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才
詩人筆下,每一片風景都是心靈的影像,每一片風景都是感情的素描,一川春草開闊你的心胸,一天陰云壓抑你的心靈,一樹鮮花燦爛你的雙眸,一葉孤舟飄蕩你的命運,一江風雨凄迷你的前途,一江春潮激蕩你的心情。這是筆者吟誦宋代詩人蘇舜欽詩歌《淮中晚泊犢頭》的直觀感受。詩歌是這樣寫的:
春陰垂野草青青,
時有幽花一樹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滿川風雨看潮生。
句句繪景造勢,句句烘托心情,詩人的高妙之處在于讓你在欣賞如畫風光中不知不覺領(lǐng)略到心靈的風采。
那是一段漂泊的旅程。詩人蕩舟淮河,匆匆前行,時近黃昏,兩岸原野上籠罩著春天的陰云。芳草綿延,草色深青,時而見到幽僻處一兩棵春花盛開的樹格外鮮明。舟行水上,景色變換,陰云籠罩,四野蒼茫。
一個“垂”字似乎寫出了春陰濃云的沉重感和壓抑感,使人窒悶,喘不過氣來,好在景物變化,心胸也隨之開合?;溟W現(xiàn),亮眼明心,又讓人歡欣,讓人激動,尤其是在廣闊的原野上,在無邊的濃云之下,一樹鮮花,光華燦爛,奪目生輝,照亮了黃昏的風光,也燦爛了詩人的心靈。
詩歌一、二兩句明暗相襯,大小相映,巧妙地烘托出詩人行舟淮水,喜憂交織的復(fù)雜心情。接下來,三、四兩句描寫詩人夜泊小舟,回首江天的情景。暮色籠罩,陰云四起,詩人匆匆行舟,得趕快靠岸,找個地方歇腳,不然滯留江上,風雨襲來,江潮洶涌,那可就太危險了。詩人把孤舟停泊在犢頭河岸邊一所古老的祠堂下,回首江河,風狂雨暴,晚潮洶涌而來,發(fā)出如雷似吼的轟鳴聲。好險啊,幸好及時靠岸,幸好找到一個臨時遮風擋雨避潮的地方,不然,真不知道今天晚上降臨自己頭上的將是一番怎樣的命運呢。
注意詩人泊舟的位置,不是渡口碼頭,不是河畔酒家,而是廢棄古祠下,空寂無人處,多了風雨滄桑,歲月斑駁,多了蕭條破敗,空寂冷落。沒有朋友為他大擺酒宴,接風洗塵,沒有客棧為他小憩安眠,高枕無憂。一葉孤舟,一位詩人,還有一座破廟,一個漫漫長夜,漂泊的詩人要說有多艱苦就有多艱苦。還有江天風雨,晚潮洶涌,這些激蕩不寧的風景無不暗示出詩人激蕩不寧的心情。
如果說前一句舟泊古祠,是靜態(tài)描寫的話,那么,風雨江潮就是動態(tài)直擊,筆者尤其喜歡這個結(jié)句,字面來看,刻繪出詩人昂首江天云外,觀賞風雨江潮的畫面,粗獷強勁,迅猛凌厲,震撼人心;深層理解,則揭示詩人心緒起伏,動蕩不定,情和景交融,聲和勢兼并。妙哉!
全詩寫景造勢,繪形傳情,景有春陰沉沉,野草青青,亦有一樹花開,光彩照人;有綠水孤舟,荒涼古祠,亦有風狂雨急,江潮洶涌。情有沉重壓抑,惆悵滿懷,亦有柳暗花明,歡欣鼓舞;有冷落孤寂,靜如止水,亦有憤憤不平,兀傲不馴……景多變,而情亦變,賞景則會心,觸景則生情,何以如此?這就得從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去尋找原因了。
據(jù)文獻記載,蘇舜欽在政治上傾向于以范仲淹為首主張“改革弊政”的變法派,因此經(jīng)常受到保守派的壓制。慶歷四年(1044年)秋冬間,保守派借事誣陷,蘇舜欽被削職為民,逐出京都。慶歷五年(1045年)春,詩人由開封乘船到達蘇州吳門,這首七絕就是寫于此次旅途之中,詩中的陰郁氣氛,激蕩情緒,壯闊境界,正是詩人兀傲不屈的性格和當時憤懣不平心態(tài)的形象寫照。
人生風雨路,江天心海潮,讀懂了詩人的宦海沉浮路,也就讀懂了詩人的風雨江天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