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蓉 (長春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130032)
不息的湖畔漁歌
——淺談“滿族新城戲”的文化藝術特點
郭春蓉 (長春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130032)
滿族新城戲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在松原地區(qū)流傳久遠的滿族說唱藝術“八角鼓”為母體,又吸收了諸多滿族舞蹈和其他滿族音樂,由幾位八角鼓傳承人和一批新文藝工作者共同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起來的全國唯一滿族戲曲劇種。是滿族歷史發(fā)展的見證,也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滿族歷史活態(tài)化的真實見證。如何保護和利用好滿族新城戲這樣的文化遺產,能使我們更多更好更直接的了解滿族的文化藝術和發(fā)展歷史,為保護傳承悠久的民族文化做出應有的努力,使之發(fā)揚光大,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滿族新城戲
吉林省松原市在漢唐時期就是夫余國和渤海國的主要疆域,而在清代這里是清王朝的北方重鎮(zhèn)——伯都訥,清末設新城府治,民初改為扶余縣,1992年始建松原市。有歷史記載以來,滿族同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與當?shù)氐拿晒抛寮昂髞淼臐h族同胞共同生活。在漫長的歲月里,形成了漁獵和農耕為主,在湖畔漁歌中形成的文明藝術,就在這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交匯融合的沃土上,誕生并成長著一個它自己獨有,也是全國唯一的戲曲劇種—滿族新城戲。
滿族新城戲是以在這里流傳久遠的滿族說唱藝術“八角鼓”為母體,又吸收了諸多滿族舞蹈和其他滿族音樂,由幾位八角鼓傳承人和一批新文藝工作者共同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起來的一個新興劇種。它的名稱是由本地歷史地名而來,公元1693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二年,清政府放棄這座老城建新城,從此人們習慣地把老城仍叫伯都訥,而把新建的城叫做新城,直到清末。伯都訥新城逐漸繁榮興盛,這里的“八角鼓”藝術也是最興盛流行的時期,為了傳承這段歷史內涵,故取名新城戲。
滿族新城戲1959年始創(chuàng),1960年成立了它的專業(yè)表演團體——扶余縣新城戲實驗劇團。新城戲從初創(chuàng)的劇目《箭帕緣》到今天,演出劇目有30余個。自編古裝戲主要有《箭帕緣》《東海人魚》《斗縣官》和《金哥訪母》等;移植古裝戲主要有《紅梅記》《劉海與金蟾》《望江亭》《春草闖堂》《梁山伯與祝英臺》《劉三姐》《牧羊城》《貍貓換太子》《喬老爺上轎》和《淚美人》等;自編現(xiàn)代戲有《戰(zhàn)風沙》《一堂課》《八姐妹》《戰(zhàn)鼓催春》《更上一層樓》《嶺上新歌》《渠水長流》和《小家白玉》等;移植現(xiàn)代戲主要有《千萬不要忘記》《青年一代》《楊立貝告狀》《沙家浜》《杜鵑山》《海防線上》《小女婿》和《救救她》等;自編滿族劇目有《紅羅女》《薩麗瑪》《繡花女》《皇帝出家記》《鐵血女真》《通問使臣》等。自新城戲始創(chuàng)以來,經歷了初創(chuàng)、文革、空前的興旺與危機、再次走向巔峰后的低谷和再次走向輝煌這些不同的時期;“文化大革命”期間,新城戲劇團改為文工團,劇種的建設受到影響。1978年在恢復新城戲劇團之后,劇種建設又再度掀起高潮。80年代初,劇團和縣文化主管部門決定突出滿族特點,建設新城戲劇種,同時又成立了扶余縣新城戲藝術研究室,著手編演滿族題材的新劇目《紅羅女》,并在音樂、表演和服裝、化妝等方面進一步向滿族歌舞靠攏,滿族劇目《紅羅女》在1984年獲國家文化部頒發(fā)的獎狀和“孔雀杯”,《紅羅女》是新城戲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使新城戲走上了具有自己突出特點和獨有魅力的全國唯一滿族戲曲劇種的成功道路;滿族劇目《繡花女》1985年被評為東北三省電視劇優(yōu)秀戲曲片,獲“金虎獎”;滿族劇目《鐵血女真》1993年,參加文化部舉辦的第3屆文華大獎的演出,榮我國戲劇最高獎--文華大獎;滿族劇目《通問使臣》,獲吉林省第17屆新劇目評獎活動優(yōu)秀劇目獎。
滿族新城戲表演藝術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滿族舞蹈化、滿族民風民俗以及舞臺塑型藝術。在一九八四年之前,新城戲的表演與京評戲大致相同,沒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藝術家們經過不斷的努力挖掘和創(chuàng)新,使新城戲逐漸形成了它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與魅力。
1.滿族舞蹈的大量使用,使新城戲逐步的走出自己的特點。新城戲是由滿族八角鼓演化而來,滿族是個善歌善舞的民族,滿族人民為我們創(chuàng)造并留下了一個豐厚的舞蹈寶庫,,這個舞蹈寶庫為創(chuàng)建新城戲的表演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滿族民風民俗,豐富了新城戲的藝術特點。經過藝術家們不斷的挖掘整理與大膽創(chuàng)新,滿族的民風民俗成為滿族新城戲獨有的一種表演程式。
3.注重人物的塑型表演,塑型表演同時也美化了舞臺。新城戲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注重人物的塑型表演。塑型包括動態(tài)塑型和靜態(tài)塑型兩大部分。動態(tài)塑型則是編織在各種舞蹈和肢體活動中的塑型表演,它是展示人物個性和思想感情的外化表象,是刻化人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靜態(tài)塑型類似于傳統(tǒng)戲曲的亮相,獨特的衣著服飾、景物與化妝的大膽和創(chuàng)新的運用,大大的美化了舞臺,增強了觀賞性。新城戲的塑型表演,不僅豐富了自身的藝術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它的藝術品位和水平,強化了它的藝術感染力,如今已成為新城戲的主要創(chuàng)作手段之一。
滿族新城戲是數(shù)百年滿漢文化大融合的藝術結晶,是滿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滿族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也是滿族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滿族文化資源,也是滿族歷史活態(tài)化的真實見證;能使我們更多更好更直接的了解滿族的文化藝術和發(fā)展歷史,也可使?jié)M族的藝術文化得到可持續(xù)的傳承與發(fā)展。滿族新城戲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趙紅梅.《夫余與玄菟郡關系考略》.滿族研究,2009(02).
[2]徐金龍.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現(xiàn)狀及對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01).
[3]張麗.《滿族文化遺產的基本特征及其旅游深度開發(fā)》.滿族研究,2010(01).
[4]丁璐,趙杰.《充分發(fā)揮藝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作用》《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11.
[5]呂萍.《吉林九臺滿族石姓薩滿文化傳承調查》.滿族研究,2008(02).
[6]劉承華.《“保存”與“生存”的雙重使命——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特殊性》《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11.
[7]閻成立,張倩.《滿族薩滿舞蹈研究》,《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
[8]關音光,李敏杰.《辦好“天下第一團” 要做心懷天下人——松原市滿族藝術劇院發(fā)展紀實》.戲劇文學.2005(12).
[9]靖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與保護[J].河北學刊,2009(04).
[10]孫慧佳.《 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薩滿舞蹈結構及功能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