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峰+孟敬德
新課程實施以來,摩課、磨課成了一種促進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部分教師對新理念的認識缺乏一定的深刻性、科學性,導致教學理念和行為出現(xiàn)諸多的偏差。不少教師雖然照搬了觀摩課的設計但沒有模仿出優(yōu)秀教師課堂教學的精神實質,問題思考空間狹窄,缺少思維的提升;課堂環(huán)節(jié)寬松了,但忽視了對課堂常規(guī)、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在教學評價中注重了激勵性,但又忽視了對錯誤的糾正。此類“邯鄲學步”式的課堂教學設計,不要說提高教學效果,有時連正常的教學也很難展開。那么,如何有效地設計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呢?下面,結合我們參加優(yōu)質課展評活動的經(jīng)歷,以浙攝版信息技術教材的《初識畫圖程序》一課為例,闡述自己的一些感受和體會。
● 教學設計是對目標的正確解讀
解讀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只有正確解讀教材,理解編者和專家的意圖,深入了解知識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教師才能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背景和興趣愛好確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完成教學目標的提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照抄教學參考書中的教學目標,很少進行自己的思考,這樣易導致教學目標的導向性缺失,與教師的教學行為脫節(jié),甚至摒棄目標,只憑經(jīng)驗跟著感覺走。對于《初識畫圖程序》這一課教學目標的確定,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第一,從教材的編排上來看,該課是浙攝版《小學信息技術》三年級上第二單元(“有趣的畫圖”)第二課的內(nèi)容,是在第一單元“初步感知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鼠標操作的基礎上,開始系統(tǒng)教學應用軟件的第一課時,是畫圖系列軟件的初始,也是今后學習其他軟件的重要鋪墊。第二,從編者的意圖來看,系統(tǒng)自帶的“畫圖”程序是一個標準的Windows 7軟件,在操作技能上也只需要鼠標的支持,是適合小學生首次接觸應用軟件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入門材料。第三,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三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繪畫基礎,他們喜歡畫畫,更喜歡電腦,用電腦繪畫的“畫圖”軟件對他們來說無疑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對電腦繪畫技術與傳統(tǒng)的繪畫技法的融合還需要有機融合。因此,過程與方法上的教學目標是這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案例:三維教學目標片段。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正確識別畫圖程序的基本界面,正確認識橡皮、鉛筆、刷子等基本工具的作用和特點,并能熟練使用橡皮、鉛筆、刷子繪圖工具進行繪畫。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經(jīng)歷應用畫圖程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形成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應用信息技術的手段,體驗信息技術帶來的操作樂趣和技術優(yōu)勢。
重點:能正確運用橡皮、鉛筆、刷子等繪圖工具進行繪畫。
難點:對刷子不同筆頭、粗細、顏色的選擇。
● 教學設計是對情境的合理創(chuàng)設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的本質是工具。工具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在運用中去理解它、掌握它。基于這種觀點,在教學時我們要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技能形成素質。在日常信息技術課堂上的情境創(chuàng)設往往動輒以“抗震救災、保釣行動、奧運會”等為載體。這種主題的情境創(chuàng)設大而廣,超出了小學生的認知范圍,往往會造成教學效果浮于表面,看似熱鬧的教學場景,其實對教學目標的落實并沒有多大的幫助。那么,對于《初識畫圖程序》一課而言,教師要創(chuàng)設怎么樣的教學情境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第一,從學生認知發(fā)展和對前一個教學單元以及第六課的內(nèi)容上來分析看,學生主要學習了計算機外觀和桌面的認識、鍵盤和鼠標的簡單操作、瀏覽器窗口的操作,特別是通過用鼠標指揮計算器的練習,使學生在認知發(fā)展上不可避免產(chǎn)生一種迫切希望運用鼠標操作其他軟件的需求和沖動。第二,從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來看,三年級的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善于模仿、愛幻想及天真稚氣的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時以動畫故事情節(jié)為切入點,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為學生所接受,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為此,關于動畫故事的情境創(chuàng)設就符合了學生在認知與心理這兩方面動態(tài)的需求。
案例:情境創(chuàng)設片段。
教師播放一則講述一只因人類破壞森林而無家可歸的小鳥的動畫故事,激發(fā)學生“關愛自然,呵護生命”的意識,從而引出為小鳥重建家園的主題情境開展新課教學。
師: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都看過哪些動畫片?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個動畫故事,你們想看嗎?但老師有一個要求,看時要細細品味,結束后是要談談自己的感想的。
師:想一想小鳥為什么會流淚呢。
生:環(huán)境被破壞,小鳥失去了家園。
師:(出示小鳥流淚離開的畫面)你們想讓小鳥留下來嗎?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生:為小鳥重建美好家園。
師:同學們都是很有愛心的好孩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計算機中的畫圖程序為小鳥重建家園,讓小鳥留下來。(板書:初識畫圖程序)
● 教學設計是對教學任務的階梯分解
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必須抓住教材的整體要求,結合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使設計的任務按知識的難易級差遞升,體現(xiàn)一定的層次性。為使任務設計呈現(xiàn)一定的層次,需要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診斷,了解學生的相關知識儲備,以使任務設計能和學生獨特的認知結構聯(lián)系起來。而把一個大的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各個小任務之間要相互聯(lián)系,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以幫助學生順著任務的階梯去建構知識。在《初識畫圖程序》一課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思考:第一,從教學目標出發(fā),學生要認識畫圖程序的基本界面,學習使用鉛筆、刷子、橡皮這三種基本的繪畫工具,但不能單一膚淺地在這些知識與技能目標上停留,學習還應該在過程與方法的目標上有所提升,如綜合運用工具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思想方法。第二,從學生的知識儲備出發(fā),三年級的小學生對信息技術并非全都是“零起點”,課堂上學生的不同認知起點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讓不同起點的學生完成相同難度的任務,不但會挫傷認識起點高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那部分認知起點低的學生也會被畏難情緒所籠罩。為此,設計從知識和技能到過程與方法再到情感態(tài)度體驗的階梯性任務是十分必要的。endprint
案例:階梯性任務片段。
任務一:為小鳥擦除眼淚、清理家園。
師:請同學們打開桌面名為“小鳥的家園”的圖片文件。
小鳥流著眼淚多可憐呀!你能幫它擦去淚水嗎?
