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
摘要為了提高茨菇產(chǎn)量品質(zhì),闡述了茨菇的特征特性及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包括認真選田、培育壯苗、大田栽植、大田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采收、選留種球等內(nèi)容,以供廣大種植戶參考應(yīng)用。
關(guān)鍵詞茨菇;無公害;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
中圖分類號S645.9.0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1-0103-02
Pollution-freeandHigh-yieldCultivationTechniquesofArrowhead
CHENG Xiao
(Chefang Agriculture,F(xiàn)orestry and Service Center of Wuzhong District of Suzhou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Suzhou Jiangsu 215125)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arrowhead,characteristics and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elaborated,including carefully selecting field,cultivating strong seedling,field planting,field management,pest control and prevention,timely harvest,select and remain seedball and etc.,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farmers.
Key wordsarrowhead;pollution-free;high-yield;cultivation techniques
茨菇是水八仙中的一種重要作物,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好,營養(yǎng)豐富,味美,松軟好吃[1]。既可以做多種菜肴,又可切片油氽,是人民群眾喜愛的冬春佐餐佳品[2-3]。由于茨菇性涼,有清熱、消癤、解毒之功效。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普遍栽培茨菇,其中以江蘇省寶應(yīng)縣及蘇州市栽培面積較大,較為集中,尤其是甪直、車坊2個鎮(zhèn)茨菇栽培面積更大。茨菇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好,營養(yǎng)豐富,味美松軟,深受人民群眾的青睞。茨菇除了滿足國內(nèi)市場需要之外,每年還有一部分遠銷日本、韓國等地。
1認真選田
茨菇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霜凍,不耐蔭,要求耕作層在25 cm的熟土層,要求土質(zhì)松軟、肥沃,土壤中有機質(zhì)含量豐富,能灌能排、保水性好的水田及土壤無污染的農(nóng)田來種植茨菇。
2培育壯苗
確定育苗期:春季育苗,分期栽培,蘇州地區(qū)一般有2種定植方法,一種是早水茨菇,即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定植大田,秋季采收,另一種是晚水茨菇,即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定植,于冬春采收。蘇州地區(qū)育苗應(yīng)在斷霜后進行,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挖取優(yōu)質(zhì)種球育苗,通過精心的灌水追肥,防病治蟲,培育壯苗。具體操作如下[3-4]。
2.1選擇種芽及冬前折芽貯藏
選擇品種優(yōu)良且充分成熟的球莖作為種芽進行茨菇的壯苗培育。冬前折芽貯藏方法為將頂芽稍帶一部分球莖用手掰下或用刀削下,然后進行攤晾,待其表面干燥之后,窖至越冬。待翌年回暖時催芽。
2.2催芽
一般在4月上旬將選擇好的頂芽取出,放入干凈的籮筐內(nèi),在筐內(nèi)放入1層濕的稻草,放置溫室內(nèi)催芽,保持溫度在15 ℃以上,保持濕潤,若籮筐內(nèi)稍干可噴灑一些水,10~15 d即可出芽。
2.3秧田準備
秧田應(yīng)選擇在土壤疏松、有機質(zhì)含量高、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的田塊進行育苗,育苗田必須施足底肥,隨耕地時施入經(jīng)充分腐熟的有機質(zhì)肥45 t/hm2,深翻入20~25 cm的土壤中。隨整地筑成寬1.3~1.6 m長條育苗畦,其間過道寬30 cm。
