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琳琳+王春元
清華大學地處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園林區(qū),占地近6000畝,是在幾處清代皇家園林的遺址上發(fā)展而成的。2010年《福布斯》評出14所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清華是亞洲唯一上榜的大學。
清華園是個占地近400公頃的“龐然大物”!400公頃什么概念?如果把清華校園東西南北四面圍墻排成一條直線,足足長10公里,等于圍成一個周長約10公里的長方形。如果從高處俯瞰,清華園頗像一個碩大無比的“田”字,就那么鋪展開去。而在這個碩大的長方形內部,更蘊藏著許多熠熠生輝的故事,它們不僅是歷史和文化的見證,更展現著智慧、實干,以及厚德載物的精華精神。
蔥蘢清華園
之所以能在最美麗大學榜上有名,這與清華校園里豐富的植物品種是分不開的。散步清華園,隨處可見垂柳、毛白楊、油松、白樺、梧桐、槐樹、銀杏等植物,它們氣宇軒昂,成行成市。而此時無論你置身校園的哪個角落,總會發(fā)現,在每一條主干道上走著走著,樹木越來越高大,建筑越來越矮小古雅,歷史的滄桑和斑駁讓人覺得大師宛在。
然而在1909年,清廷決定把清華園撥作校址時,荒蕪多年的園內只有花木十余種。清華建校后,便請園林工人常年種植經營,而且每年的植樹節(jié),校長都會親自帶頭動員全校師生植樹種木。如今,校園綠化面積已達138萬平方米,樹種1320種,是北京綠化覆蓋率最高的校園。
這里有許多珍貴的樹種,很難用字句去狀寫,比如:君遷子、太平花、棣棠、木槿、凌霄、多枝怪柳、百華花楸、南方紅豆杉、北美香柏、歐洲七葉樹……園里的植物種類僅次于北京植物園。為此,清華大學綠色辦公室和園林科的老師還編寫了《清華園樹木》,許多植物興趣愛好者也經常組團來清華上一堂植物認知課。
二校門是清華最早的主校門,始建于1909年,門楣上書刻有清末大學士那桐手跡的“清華園”三個大字,是清華大學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在這座古老的建筑周圍,散落著許多古柏樹。其中二校門旁的兩株,樹齡都已經達到500年以上,現在看上去仍然枝葉繁茂、氣宇軒昂,被大家稱贊為“校園衛(wèi)士”,如兩位門神一樣守衛(wèi)著清華大學。一教北面的兩株槐樹,護衛(wèi)王國維先生紀念碑已70多年。當年立碑時兩株槐樹已經上了年紀,而今依舊郁郁蔥蔥,像靜安先生之為人,正直、雋永。在清華園8號樓宿舍東側,還養(yǎng)植著來自大漠風沙中的樹種胡楊。由于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被世人稱為“英雄樹”。這些隨處可見的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古樹為學校的氛圍增添了不少古韻。
公園里的法國梧桐,為了看起來整齊統(tǒng)一,往往被齊刷刷地砍掉腦袋,每年只保留亂頭發(fā)一樣的枝條。而在清華,法國梧桐都是隨意生長的,高高的枝椏上經常有鳥兒們歌唱解憂??梢哉f,清華里的每一棵樹都與眾不同,張揚而有個性。其中在生物館西側的一棵法國梧桐,一改“生活在背風處”的習性,反而長得高大蓊郁。據黃延復先生考證,在那附近還曾有怪柳三棵,樹身和垂條俱與垂柳相似,葉如短小松針,傳說《兒女英雄傳》中的“二十八棵紅柳樹”即為此樹種,古畫陳老蓮的作品中亦繪有此樹。樹是如此,人也亦然,清華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鼓勵每位有個性的人才發(fā)展。作為清華“三才子”之一的錢鐘書先生在1929年報考清華外語系時,數學僅得15分,但因國文、英文成績突出,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被清華大學外文系破格錄取,從此造就了一位著名作家。
