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芳
摘要:
建筑作為“凝固的音樂”一直以來都具有美學上的功效,而哥特式建筑作為一種古典建筑的典范已經成為人們無法繞過的一道風景,持續(xù)了幾百年的哥特式建筑不限于一國,也不限于一種建筑物。哥特式建筑被賦予了一切以神秘象征的意義,使一切建筑形體本身都充滿了相應的藝術表現。
關鍵詞:建筑;審美;哥特式
哥特式建筑瘦削尖挺的屋頂就像一把把利劍, 直刺青天, 實在讓人過目難忘。哥特式建筑作為一種古典建筑的典范已經成為人們無法繞過的一道風景。它不僅僅只是一堆建筑材料有機組合起來的一幢幢房子,而是一個時代血脈的凝固, 民族個性、 審美意趣、 文化取向、宗教思想以及經濟狀況都被熔鑄其中了。它是收藏著那個時代風貌的博物館。我們所熟知的法國的巴黎圣母院、 沙特爾大教堂、 德國的科隆大教堂、英國的林肯教堂和意大利的米蘭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
哥特式教堂首先在體量和高度上創(chuàng)造了新紀錄,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龍科大教堂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鐘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墻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頂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細節(jié)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沖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征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
如果說羅馬式以其堅厚、敦實、不可動搖的形體來顯示教會的權威,形式上帶有復古繼承傳統(tǒng)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則以蠻族的粗獷奔放、靈巧、上升的力量體現教會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透過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斕的光線和各式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刻的裝飾,綜合地造成一個“非人間”的境界,給人以神秘感。有人說羅馬是地上的宮殿,哥特式建筑則是天堂里的神宮。
哥特式教堂結構變化,造成一種火焰式的沖力,把人們的意念帶向“天國”,成功地體現了宗教觀念,人們的視覺和情緒隨著向上升華的尖塔,有一種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從審美的層面看,羅馬式建筑較寬大雄渾,但顯得閉關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現出一種人的意念的沖動,它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而是城市的文化標志,標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紀獲得一點有限的自由,人們會發(fā)現一絲現實世界的陽光透進了黑暗的中世紀。
與哥特建筑一起應運而生的是優(yōu)美的彩色玻璃窗畫。這種畫也成為不識字信徒們的圣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絢麗的玻璃窗,酷似豐富多彩的舞臺畫面。當人們走近教堂不僅產生對天國的神幻感,也產生裝飾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畫能依光線的穿透而生艷,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勝。
哥特式教堂對上帝的理解、體認的方式實際上可有兩面: 確定、肯定的和不確定、不肯定的。在神學思維方式上,人們將神學分為肯定神學(Positive theology)、否定神學(negative theology)兩種。套用這個術語來說,哥特式教堂理解、體認或言說上帝的方式可有兩面: 肯定神學的和否定神學的。并且, 我們很難說這兩種方式在哥特式教堂形象體系或語言系統(tǒng)中哪一種更重要。在能指符號的數量上,似乎肯定神學的所占比例更大,因為在整個教堂體積上塔樓、尖頂是很小的,崇拜活動也不在那里舉行。
然而,就對整個教堂建筑的欣賞、觀照來說,就人置身教堂中時的深層感受來說,塔樓、尖頂所占的位置卻絲毫不小: 當人對教堂一眼望去之際,指引眼睛運動之方向、并使人的目光凝聚其上的不正是塔樓和尖頂嗎? 這不是令人覺得好像整座教堂建筑的一切都是塔樓、尖頂的鋪墊,從而教堂上所有肯定的形象、符號都是在為塔樓與尖頂對它們的否定、游離而做著準備,即準備著作為塔樓、尖頂最終否定它們的前理解,或作為為什么塔樓、尖頂最終要否定它們的背景說明嗎?不過, 對于理解哥特式教堂的精神來說, 區(qū)分這兩種思維、言述方式誰更重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到同一個教堂擁有兩套形象或語言,這才是理解哥特式教堂精神的關鍵。因為如果說在認識論上基督宗教理解上帝的思想方式只有肯定神學與否定神學(或神秘神學)兩種的話,那么,這兩種方式兩位一體、有機融合的完美體現,便只是哥特式教堂了。
最后,恰如西方哲學史家羅(Bertrand Russell)所說:中世紀的怪事之一就是: 人們雖有獨創(chuàng)而不自知, 并且那些經院哲學家有所獨創(chuàng)時, 還常常試圖把真相隱蔽起來。對參與者眾多、耗時少則幾十年、動輒上百年、逾百年的哥特式教堂來說, 從中找出某種統(tǒng)一的意圖或真相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 要弄清哥特式教堂建筑之怎樣理解基督宗教信仰, 唯一可行之途是直面作為藝術作品或作為精神現象的教堂本身, 是由哥特式教堂本身所呈現給人的東西去著手洞幽燭微。
【參考文獻】
[1]薛熙明、朱竑、唐雪瓊.城市宗教景觀的空間布局及演化——以1842 年以來的廣州基督教教堂為例[J].人文地理,2009(01):48-52
[2]林素鈴.基督教衛(wèi)理公會在臺灣的擴展及其空間性之詮釋[D].臺灣師范大學,2002
[3]康熙.第四書簡[M].佛山市博物館.佛山祖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15
[4]李凡.明清以來佛山城市文化景觀演變的研究[D].中山大學,2008
【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