2.4插播
插播的時間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當?shù)販厣仙?5 ℃以上時。按行株距9~12 cm插入頂芽。插播密度根據(jù)土壤肥力好差而定,肥地稀些,瘦地密些。插播深度一般要求頂芽從下向上的第3節(jié)位插入土中1.5~2.0 cm深。插時田間保持2~3 cm淺水。插后輕擱田7~10 d,但要求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生根,待芽鞘張開,抽出第1張過渡葉時,再灌入一薄層淺水。如種茨大小不一,應(yīng)分開插播,以利秧田管理。
2.5秧田管理
堅持秧田淺水灌溉,以利控溫促發(fā)根促生長。寒潮來臨以灌深水防凍。插入7~10 d茨菇種芽發(fā)根生長,此時可追1次苗肥,施入稀糞水15 t/hm2,促進早發(fā)。栽后10 d左右結(jié)合做好除草及病蟲害防治工作。當幼苗長到25~30 cm、3~4葉時即可起苗定植[5]。
3大田栽植
3.1本田的整地施肥
本田要求選有土層深厚的低洼水田并富含有機質(zhì)在1.5%以上的水田,耕作層在20~25 cm為宜。耕地前施入經(jīng)腐熟的廄肥或糞肥45 t/hm2、過磷酸鈣450~600 kg/hm2作基肥,隨耕翻施入并耙平整細,灌入淺水,即可栽植[6]。
3.2適時合理密植
蘇州地區(qū)一般6月中旬定植,早熟茨菇必須是在苗齡超過45 d、苗高25~30 cm及有4~5片綠葉以后才開始栽插。
早熟茨菇栽插不宜過早,一般要求苗齡達45 d以上,苗高達25~30 cm及4~5片綠葉。晚熟茨菇卻要求盡量早栽,當前茬作物收完后必須搶耕搶栽,否則難以奪取高產(chǎn)。茨菇與水稻一樣要求淺水栽插,合理密植。早熟、晚熟茨菇一般行株距、栽插密度分別為40~45 cm、5.25萬株/hm2左右和35 cm左右、7.5萬株/hm2左右。栽插密度不論早熟或晚熟茨菇,均因土壤肥力好差而異。如蘇州黃,宜適當稀些。方法:栽前將秧苗連根拔起,再將外圍的葉片摘除,僅保留中心的嫩葉。栽插深度一般9~12 cm,使苗栽穩(wěn)土中,總之栽深栽淺都不利于茨菇生長,田邊留插少量預(yù)備苗以備補缺[7]。
4大田管理
主要包括水漿、施肥以及耕田除草和摘除老葉等管理。
4.1水層管理
茨菇的灌水堅持“淺水插秧,深水活棵”的原則,平時灌水以淺水灌溉為宜,一般水深3~5 cm。7月上中旬擱田1次,以控制地上部生長。擱田到田土細裂縫,然后灌水,伏旱期如遇高溫干旱,水層可適當深些。如7—8月氣溫高達35 ℃以上時,于深夜或清晨可灌涼水。加深水層至12~20 cm,適當深灌加勤換涼水,以改善茨菇生長環(huán)境。8月中旬以后氣溫逐漸轉(zhuǎn)涼,宜恢復(fù)淺水,一般水深8~10 cm,到9—10月,植株大量進入結(jié)球階段,水層保持3~5 cm,最后保持土壤濕潤即可。此時如水層過深易引起植株徒長遲緩結(jié)球,導(dǎo)致減產(chǎn)。
4.2合理施肥
茨菇高產(chǎn)必須栽入土質(zhì)較肥沃及生長期間及時追施入足夠的肥料。整個施肥原則為“促、控、促”。并且必須重視氮、磷、鉀的合理配肥。據(jù)試驗,晚熟栽培的茨菇,施磷肥750 kg/hm2的田塊比不施磷肥的田塊可增產(chǎn)15%左右,且球莖顯著增大。茨菇對鉀肥反應(yīng)良好,增施鉀肥后不僅可以增產(chǎn),而且質(zhì)量提高,球莖大,皮青色帶紫,無銹斑,無苦味,耐貯藏。施過鉀肥的茨菇,貯藏5~6個月后未見腐爛和軟化。未施鉀肥的田塊15%~20%球莖發(fā)生軟化,5%的球莖發(fā)生腐爛。在土壤缺鉀時,每施入1 kg氯化鉀球莖可增產(chǎn)4 kg以上,最高可增產(chǎn)17.9 kg。一般肥力的土壤要求施氯化鉀195 kg/hm2為宜。
早水茨菇一般在定植后10~14 d即成活,開始追肥,追肥20%左右的腐熟人糞水22.5 t/hm2,或碳氫銨450 kg/hm2+尿素150 kg/hm2,均勻施入,施后耕田與土壤均勻混合。到天氣轉(zhuǎn)涼,植株抽生匍匐枝時,應(yīng)追施1次較重肥,以促進結(jié)球。此時生長仍旺,吸肥量大,可追施經(jīng)腐熟的人糞尿37.5 t/hm2或尿素450 kg/hm2,另施草木灰(陳灰)1 500 kg/hm2,對結(jié)球具有良好的效果。晚水茨菇,由于生長期短,通常只追肥1次,多在定植后25~30 d進行,追施的品種數(shù)量參照早水茨菇。
4.3耘田除草和摘除老葉
茨菇定植緩苗后,即可開始對其進行除草,一般在茨菇的整個莖葉生長過程中,應(yīng)每隔15~30 d耘田1次,直到抽生匍匐枝為止,一般耕田2~4次。除此以外,還可以及時摘除老葉改善通風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高溫季節(jié)抽生匍匐枝結(jié)出小球莖,去除周圍的老葉,只保留中間的4~5片新葉,每隔15~20 d進行1次,共摘葉2~4次,當氣溫降低至25 ℃以下停止。隨著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應(yīng)注意對葉片和根系的保護,不再進行耕田和摘除老葉。
