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亭
古代詩歌聞名世界,婦孺皆知,光輝燦爛,其語言極具特色,頗具藝術(shù)魅力,千百年來傳唱不衰,一直以來,有諸多著名國際友人以能背誦優(yōu)秀的唐詩名篇為能事。如何帶領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學習與鑒賞呢?
一、了解作者與創(chuàng)作背景
了解作者與創(chuàng)作背景,是學習和鑒賞詩歌的第一步。讀杜甫的詩,了解了杜甫曾有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了解了他的屢受排擠、飽經(jīng)憂患的生活經(jīng)歷,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兩句詩寄予著怎樣的悲苦和感慨;閱讀李清照的詞,了解了她早年夫唱婦隨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才能在“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樣的詩句中讀出作者開朗、活潑的個性及愉悅的心情;了解了她晚年遭受的國破、家亡、喪夫的一連串的苦難及四處飄蕩的流亡生活,我們才能體會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樣的詞句中寄予著作者無盡的悲戚和哀痛。
二、分析詩題,把握主旨
先看兩首詩: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母。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唐·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唐·張籍《酬朱慶余》
看內(nèi)容易產(chǎn)生誤解,待看題目以后,我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朱慶余在詩中是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現(xiàn)自己考前期待與忐忑不安,征詢張籍;張籍巧妙比喻,坦誠安慰,在詩中把朱慶余比作一位容貌嬌媚、歌聲動人的采菱少女,贊許他卓爾不凡,暗示他可以高枕無憂。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詩歌的內(nèi)容、主旨往往與詩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應予以重視。
三、整體把握詩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的靈魂,是作者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shù)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圖景和諧統(tǒng)一的結(jié)果。
姜夔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描繪出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揚州荒涼、凄清的景象,抒發(fā)了作者的亡國之痛、“黍離之悲”。
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對于詩的意境,我們要縱觀全篇,不能只著眼于片言只語。比如,只看“小橋流水人家”,你會覺得這是斷腸人寫的嗎?只看“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你會覺得整首詩寫的會是悲苦嗎?其實,古人在詩中運用“情景交融”手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閱讀、鑒賞時予以分析、鑒別。
四、了解漢字的多義性,學著創(chuàng)作詩歌
學習是為了創(chuàng)作。漢字的含義非常豐富,在提煉文字時,一個字或一句話,除了有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之外,還可能含有其他的意思,有的歧義會與要表達的意思相抵觸或無關。這些歧義會把詩的意引向別處,此刻讀者會覺得詩的意象很亂,甚至無從解讀。遇到這種字或句子時,作者要換字句,選用無歧義的詞,選擇古今都能適用的語言,這樣才能使詩句讀起來通暢。
在藝術(shù)處理時,作者有時會特意選用多義字、句,此刻作者是用自覺的意識在造意,這些多義,對詩詞有好處,能開闊詩的意境,能產(chǎn)生多層意境,這也是寫技的本質(zhì)。詩人必須要會制造多層意境,必須要會用“多義”詞。中國文字的多義性,使其成為天生的詩詞語言。但這種多義性如果不能得到理性的控制,寫出來的詩就會是一團亂麻,自己覺得非常美,別人一看卻云山霧罩、不知所云。
總之,欣賞和學習古典詩歌是一種藝術(shù)享受,要讓學生仔細揣摩,一定會領略到其中的獨特魅力而有所收獲。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