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珍梅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教育既然旨在促進個人和全人類的幸福,那么它本身首先應該是幸福的,這應該是教育的終極意義。近三年來,我校本著“辦孩子喜歡的學校,為孩子的終身幸福奠定基礎!”的辦學宗旨,緊緊圍繞創(chuàng)辦促進人民幸福的教育這一中心,扣緊“建設孩子喜歡的校園、爭當孩子喜歡的老師、開設孩子喜歡的課程、開展孩子喜歡的活動”這一主線,努力推進“幸福校園”建設。
一、建設孩子喜歡的校園,成全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期冀
一所好的小學就是要使孩子愉快地在這里度過他們金色的童年,為他們一生的學習奮斗打好堅實的基礎,讓他們的童年生活過得快樂、幸福,等他們走出受過啟蒙教育的學校之后,無論是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回憶起兒時的學習生活,都會覺得難忘、有意義,都會不由自主產(chǎn)生一種留戀、珍惜的情感。近年來,我們多方籌措資金,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營造學校文化環(huán)境。我們選擇了白色、赭石色、綠色作為校園主色調(diào)并提煉設計內(nèi)涵豐富的?;眨ㄈ鐖D示),其主色與校園裝飾著色一樣,白色代表純潔和高尚,象征著教育的純凈和神圣;赭石色代表陽光和泥土,象征著教師的愛像陽光般溫暖、泥土般厚實,給孩子們以溫情和呵護;綠色代表生命和希望,象征著孩子們在教師的愛,在書香的浸潤下,通過自身的努力茁壯成長;紅色代表成果和喜悅,象征著重文園里碩果累累、欣欣向榮。三只環(huán)繞在一起的大手代表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一起關心教育,關愛孩子,為孩子的終身幸福保駕護航。
在管理中,我們發(fā)現(xiàn):校園有沒有足夠的學生公共活動空間非常重要,直接影響著孩子在此是否健康成長。公共空間多起來,在校園里無所事事的孩子就少了。我們努力建“七區(qū)七室”,“七區(qū)”包括玩沙區(qū)、健身區(qū)、跳格子區(qū)、皮筋區(qū)、跳繩區(qū)、毽子區(qū)、球類區(qū);“七室”有書吧、童藝社、紅領巾俱樂部、心靈花園、空中花園、形體室、手工作坊。“七區(qū)”倡導“動”,“七室”倡導“靜”,全天候開放。這些場所之所以會成為孩子們的最愛,是因為在那里他們可以比較自由自在地交往、學習,可以認識班級以外的同學,找到有著共同興趣和追求的同伴,那里少了一些老師“管控”的目光。
“辦孩子喜歡的學?!辈粌H是一種辦學理念,也是一種教育文化,應該彌散在學校的每一時空之中、每一個人的所思所言所行之中。校園處處體現(xiàn)以孩子為主體,打造“主人空間”。在走廊、樓梯、館室墻壁上,隨處可見以孩子為主角的照片,暢快的笑容、自信的表演……這些被定格的瞬間,記錄了孩子們展現(xiàn)自我、體驗成功的歷程;用學生的作品裝飾校園,美化環(huán)境,美好心靈。校園里所有的引導語都以第一人稱‘我來呈現(xiàn),希望通過這樣的語言讓孩子自覺自律,而不是被強迫、被禁止。同時將這些布置放低位置,目的是讓孩子看得見,夠得著。置身于校園,就是置身于孩子的世界。
二、爭當孩子喜歡的老師,成就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價值
1. 信任——幸福的基石
學校應當給教師的事業(yè)追求、精神追求提供陽光、空氣和水。對學校管理的“牛鼻繩”——教師績效考評方案的制定,學校也堅持走群眾路線,充分聽取和尊重老師們的意見,反復修改,力求教師滿意的最大化。教職工代表大會充分發(fā)揮紐帶作用,讓各代表醞釀議案,提交議案。議案提交上來以后,領導班子專門召開會議,對教師代表提交的議案分類整理,安排分管領導一一對應落實。教代會上,學校領導針對教師們關心的問題,一一作了耐心細致的解答對老師們所提的意見或建議能夠改進的立即改進實在有困難不能立即完成的也認真做好解釋說明力求有始有終有問必復
2. 和諧——幸福的源泉。
我校教師關系融洽最和睦,但是這種融洽和和睦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大家共同用心“經(jīng)營”出來的。為讓全校教職工“高效工作,幸福生活”,學校采取了很多措施:
(1)精心呵護教師健康。學校組織全校教職工分批輪流進行全面的體檢。積極組織教職工醫(yī)療保險,并建立教職工生病慰問制度。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我們倡導“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理念。要求每個教職工參與經(jīng)常性的體育活動,學校提供活動器材,完善活動實施。鼓勵教師跑跑步、打打球、跳跳舞,必須和學生一同做操、進入大課間。在運動中放松身體、解除疲乏、增加情感、建立友誼、享受幸福。
(3)引領教師專業(yè)成長。只有高效工作,成功工作,才能獲得厚實持久的幸福感,良好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精湛的教育能力是教師獲得幸福的基本前提。因此,學校大力倡導教師熱愛讀書,組織教師開展集體教研,并通過課題研究、業(yè)務培訓和“走出去,請進來”“二次培訓”等形式,引領教師專業(yè)成長。教師學習、教研蔚然成風,青年教師迅速成長,一大批名優(yōu)教師脫穎而出。
