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坪
一、借鑒文本,仿寫擬題新
在語文文本中,寫人物的文章很多,作者經(jīng)過冥思苦想,細心地琢磨、推敲,才能確定含義深刻、富有新意的文字做題目。例如,《再見了,親人》一文,作者用文中的結束句:“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中的“再見了,親人”做題目。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1.跟誰“再見了”?“親人”指的是誰?2.送別志愿軍的親人——朝鮮的民眾那么多,為什么課文只寫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后進行討論交流,學生就能明白作者擬定《再見了,親人》題目的意圖。又如《金色的魚鉤》一文,題目含義深刻,作者運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擬題?!棒~鉤”象征著老班長,突出了老班長盡心盡力地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zhàn)士走出草地,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感人事跡;“金色”是運用比喻,贊美老班長閃耀著金子般的思想光輝,象征著老班長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學習文本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借鑒文本,進行仿寫擬題,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擬出新穎的習作題目。例如,一個學生的奶奶剪了20多年的窗花、年畫,舉辦了剪紙展覽,她的作品被一位新加坡的老板看中,聘請她到新加坡去講學,傳授剪紙技術。小作者以這一事例擬題——《奶奶“出嫁”了》,這個題目與習作內(nèi)容相對應,既生動、新穎,又突出奶奶剪紙藝術的高超。又如一個學生看見爺爺每天都在做著“包攬家務”、“包攬剩菜剩飯”、“包攬舊衣服”三件事,于是,便擬題《爺爺?shù)摹叭薄?,把爺爺每天都在做著的這三件事在習作中進行介紹,表達了“我”對爺爺?shù)南矏酆透屑ぶ椤?/p>
二、突出典型,文章立意新
葉圣陶先生說:“要文章寫得像個樣兒,應該在拿起筆之前多做準備……實際生活充實了,種種習慣養(yǎng)成了,寫文章就會像活水那樣自然地流淌了。”由此可見,文章題目擬定后,要圍繞題目,選擇典型的、有教育意義的內(nèi)容來寫,達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例如,一個學生觀察到媽媽非常愛“我”,在生活和學習上關心、照顧“我”,便選擇了媽媽“幫我買水鞋”、“生病護理我”的兩個典型事例來介紹媽媽,擬題為《有媽的孩子是個寶》,并通過與一位六年級的大姐姐進行對比,大姐姐的狠心媽媽拋棄她改嫁了,使她變成孤兒。這樣巧用對比,突出有媽的孩子是個寶,表達了“我”愛媽媽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如,一個學生擬題《“孫悟空”看豆子》,寫了“我”看見奶奶在菜地里遇到小鳥吃豆子,無法解決這個難題時,“我”冥思苦想,產(chǎn)生了做“‘孫悟空看豆子”的想法,最后終于成功了,為奶奶排憂解難。文章把自己做“孫悟空”和趕鳥的過程寫得栩栩如生,既充分體現(xiàn)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又把遇事能想辦法,能解決疑難問題這樣立意新的題目與文章內(nèi)容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抓住特點,描繪外貌新
描寫人物一般要寫外貌、形象。外貌可以從“頭、臉、眼睛、耳朵、嘴、頭發(fā)、衣著”等方面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但描寫時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抓住最能表現(xiàn)人物外貌的特點來寫。例如,《金色的魚鉤》一文,對老班長的外貌描寫:“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兒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布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大伙都叫他‘老班長?!边@段話用“背有點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布滿皺紋”、“兩鬢都斑白”的外貌描寫,襯托了老班長飽經(jīng)風霜,過度勞累,所以還不到四十歲,就顯得很衰老?!耙驗槿B數(shù)他歲數(shù)大”、“對大家又特別親”,大家對他表示尊敬和愛戴,便叫他“老班長”。這些外貌描寫為下文老班長舍己為人、犧牲自己做了很好的鋪墊。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對人物外貌描寫時就要抓住最能表現(xiàn)人物外貌的特點來寫。如一個學生寫《活潑可愛的我》時,這樣介紹自己的外貌:“我姓‘戴,佩戴花的‘戴,名‘倩雯,‘倩是美好的意思,‘雯表示布滿花紋的云彩。我的臉圓圓的,濃濃的眉毛,頭上梳著兩條小辮子。一笑起來,臉上露出兩個小酒窩,左眉毛上面的那顆小黑痣一動一動的,就像一盞小黑燈?!边@樣寫不但突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還讓人感覺到小作者的活潑、可愛。
四、展示興趣,生動具體新
人都有自己的愛好、興趣,有的人興趣愛好很廣泛,唱歌、跳舞、書法、下棋等樣樣都喜歡。但在描寫時卻要抓住一兩個興趣愛好進行詳寫,做到生動具體,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征。例如,《風箏》一文,第二自然段用“拔幾根細葦,再找?guī)讖埣垺弊銎痫L箏來?!拔覀儭笔恰熬淖鲋?,心中充滿憧憬和希望”。風箏雖然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我們”是依然快活,并把風箏叫作“幸福鳥”,由此來突出做風箏的興趣和快樂。又如,一個學生寫自己愛讀書,這樣描寫:“我特別喜歡看書,一有空就會鉆到書堆里,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也要看一會兒書,當看到精彩的地方,我會禁不住咯咯地笑。為看書我還鬧過一次笑話呢!記得有一天,我看書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時候,媽媽的大嗓門叫喊開了:‘書呆子,快來吃飯了。于是,我邊吃飯邊看書。當我把菜往鼻子里送時,媽媽連忙說:‘你怎么把菜往鼻子上塞??!當我醒悟過來時,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這樣來描寫愛好讀書,多么生動、具體??!
