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要: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關系著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怎樣抓好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本文中作者介紹了幾種教學方法,以期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的空間。
關鍵詞:方法 思維空間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主陣地,抓好課堂教學,無疑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保證。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尤其要更多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困生參加活動。設計“臺階”巧妙地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空間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不是教師完成,是由基礎中上的學生先參與,闡明自己的觀點。再請成績中下的學生參與解題,全體學生討論解答過程。教師起著穿針引線、編導的作用。這樣教學重心由教師如何教轉(zhuǎn)移到讓學生如何學、會學,來溝通師生之間的學教關系,從而增強教學過程的民主性和雙向交流性。那么,如何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的空間呢?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拋磚引玉提問法
就是在課堂講授時,教師講關鍵,點要害,把線索思路拋出去,然后留一定時間讓學生思考引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
例如,在學習“細胞核內(nèi)遺傳物質(zhì),染色體、DNA、基因與遺傳信息之間的關系”時,我的思路就是列好提綱先讓學生自學,然后通過解決問題來實施教學。
1.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什么?存在于什么中?
2.DNA分子很長,可以分成許多個片段,這些有特定遺傳信息的DNA片段叫什么?
3.染色體由 和 組成,每一種生物的細胞內(nèi),染色體的數(shù)量是。
4.細胞是 、和 的統(tǒng)一體。
5.細胞的控制中心是 ,細胞核中有 ,染色體中有 ,DNA上有 遺傳等。
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學會了在閱讀中尋找重難點,教師啟而不發(fā),指方向而不帶路,講學法而不講結果,讓學生自己探索,課堂上過不了關的部分學生,可通過幫教結對“1+1” 進行“兵教兵”來解決,形成當日問題當日清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溫習舊知演繹歸納法
是指教師幫助學生溫習舊知,掃除障礙,作好鋪墊,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得出結論,形成規(guī)律。即教師演繹,學生歸納。同時教師要把競爭帶進課堂,鼓勵學生追趕、爭先、超越的意識。
如習題課上某一類題的解法,教師可通過一組或幾組不同的例題,描繪出大致的輪廓,幫助理清思路,而解題方法或規(guī)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
例如,1.做“綠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正確的實驗順序是( )
①選葉遮光 ②酒精脫色 ③黑暗處理
④碘酒顯影 ⑤清水漂洗 ⑥觀察變化
A.①③②⑤④⑥ B.③①②④⑤⑥
C.③①②⑤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植物光合作用的實質(zhì)是( )
A.合成有機物,釋放能量
B.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
C.分解有機物,貯存能量
D.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三、蓄勢推導結論法
教師把微笑帶進課堂并尊重每一位學生,學生無論回答、講解是否正確,只要敢于參與展示,都要給予鼓勵支持。為得出某個問題的結論,教師循循善誘,把思考不斷引向深入,并逐步加以點撥,讓學生得出真相,揭示本質(zhì),達到認知的目的。
例如,3下圖表示一段時間內(nèi)某植物葉片吸收二氧化碳與光照強度關系示意圖。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
A.ac段表示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斷地增強
B.b點表示該植物既不進行光合作用,也不進行呼吸作用
C.當光照強度>n1時,該植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
D.當光照強度>n2時,表示該植物不再進行光合作用
解析:A.通過分析首先來了解曲線升降的含義: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通過本曲線圖觀察光合作用強度,就得看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多少。ac段光合作用明顯加強,至cd段,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不再變化,是因為光合作用達到飽和。植物在b點時二氧化碳吸收量為零,并不表示這個時刻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停止,因為植物的呼吸作用時刻在進行,此刻光合作用也在進行,只是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量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所以總的來說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量為零。
四、存疑激思啟發(fā)法
對學生的激勵評價要貫穿課堂始終。在某些問題的講解中,教師故意留下一點不完全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去動腦思索;或者當學生回答某個問題,不匆忙作出結論,而是再問一句:“這樣行嗎?”然后留一定時間,啟發(fā)學生再思考。例如,在探究一試題前先引入這樣一實驗:在一礦泉水瓶內(nèi)充滿CO2氣體,然后往礦泉水瓶內(nèi)注入適量NaOH溶液,立即密封瓶口可看到礦泉水瓶迅速變癟。然后往罐內(nèi)注入適量NaOH溶液,立即用膠布將罐口密封,在實驗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癟了的瓶重新又鼓起來”。此時,再設疑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讓學生深入思考,最后教師再引出這是為什么。對這些現(xiàn)象的好奇,能使學生的情緒亢奮、激動,從而在白熱化的思維之中,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之后引入問題。
五、余地生輝法
一堂課里,切忌滿堂灌。要在知識銜接處,留有一定的時間,在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一定要進行全班巡視,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時的困難和疑惑,及時指導,在交流展示時,能夠有的放矢。學生不會的和講不清的,教師必須要向?qū)W生重點講解,以突破重點難點。
例如,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一節(jié)的教學中,可以探究的問題有很多。
比如,對葉片的結構包括:表皮、葉肉和葉脈三部分的探究。
1.(1)表皮包括什么?表皮的外壁常有一層什么?能保護葉片和防止水分過度散失,表皮上有一種成對存在的腎形細胞,叫做什么?它們之間的空隙叫做什么?氣孔是葉片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什么的門戶?
(2)葉肉包括什么層?葉片正背面顏色深淺如何為什么?
(3)葉脈內(nèi)有什么?所以有輸導(水、無機鹽、有機物)作用此外還有支持作用。
2.葉片的什么中含有葉綠體?什么是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片呈綠色主要是因為葉綠體中含有什么?葉綠素能夠吸收什么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3.葉綠素只有在什么情況下才能形成?到底把其中的哪些問題作為提供給小組的合作學習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在其中作出選擇。一方面,教師要考慮選擇認知目標的重點和難點,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充分考慮上面提到的對進行合作學習的任務要求。最終,在本課時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設計主要體現(xiàn)在課上學生對(1)(2)(3)的合作,對2和3的設計與交流評價,其中(2)和2是本節(jié)課的認知目標的重點。
總之,教學是藝術,學生學會了使用思維的臺階,可減少學習中的盲目性;學會了高度概括的技巧,可以簡化學習內(nèi)容,優(yōu)化知識結構,提高學習效率,實際上減輕了學習負擔。同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展示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并歡迎其他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在思索的過程中,教師巧妙地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空間,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