(4)身邊的事最有說服力,身邊的榜樣更有力量。我們注意引導教師觀察自己身邊的的生活,關注自己朝夕相處的集體,去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和優(yōu)點,要求老師們發(fā)現(xiàn)身邊師生值得肯定的人和事。
三、開設孩子喜歡的課程,關照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成長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骨架”,對于小學而言,課程寬度的價值遠遠大于深度。因此,在“孩子喜歡”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從結(jié)構(gòu)、內(nèi)容、形態(tài)等三個維度建構(gòu)學校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結(jié)構(gòu)上,分三個層面。第一層面為學科基礎課程,囊括所有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教好每門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第二層面課程為趣味拓展課程,由“兩大板塊”組成,提供多項課程選擇,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皟纱蟀鍓K”指必修拓展和選修拓展。必修拓展是學校自主開發(fā)的12冊《走近經(jīng)典》、廚藝課、家長講壇、入學課程、離校課程;選修拓展涵蓋科技、體育、藝術、語言、思維等方面,有趣味魔方、語言藝術、閩南童謠等36個項目。第三個層面為特長彰顯課程,由青少年宮項目組成,向?qū)W有余力和具有特長潛質(zhì)的學生開放。有圍棋、泥塑、乒乓球、書法、北管、攝影、拉丁舞、合唱等。三個層面的課程像臺階一樣引領著孩子們不斷向前、向上,演繹出重文園里的孩子“積小德成大愛,積小識成大智,積小創(chuàng)成大慧”的獨特學習生活。
在課程內(nèi)容上,以孩子的生活為依托,將課程與孩子的心貼在一起。我們努力做到課程源于孩子生活,融入孩子生活、創(chuàng)造孩子生活,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快樂多彩的童年。
在課程形態(tài)上,以開發(fā)性實施為抓手,邊實施邊開發(fā),讓課程變成孩子喜歡的“樣子”,讓課程變得生趣盎然。比如幼小銜接課,初小銜接課,離校課程等,都在實踐中逐漸成熟起來。
離校課程是我們送給六年級畢業(yè)生的一份特殊禮物,整整三天,為母校義務勞動、捐書儀式、互贈留言等。第三天上午是主體班會,每位學生都講述六年中的故事,同學的、父母的、老師的。過去的點點滴滴,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被放大,被傳播。六年里,學生會有不如意,也會有不開心,對這些,只有回頭看,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包容。下午是主題校會。學生們走上臺去,講述對老師的愛。老師也走上臺去,表達對學生的情感。每到這一時刻,師生都淚流滿面。畢業(yè)典禮結(jié)束,五年級的學生和全體老師,站在主樓四周的水泥道兩旁,鼓掌歡送畢業(yè)生。短短400米,學生們卻足足走了半小時,他們邊走,邊回頭,滿帶著對母校、老師、同學的戀戀深情離開母校。相信這一瞬間的情感,會影響孩子一生。相信不管什么時候,他們都會與美好的情感為友,以高貴的心靈為師。
四、開展孩子喜歡的活動,成就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幸福
學校整合各類活動,每年的三月份是科技節(jié),六月份是藝術節(jié),十月份是體育節(jié),十二月是讀書節(jié)。每個節(jié)一個月,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成長的喜悅。我校的文化藝術節(jié)不再是特長學生表演、展示的大聚會,我們把舞臺交給了孩子們。
讀書節(jié),先后舉行書法比賽、古詩對對碰、聽寫大會、自制書簽、“我與書的故事”演講賽等系列活動,其中一天不上課,不用帶書包,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讀書,到處都是讀書的身影。而“紅領巾跳蚤書市”則把讀書節(jié)推上高潮,為孩子的閱讀活動插上飛翔的翅膀。評選 “書香少年”、“書香家庭”、“書香班級”更是孩子們所期待的。
科技日活動這一天,每個年段一個活動,如紙飛機,四輪車拆卸,高樓拋雞蛋等,讓孩子度過開心難忘又有科技含量的節(jié)日。
再好吃的東西、再好玩的游戲,日復一日不變,孩子也會乏味、厭倦。我們針對學生身體、心理特點,對大課間進行了大膽改革,上午40分鐘,下午20分鐘,確保每天體育鍛煉不少于一小時,內(nèi)容精彩紛呈:有校園廣播體操、歡快活潑的兔子舞、動感十足的韻律操、五祖拳等,操做完了,舞跳完了,還有竹竿舞、長繩、短繩、趣味游戲,下雨天還有室內(nèi)操。動聽的音樂、充滿激情的??釀幼?,深深吸引了全校師生一起在大課間里動起來,跳起來,學校成了歡樂的海洋。
我們還充分利用節(jié)日契機開展活動,“大節(jié)大過,小節(jié)小過,逢節(jié)就過”,如學雷鋒日開展“雷鋒中隊在行動”,母親節(jié)做家務,教師節(jié)詩朗誦,元旦制作賀卡,“一二.九”紅歌大家唱拉歌活動等,把教育與熱鬧而隆重的節(jié)日慶祝緊密融合,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泉港莊重文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