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杰(海南省儋州市農(nóng)墾那大醫(yī)院 571700)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和高發(fā)病,患者常預后不良,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其中以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預后最差,給社會和患者家庭帶來了較大的負擔[1]。近年來,臨床搶救水平的提高保證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生存率,但其致殘率仍較高,因此,有學者提出了早期康復治療方案[2]。為探討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患者康復功能的影響,筆者選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07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了分組研究。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07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自愿原則納入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118例,其中男72例,女46例;年齡42~81歲,平均(69.5±13.9)歲;病變部位包括基底節(jié)69例,丘腦35例,其他14例。對照組89例,其中男55例,女34例;年齡41~83歲,平均(69.0±14.1)歲;病變部位包括基底節(jié)43例,丘腦27例,其他19例。病例納入標準:(1)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3];(2)發(fā)病7d內(nèi)入院接受治療;(3)初次發(fā)病,或非初次發(fā)病但既往發(fā)作史未遺留神經(jīng)功能后遺癥。排除標準:(1)合并重要臟器官損害;(2)合并意識障礙;(3)存在肢體殘疾。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傷殘病情及病變部位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常規(guī)治療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給予抗血小板聚集、調理血脂、穩(wěn)定斑塊、腦循環(huán)改善及腦神經(jīng)營養(yǎng)藥物治療,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用藥時確?;颊呓邮苤委熕幬锞鶠槌R?guī)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治療藥物,并對此次研究結果不會造成影響。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及一般隨意功能鍛煉[4]。
1.2.2 早期康復治療 待觀察組患者癥狀穩(wěn)定后,于48h內(nèi)實施早期康復治療,治療方案如下。(1)心理護理:由本院??谱o士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詳細講解疾病原因、預后及成功治療案例等,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及家屬對治療的配合度。(2)語言鍛煉:由專業(yè)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由于患者多伴有語言功能障礙,可通過文字、手勢、表情或圖畫進行交流,并鼓勵患者多進行舌部運動及發(fā)音練習。(3)吞咽鍛煉:在患者無法自行進食期間鼓勵其進行鼓腮、吞咽等功能鍛煉,并逐步給予流質飲食,增加其固體飲食接受度[5]。(4)日常功能鍛煉:囑患者早期進行下床鍛煉,并對功能較差的肢體給予著重鍛煉。(5)肢體功能鍛煉:每日輔助患者進行肢體各個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主要活動關節(jié)包括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髖關節(jié)及膝關節(jié)。
1.3 觀察指標 (1)對患者進行為期2個月的隨訪,并使用Fugl-Meyer偏癱肢體運動功能評分(FMA)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T0)、治療后7d(T1)、治療后14d(T2)、治療后21d(T3)及治療后60d(T4)評分改變情況,評價其肢體運動功能改變情況。(2)使用Batrhel指數(shù)(BI)比較兩組患者T0、T3及T4評分改變情況,評價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變情況。(3)參照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1995年制定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缺損程度評分標準》[6]于T2時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痊愈:神經(jīng)缺損程度評分降低超過90%,正常生活不受影響;顯效:神經(jīng)缺損程度評分降低超過45%,1~3級病殘,生活可自理;有效:神經(jīng)缺損程度評分降低超過18%,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惡化??傆行剩剑ㄖ斡@效+有效患者例數(shù))/患者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FMA評分變化 兩組患者T0時期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1、T2、T3、T4時期兩組患者FMA評分較T0時期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升高更為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各時期FMA評分變化(,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各時期FMA評分變化(,分)
注:-表示無數(shù)據(jù)。
組別 n 81.2±23.2對照組 89 52.8±19.5 55.3±20.7 62.9±19.9 65.7±24.6 69.8±23.6 t-0.184 6.389 7.942 10.335 15.605 P->0.05 <0.05 <0.05 <0.05 <0.05 T0 T1 T2 T3 T4觀察組 118 53.9±17.1 70.6±23.8 75.7±22.9 79.4±24.0
2.2 BI評分變化 兩組患者T0時期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3、T4時期兩組患者BI評分較T0時期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升高更為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各時期BI評分變化(,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各時期BI評分變化(,分)
注:-表示無數(shù)據(jù)。
組別 n 118 43.9±7.5 69.9±18.3 80 .7±16.4對照組 89 42.5±6.8 62.0±16.1 71 .8±15.3 t-0.039 4.269 10.335 P->0.05 <0.05 <T0 T3 T4觀察組0.05
