高致使機油變稀引起的。在這種情況下,排除致使柴油機溫度過高的故障,等機油冷卻后再啟動發(fā)動機,機油壓力便可正常。
4.主油道限壓閥故障
如果發(fā)動機主油道限壓閥彈簧彈力變弱,機油將從泄流口流回油底殼,系統(tǒng)中的機油壓力就達不到規(guī)定的要求。發(fā)動機大修時,清洗潤滑系統(tǒng)各部機件,必要時調校機油限壓閥,以保證機油壓力正常技術狀況完好。調整限壓閥,若能調整至正常壓力,則為限壓閥調整不當;若調整限壓閥無效,則查看限壓閥彈簧的彈性是否減弱。
5.機油壓力表與感應塞故障
剛發(fā)動車時機油壓力正常,但很快降低,應首先將感應塞從缸體上拆下,用破布堵住塞孔,短暫地發(fā)動機器,若機油從油道中噴出很足,并沒有氣泡,則說明感應塞失效。若機油從油道中噴出不足,并有氣泡產生,則說明機油壓力過低,可能是機油管道不暢引起的。
檢查機油壓力表可用新舊對比法,將原來的機油壓力表拆下,裝上一只新機油壓力表進行對比判斷。
6.油道堵塞
因油道堵塞而引起機油壓力低的故障部位通常是在接壓力表的油道之前,如機油濾清器、機油散熱器和油道絲堵都會對機油形成節(jié)流作用,使得到達機油壓力表的壓力降較大,反映出來的壓力就會較低,而實際上被堵塞之前該部位的壓力卻相當高。出現此類故障時,只需對壓力表前的油道進行疏通即可。
拆下機油濾清器,轉動曲軸,觀察機油泵出油孔道,出油不多或不出油,則可能是機油泵不泵油或集濾器堵塞,應檢查修理機油泵或清洗集濾器。
拆下油底殼,檢查機油集濾器是否有油污堵塞,或者機油泵是否磨損過甚而使泵油壓力不足。如果從油道中噴出來的潤滑油夾有氣泡,則說明機油泵及油泵進油連接管接頭破裂或者接頭松動等。
7.檢查各軸承間隙
柴油機主軸承、連桿軸承、凸輪軸軸承間隙的大小對機油系統(tǒng)的壓力有直接的影響。軸承間隙大,機油通過時阻力小,機油流速加快。當機油泵流量一定,柴油機滑動軸承間隙越大,其機油壓力就越小;滑動軸承間隙越小,機油壓力就越大。減少滑動軸承配合間隙,可以提高潤滑系統(tǒng)的壓力。曲軸、連桿和凸輪軸等處的軸承間隙過大,在剛開始發(fā)動機器時,由于機油的黏度較大,機油不易流失,機油壓力可達到正常值。但是,當機器走熱后,機油黏度變稀,機油從軸瓦兩側被擠走,從而使機油壓力降低。
(0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