5病蟲害防治
茨菇主要病害有黑粉病、斑紋病和褐斑病。主要害蟲有蓮縊管蚜和茨菇鉆心蟲。防治方法如下:茨菇黑粉病:屬真菌病害,由虛球黑粉菌感染所引起。防治方法:實行2~3年以上田塊輪作;選用無病種球作種;及時摘除黃葉,集中燒毀;注意磷、鉀肥料配合使用,防止氮肥過多;及早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25%多菌靈500倍液,以及硫酸銅石灰1.0∶1.5對水250倍的波爾多液進行交替噴霧。于發(fā)病初期開始每隔10 d噴霧1次,多雨天氣待雨后補噴,直到天氣轉(zhuǎn)涼時停止。茨菇斑紋病和褐斑?。壕鶎僬婢『Γ滏咦咏铓饬鱾鞑?,侵蝕茨菇及其他澤瀉科植物。防治方法:及早清除田間及四周澤瀉科雜草;收集燒毀遺留在田間的病殘株組織;抓好氮、磷、鉀三要素肥料配合施用,防止氮肥偏多;使用硫酸銅石灰1∶1加水200~250倍的波爾多液防治,或50%的可濕性代森錳鋅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發(fā)病開始每10 d防治1次。
對蓮縊喜蚜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遷入茨菇繁殖危害,發(fā)生初期用40%樂果乳劑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敵殺死)2 000倍液,或20%的氰戍菊酯(速滅殺?。┤橛? 000~4 000倍液交替防治。對茨菇鉆心蟲:7—9月發(fā)生,成蟲產(chǎn)卵于葉片或葉柄孵化幼蟲后即鉆入葉柄內(nèi)蛀食物,被害葉折斷凋萎。防治方法:種植前清除田間茨菇殘物,消滅越冬幼蟲;在幼蟲孵化初期及時噴80%敵敵畏乳劑1 000倍液,或用40%樂果乳劑1 000倍液噴治;如幼蟲已鉆入葉柄蛀食造成掛葉現(xiàn)象,要及時將病葉連同葉柄一起埋入泥土中漚殺。
6適時采收及選留種球
茨菇于地上部分枯黃時進行采收。一般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即可采收。也可以在茨菇地上部分枯黃至翌年球莖發(fā)芽前均可隨采收隨時供應(yīng)市場。早水茨菇的產(chǎn)量一般在15 t/hm2左右,高產(chǎn)田塊產(chǎn)量可達21 t/hm2以上。晚水茨菇因生育期短,一般產(chǎn)量僅在9.0~10.5 t/hm2。高產(chǎn)田塊可達12~15 t/hm2。
在茨菇生長后期對留種田進行片選或株選,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不抽薹開花的田塊植株作種株。球莖收獲后再選擇符合本品種的形態(tài)特征,大小適中,頂芽粗壯而又比較彎曲的留種。用此種球莖作種長成的植株不易徒長,既有豐產(chǎn)性又有一定的早熟性。留種的球莖要及時折下頂芽,立即用25%多菌靈300倍液浸泡15 s,撈出晾干后即可貯藏。每100 kg茨菇球莖約可折取頂芽12~15 kg,可供種植666.7 m2產(chǎn)大田之用。
7參考文獻
[1] 唐世林.慈姑特征特性及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J].農(nóng)技服務(wù),2009(4):28-29.
[2] 王文武,丁克友.慈姑的生長發(fā)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術(shù)[J].上海蔬菜,2008(6):47-49.
[3] 何永梅,郭向榮,皮登高.綠色晚水慈菇豐產(chǎn)栽培與病蟲防治[J].四川農(nóng)業(yè)科技,2008(11):52-53.
[4] 陸泉宇,歐文昌,李林生.茨菇無公害生產(chǎn)栽培技術(shù)[J].廣西園藝,2006,17(6):31-32.
[5] 顏維根,劉裕嶺.茨菇早熟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shù)[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06(5):78.
[6] 王庭友.大棚西瓜—露天茨菇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shù)[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3(24):87.
[7] 王連章,劉裕嶺,錢忠貴,等.茨菇早熟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shù)[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0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