2.3 臨床療效 觀察組痊愈0例,顯效26例,有效53例,總有效率66.9%;對照組痊愈0例,顯效7例,有效35例,總有效率47.2%。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832,P<0.05)。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老年人群的常見病、高發(fā)病,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腦卒中患者生存率得到了一定保證,但約75%的存活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生活質量明顯下降[7]。大腦組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組性,規(guī)范的早期綜合性康復治療有望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自理能力。
本研究按照患者醫(yī)院進行了分組護理治療,結果顯示T1、T2、T3、T4時期兩組患者FMA評分較T0時期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升高更為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3、T4時期兩組患者BI評分較T0時期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升高更為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說明觀察組患者經(jīng)過早期康復治療后,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到了更加明顯的改善,對促進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也有良好的效果。相關文獻也表明,早期康復治療有利于神經(jīng)功能的重建,同時,持續(xù)不斷的正常運動模式刺激使得患者病灶部位神經(jīng)通路得以重建,有利于代償中樞神經(jīng),促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復[8]。早期康復治療主要優(yōu)勢包括:(1)心理康復干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提高了患者和家屬對治療的配合度,患者在感覺到被尊重、被重視的同時也會體會到更佳的護理舒適度,有利于護患關系的良性循環(huán)。(2)腦卒中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具有可逆性,早期語言鍛煉可有效調動組織殘余細胞功能,加速腦功能重建。(3)早期吞咽功能鍛煉能夠促進患者對各種外周刺激和感覺的反饋,有利于患者較快適應外部環(huán)境,促進其自主進食功能的恢復,改善了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4)日常功能和肢體鍛煉對促進肢體張力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可幫助患者盡快度過軟癱期及痙攣期,恢復自理能力。
有學者認為腦卒中患者早期應臥床休息[9-10],本研究結果卻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66.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7.2%,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早期康復治療不會加速疾病進展,反之,該方案可有效拯救尚未壞死的缺血半暗袋區(qū)域,促進患者腦部微循環(huán)的恢復及再灌注過程,使得患者缺血區(qū)血液供應逐漸恢復,并能夠誘發(fā)正常情況下無功能的神經(jīng)亞單位發(fā)揮代償性功能[11-12],有利于其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并使其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到恢復,在減輕患者殘疾程度、恢復其自理能力方面具有良好效果,是改善患者預后的有效方式,值得臨床推廣。
[1]Khedr EM,Etraby AE,Hemeda M,et al.Long-term effect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J].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2010,121(1):30-37.
[2]李紅.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6):19-20.
[3]Thomalla G,Rossbach P,Rosenkranz M,et al.Negative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imaging identifies acute ischemic stroke at 3hours or less[J].Ann Neurol,2009,65(6):724-732.
[4]Brenneman M,Sharma S,Harting M,et al.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enhance recovery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rats[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9,30(1):140-149.
[5]高霞,李玉明,黃松波.康復介入時間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功能恢復的影[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15(4):376-378.
[6]蔡雁飛,梁繼娟.早期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09,8(5):24-26.
[7]Chollet F,Tardy J,Albucher JF,et al.Fluoxetine for motor recovery after acute ischaemic stroke(FLAME):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Lancet Neurol,2011,10(2):123-130.
[8]嚴雋陶,齊瑞,王桂茂.影響缺血性腦卒中患者ADL預后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2010,25(4):253-255.
[9]Campbell BCV,Costello C,Christensen S,et al.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hyperintensit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may not predict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J].Cerebrovasc Dis,2011,32(4):401-405.
[10]黃小欽,賈建平,馬青峰,等.NIHSS評分結合CT血管成像對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預后的預測價值[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2):109-112.
[11]Knoflach M,Matosevic B,Rücker M,et al.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ischemic stroke-A matter of age Data from the Austrian Stroke Unit Registry[J].Neurology,2012,78(4):279-285.
[12]葉虹,羅群英.阿司匹林對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康復及缺血性腦卒中再發(fā)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