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元陽
“在網(wǎng)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p>
這是1993年《紐約客》雜志上彼得·斯坦納的一幅漫畫的標題(On the Internet,nobody knows you're a dog)。漫畫一經(jīng)刊登,這句話便名揚世界,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匿名特點的最好寫照。
然而20年后,這句名言卻早已不再是真理?;ヂ?lián)網(wǎng)上海量的信息以及可怕的人肉搜索,隨時都可能讓個人的所有隱私都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網(wǎng)絡大行其道,信息化觸手可及,在網(wǎng)絡上行走,看起來是披著華麗的偽裝,實際上卻是穿著皇帝的新衣在裸奔。
一次添加一個不知情的QQ好友時,推薦備注中赫然出現(xiàn)一個熟悉的真實姓名,正是自己的同事,而推薦分組也正是“同事”!問同事,他在添加請求的留言以及QQ空間、微博、說說中都沒有使用過真實姓名。雖然是在好友之間,但這種無孔不入的信息滲透卻還是讓人有些惴惴不安。
更讓人不安的還在后面,在QQ不斷更新的強大功能后面。顯示你正在聽什么歌,正在玩什么游戲,這是多年以前的事,現(xiàn)在已經(jīng)習慣成自然,人脈圈、面孔墻也沒有讓人感受到威脅,但是“說說”后面顯示用什么品牌型號的手機發(fā)布的,在哪個地點發(fā)布的,手機用的哪種上網(wǎng)方式,卻讓人有些措手不及。
很難說這些算不算個人隱私,但它卻觸動了用戶敏感的神經(jīng)。3Q的幾次大戰(zhàn),不斷強化著人們隱私保護的意識,斯諾登的出現(xiàn),也讓我們覺得自己的隱私一直在被人偷窺。
什么才是隱私?我覺得,你不想讓別人知道的個人私密信息,并且別人知道后會對自己的心理、社交、生活等產(chǎn)生影響,才能算作隱私。如果你不愿公開的個人私密信息,偏偏你自己又公開了,是不能稱為隱私的。
記得有個網(wǎng)友抱怨QQ的說說暴露了他深夜上網(wǎng)的“隱私”,當時我不禁啞然失笑——博客和微博中,也會顯示文章和評論的發(fā)表時間,好像沒人追究這個“隱私”問題。時間是可以記錄的,地點也是可以記錄的,就連IP,也是可以記錄的,這不是侵犯隱私,而是一種行為約束。當你知道它們是可以在某些時候讓人看到時,你仍然接受并使用,就表明你同意呈現(xiàn)它們,就不再具備隱私的性質(zhì)了。
其實在多數(shù)時候,人們對隱私是過于敏感了。而我,則是屬于反應比較遲鈍的人,對于別人憤憤不平的“隱私”問題,有時還覺得是一種個性化展示。
很多信息在生活中我們是完全公開的,并不看成是隱私,為什么一到網(wǎng)上,就不愿意讓別人知道呢?因為,你想隱藏自己的各種身份。在虛擬社會中暴露真實信息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極不情愿的。而別有用心的人,更是不愿暴露任何一點兒真實的信息。
互聯(lián)網(wǎng)的匿名性質(zhì)正逐漸被打破,人們越來越需要更加透明和公開的信息。那些一邊刻意“保護”自己的隱私,一邊又在窺探他人隱私的人,他們的隱私則可能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權利和義務往往是相對的。手機、銀行卡、淘寶商家……越來越多的功能和應用都需要實名注冊。社會活動中過于保護私密信息,反而是不利的,并且會成為被違法犯罪活動利用的漏洞。不過要注意的是,即使不是隱私,有些信息也可能會被人利用。比如,隨手丟棄的取款憑條,超市購物的小票,出站后的火車票,都可能被非法利用。
信息透明的好處也體現(xiàn)在公眾事件上,當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讓人義憤填膺的事件時,群眾的力量開始顯現(xiàn),人肉搜索、社會工程學充分發(fā)揮作用,讓隱身人物和事實真相大白于天下。以至于微博舉報、U盤丟失、網(wǎng)上炫富無意中都成為反腐利器。
在網(wǎng)上,缺少的不是隱私保護,而是更多的透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