五、畫龍點睛,突出性格新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溫順、溫柔,有的火性暴躁;有的說話粗聲、快速,有的慢條斯理;有的有意志、做事非常堅決……在描寫人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點寫具體、寫清楚。例如,《一定要爭氣》一文,講述了童第周勤奮學習,為祖國、為人民爭氣的事跡。童第周家里窮,上中學遲,期末考試平均成績差,校長要他退學,他“再三要求”,經(jīng)過“半年”的努力,終于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說明他有志氣,有為祖國、為人民爭氣精神;當他到比利時留學時,遇到困難多,家窮,國更窮。舊中國貧窮落后,他被外國同學瞧不起。但是他“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為中國人爭氣。教授做了幾年實驗,沒有成功;而他“不聲不響地刻苦鉆研”,終于成功了,突出他為祖國、為人民“爭氣”的決心和意志。一個學生學了《一定要爭氣》一文后,在習作中寫小芳挺倔強的性格:“小芳性格特別倔強,像一頭水牛一樣犟,拉也拉不回頭。有一次,她要做一個塑料花籃送給孤寡老人黃奶奶。她做得不滿意時,馬上就拆掉,于是做了又拆,拆了又做。她不要媽媽來幫忙,堅持自己做,直到晚上10點鐘,才做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塑料花籃。媽媽指著她的鼻子說:‘你真是倔強得像一頭水牛。她只好低著頭笑一笑。”這樣描寫小芳倔強的性格,顯得多么生動、新穎。
六、側面描寫,襯托主角新
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它不是對描寫對象進行直接描繪,而是借助文章中其他人物或事物進行間接渲染,起到烘托的作用。文本中是怎樣用側面描寫刻畫人物的呢?例如,《登山》一文中,側面描寫巴果茨基過小路危險的程度:“背部緊緊地貼著峭壁”,說明路窄山高;“把頭扭向一旁”,說明谷深萬丈,一看就會頭昏目眩;“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說明稍不小心就會墜落深谷。側面描寫巴果茨基的動作、神態(tài),實際上是烘托說明列寧有著非凡的勇氣和膽略。又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我走進總理的辦公室。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nèi)陳設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蓖ㄟ^極其簡單的辦公設備(“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和總理加班充饑的食物(“兩杯”綠茶,“一小碟”花生米)這兩處側面描寫,不僅襯托了周總理生活極其簡樸,而且進一步突出了總理勤奮工作的崇高品質。
七、變換角度,彰顯內(nèi)容新
“橫看成嶺側成峰”講的是選材角度要“新”。寫文章有時正面寫內(nèi)容顯得平淡無奇,如果變換角度來寫,內(nèi)容就顯得有新意了。例如,《打賭》一文,敘述了“我”和爸爸都有不良的習慣,為了改掉壞習慣,爸爸和“我”打賭,結果爸爸戒了煙,“我”不再吃零食,我們終于都成了說話算數(shù)的男子漢。利用“打賭”來寫爸爸和“我”改掉壞習慣,文章就富有新意和樂趣。如一個學生通過思考、對比,覺得正面寫“我游覽九石渡”的文章沒有什么新意,于是小作者變換角度寫“我傾聽九石渡的響聲”,通過寫大自然的風聲,樹葉“沙沙沙”的響聲,小鳥“嘰嘰喳喳”的鳴叫聲,把大自然悅耳動聽的響聲和人的說話聲、歡笑聲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了整個九石渡一派熱鬧非凡的旅游景象。這樣變換角度寫“我”傾聽響聲,比直接寫“我”游覽九石渡,顯得特別有新意。
八、融入感情,深化主題新
要把人物寫得生動有趣,除了描寫人物的外貌特征和動作、神態(tài)、語言外,還要注意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只有融入感情,文章才有血有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桃花心木》一文中,種樹人的“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一番話,使作者非常感動。這句話是借物喻人,哲理清楚,寓意深刻,告訴我們: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jīng)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有所作為的人。樹似人,人如樹,樹與人的形象疊印在一起,體現(xiàn)了文章借物喻人,融入了感情,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又如《敬佩的媽媽》一文中的結尾:“爸爸病逝之后,媽媽,你早出晚歸地下田勞動的事跡深深地感動了我,你歷盡了多少艱苦的磨煉??!我要以媽媽為榜樣,刻苦地讀書,學好科學知識,實現(xiàn)我的夢想,將來考上重點大學,當一名科學家,報效祖國,報答媽媽的養(yǎng)育之恩?!边@樣的描寫,真實地抒發(fā)了“我”熱愛媽媽,長大了要報效祖國,報答媽媽養(yǎng)育之恩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題的作用。
◇責任編輯: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