樹是靈魂,花則是靈氣。
近春園園志上寫著:“水木清華,為一時之繁囿勝地?!薄八厩迦A”位于工字廳北側,這一帶的景色設計別具匠心,四時變幻的林山,環(huán)攏著一泓秀水,山林之間掩映著兩座玲瓏典雅的古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令近春園的荷花聞名全國。時下荷花正開,漫步在荷塘邊上,彌望而去的田田葉片與80多年前朱自清先生筆下所描繪的如出一轍,出水很高,宛若亭亭舞女的裙。除了朱自清先生,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梁實秋先生同樣對荷花有著濃厚的情感。他于1915年到1923年期間,在清華園生活了整整八年。他曾這樣描寫清華園的荷花:“徘徊池畔,有‘風來荷氣,人在木陰之致?!比缃?,一踏入近春園,仍能感受到來自荷花的芳香雅致,以及大師們經久不衰的文學氣息。
當然,清華的主色調仍是無處不在的紫荊的絳紫與丁香的潔白。伴著絲絲秋雨,在濃濃的丁香的氣味中行走,仿佛一下步入了“雨巷”的浪漫情境中。紫色的紫荊花和清華校旗、校色的顏色一致,丁香花也為紫白二色;而且這兩種花都在校慶日前后開放,簇簇群放的花朵,像是清華學子親密相處,共發(fā)芬芳的精髓,因此它們理所當然成了清華的?;āH缃?,不僅清華本科生的宿舍樓被稱作紫荊公寓,校內亦分別有以“紫荊”和“丁香”命名的學生餐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其他餐廳名稱“芝蘭園”“玉樹園”“桃李園”“荷園”等等,亦帶有花的韻味,可見清華人對園子里花木的喜愛。
百年禮堂的現代音效
這座建于1917年的大禮堂建筑面積約1840平方米,建成時是國內高校中最大的禮堂,當時可容納1200多人。它坐落于校園西區(qū)的中心地帶,上圓下方,莊嚴雄偉,一直被清華師生視為自己“堅定樸實、不屈不撓”性格的象征。希臘式的白玉立柱和拜占庭風格的穹頂,以及內部地下迷宮一樣的構造,都賦予了其文藝腔調,更為獨道的是,這座獨具歷史風味的老建筑更有著不亞于校外商業(yè)影院音效體驗。不過,由于當年沒有進行聲學設計,大禮堂的音效問題一度成為困擾。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清華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
1924年,自然科學部教師海宴士等人對此進行了首次研討。他們通過一般性觀察和經驗性分析,認為禮堂內部四壁直角太尖才致使聲音不易傳達。兩年后,時任清華物理系教授的葉企孫運用新的建筑聲學理論,分析出導致大禮堂音效問題的真正原因——拱形穹頂的空間缺陷和灰磚材質的內墻吸音材料過少,造成混響時間過長。遺憾的是,盡管發(fā)現了這個根本原因,但由于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葉教授提出的解決方法一直未能實施。
直到在清華90周年校慶前,大禮堂再次進行了修整,這次修整以“不改動結構和裝飾”為原則。專家對擴聲系統(tǒng)中的揚聲器數量進行了增補,從而使大禮堂的吸聲系數更加均勻。
對大禮堂實行真正的修繕工作是在2010年,不僅把地下部分原有觀眾廳、舞臺的部分頂板拆除了,還對禮堂的結構體系進行了重新設計,增建了地下室和設備機房,加設了觀眾廳底板、夾層結構后臺等,花了一年多時間才讓大禮堂煥然一新。如今每當節(jié)目結束,電影散場,在臺下小坐片刻,仿佛都能聽到來自禮堂穹頂和四圍音壁傳來的回聲,在訴說著清華人的堅持、嚴謹還有對這片園子深沉的熱愛。
責任編輯:曹曉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