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許多人在談班主任工作時,都離不開一個字,那就是愛!是不是只要有愛就能解決一切的教育問題?我認為并非如此,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是教育卻不僅僅需要愛,如果沒有智慧,那是死板偏執(zhí)的教育;而如果沒有寬容,更是拔苗助長的教育。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愛”“智慧”與“寬容”,三者缺一不可。
一、愛——于細微處,見真功夫
沒有了愛,教育將變成一潭死水,可是愛需要方法、技巧。班主任很辛苦,除了上課時間要認認真真地教學以外,課余時間,還要關心學生的一切,比如,思想動態(tài)、身體狀況啊,如同學生在校內的全職保姆??蓪W生犯錯誤了,開小差了,若不分時機地輔導他,他們要么口服心不服,要么身在曹營心在漢。教師認為單獨輔導是一種愛,是對學生的負責任,可是學生會怎么想?他們會認為這是剝奪了他和小伙伴玩耍的機會,這不是他字典里的愛。付出了愛,學生卻難以接受,我們需要反思,是不是我們對學生的愛不夠?還是表達和處理方式存在問題?
學校里一位學生說:“我的老師根本就不愛我,因為她從來都不對我們笑?”瞧,在學生的心目中,愛多么簡單——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話語,更不是假借“為了孩子”的名義,而做一些傷害孩子自尊的事情,一句溫柔的話語、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個親切的笑容足矣。而冰冷的面容,嚴厲的目光只能使孩子的天空越來越陰沉,使授課過程變成師生互相“虐待”。而綻開笑容、師生之間以平等賞識的微笑互相交流,那么教師上課是愉悅的享受,學生上課是快樂放松的成長,授課過程也成為一個快樂交互的過程。雖然微笑不能改變升學的壓力,不能讓進度加快,不能減低課程難度,但這種有“愛”的表達,會溫暖彼此,讓師生之間有了心與心的交流,課堂的氣氛因而變得輕松,授課的過程也一定會和諧而高效。
二、智慧——心態(tài)平和,收放自如
然而,有“愛”,只是一個前提。王曉春老師曾經說過:“愛,不能改變一切,愛不能包治百病。”班級管理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僅憑“愛”或一腔熱情顯然不能完全勝任,它更需要的是班主任的管理智慧。這里的智慧不是單純的管理技巧,更包含民主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為什么教師在師德報告中大談特談對學生的愛,而在私下卻是對他們恨鐵不成鋼的焦慮和抱怨?是因為我們只走了愛這一條路,而忽略了教育的智慧。
班主任不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有的班主任在班級工作管理中,事無巨細,樣樣親力親為,總覺得學生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種“目中無人”的教育必將壓抑和遏制學生的自我成長。優(yōu)秀的班主任會放手讓學生做一些自己喜歡、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才能,以人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讓每個小朋友都參與到班級的民主管理中,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適當?shù)胤艡?,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更能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責任”的意義。當然,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心智還很不成熟,因此在放權時,對于“度”的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一個班幾十個學生,性格特點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家庭教育也不同,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年齡、性格特征,加強引導,及時糾正,指引他們沿著正確的方向去獲取新知,不斷進步。
班級管理需要智慧,課堂教學同樣如此。學校里的一位教師曾這樣抱怨:“給一年級新生上課,感覺心力交瘁,課堂上,學生吵鬧不休,此起彼伏,任憑我扯著嗓子訓斥,效果仍不明顯,該怎么辦?”我在想,如果這位老師把“火暴”的脾氣、“急躁”的情緒、“訓斥”的態(tài)度傳遞給學生,受了驚嚇的學生一定會縮成一團,自動生成自我保護系統(tǒng),這樣的教育還會有效嗎?答案不言而喻。如果這位教師以“溫柔”的方式去開啟和誘導學生,以含蓄幽默的教學機智,融洽師生關系,以“容忍”,不發(fā)火、不動怒的態(tài)度,對事件進行冷靜、超常規(guī)地處理,效果或許會不一樣。比如,發(fā)動學生做感興趣的游戲,講幾個吸引人的笑話,做幾個有趣的動作,甚至搞個惡作劇,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在他們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滲透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這樣,不但能讓學生樂于接受,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牢固。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應該,也必須摒棄以往那些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教育智慧,創(chuàng)造出充滿魅力的高效課堂。那么,我們所期盼的——學生“上課認真聽講”這一好習慣的養(yǎng)成,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
三、寬容——處之泰然,靜待花開
如果說,愛是撒播,智慧是呵護,那么寬容便是等待。作為教師,在面對學生時,有時我們過于急功近利,往往只重結果不管過程,其實學會等待,站在彼岸,看著學生成長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
在辦公室里,我們常??梢月牭桨嘀魅芜@樣的質問聲:“今天上課為什么又走神了?”“你為什么偏偏跟老師對著干?”……等等。其實,學校對學生,就如同雛鷹練翅的場所,沒有哪只雛鷹不摔跟頭就能學會飛翔,因此,“出錯”也是學生的權利。如果第一次嘗試新的學習內容,學生沒有一個出錯,我們就應該思考,這樣的課還有上的必要嗎?如果事事學生都知道應該怎么做,那么教師、學校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給學生出錯的空間,學生會體會到發(fā)現(xiàn)錯誤,繼而豁然開朗的快樂,正確的解答只是模仿,而錯誤的解答才是創(chuàng)造的開始。教師不僅應該知道學生過去的錯誤,而且應當醫(yī)治學生現(xiàn)在的錯誤,預防學生未來的錯誤。學生的成長就像果樹一樣,只有等到他們的花期到來,才會有花可看,然后花謝、結果、成熟……一切按部就班、有章可循,太著急,就會破壞他本身的成長節(jié)奏。面對學生出現(xiàn)的種種成長誤區(qū),我們需要的不是驚慌、不是指責、不是憤怒,而是等待、寬容、理解和引導。給學生一段時間,讓他們慢慢地生根發(fā)芽,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感受成長的美麗,而我們也在靜待花開的時間里收獲一份寧靜和期待的美好。
冰心在《愛在左情在右》中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得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突然覺得,用這樣一段話來形容教師們的從教歷程實在很適合——愛在左,智慧在右,寬容在中間,在從教的旅程上,用愛滋潤學生的心靈,用智慧照亮學生的未來,用寬容塑造學生的品格,把從教這一路點綴得花香彌漫,使得那渴望成長的幼苗,沐浴師愛,汲取營養(yǎng),經風歷雨,終成棟梁。
(責編 張景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