學生嘗試操作并請學生示范。
教師進一步提出清理家園的任務:擦除沙漠中的垃圾。
學生嘗試清除。
教師小結橡皮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方法與鉛筆相同,可以擦去畫錯的和不需要的內(nèi)容。
任務二:給沙漠披上草坪。
師:家園清理干凈了,如果我們能把沙漠變回原來的草地,小鳥一定會很高興。你能做到嗎?可以用什么工具來完成?
教師請一位學生用鉛筆工具嘗試畫草坪。發(fā)現(xiàn)鉛筆適合畫線條,不適合大面積涂色。
師:刷子工具有多種不同的筆頭,該選哪個呢?
學生自主嘗試找出適合畫草坪的筆頭。
教師小結刷子工具不同筆頭的使用方法,噴槍、蠟筆、顏料刷、水彩筆刷和記號筆適合涂色,其他的筆頭能畫出筆觸不同的線條。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筆頭把草坪畫完整。
學生自由完成草坪涂色。
任務三:為小鳥的家園重新種上樹木。
師:光有草坪小鳥會留下來嗎?我們還能畫些什么?
生:樹木。
師:說得真好。那么可以選擇什么工具來畫樹?
教師及時出示兩張范畫(枝葉較少的小樹和枝繁葉茂的樹),引導學生辨別各自適合的描繪工具。
師:這兩棵樹有什么特點?猜猜各自可用什么工具來畫。
生:前者用鉛筆,后者用刷子。
師:說說你的理由。
經(jīng)師生討論得出結論:鉛筆適合表現(xiàn)細節(jié)勾勒輪廓,刷子則具有多種不同的筆頭和豐富的文理效果更適合繪圖著色。我們必須根據(jù)繪畫內(nèi)容的特點合理使用工具才能畫出漂亮的圖畫。
師:請你根據(jù)自己畫的內(nèi)容合理選擇工具,把樹畫完整。比一比誰畫的家園小鳥最喜歡。
學生嘗試操作。
● 教學設計是對評價量規(guī)的科學開發(fā)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位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學校里沒有所謂的“差生”。教師對每一位學生都應積極熱情、多角度地觀察和評價,發(fā)現(xiàn)他們的潛能,創(chuàng)造條件發(fā)展他們的潛能。據(jù)此,評價是信息技術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會在課的末尾組織學生對個別作品進行評價,一般為基于口頭表達的評價,或基于相關學習平臺的評價?;诳陬^表達的評價,看似有部分學生參與,但最終還是以教師的觀點為主,評價重在對作品好壞的甄別,而且其時效性低,評價結果難以長久保存,評價的最終效果不明顯。相對而言,基于學習平臺的評價則改進了基于口頭評價的部分缺點,但目前各類學習平臺尚未完善,一般以星級評分輔以文字評價為主,往往是為評價而評價,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隨意性較大,究其原因,還是缺少了具體的標準和科學的量規(guī)。在《初識畫圖程序》這一課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第一,作品評價量規(guī)的開發(fā),可以圍繞“為小鳥重建家園”這一情境內(nèi)容,在觀察、分析、總結的基礎上,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提出“一個好的家園要具備怎樣的要求”這一問題,并用簡潔明了、易懂的文字表述出來,讓學生在具體的作品制作過程中加以參考。第二,評價量規(guī)的使用方式分析,從學情出發(fā)來看,讓三年級的小學生運用學習平臺來進行評價是不現(xiàn)實的,會受制于文字輸入和網(wǎng)絡應用的限制,但光進行口頭評價其結果又難以長久保存,無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水平提升。而從為小鳥清理家園,重新鋪上草坪,畫上小樹到家園的美化,每位學生都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只是經(jīng)歷過程中的體驗和想法不同而已,每位學生都有想法可講,有經(jīng)歷可訴。為此,先組織學生參照量規(guī)進行自評、小組互評、作品推薦展示,再進行師生點評,學生二次創(chuàng)作修改,按這樣的形式來開展學生作品評價,不失為一種可行的、高效的方法。
案例:學生作品評價片段。
1.學生自評、小組互評,人人參與互相學習。
師:請同學們參照評價量表先進行自我評價,再以4人小組為單位開展組內(nèi)互評。如下表。
2.作品推薦展示,介紹作品中的優(yōu)點。學生按以上的評價量表進行討論,推薦出組內(nèi)的優(yōu)秀作品,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3.師生點評,分析作品可進一步改進之處。對展示出來的學生作品,教師應先肯定優(yōu)點和長處,再著重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的不足之處是什么,可以如何改進提升。
4.學生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修改,繼續(xù)完善提升自己的作品。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研究中,教師應注重教學設計,正確解讀教材內(nèi)容,了解并掌握學生的認知起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愛好,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精心設計階梯式的教學任務,科學合理地使用評價量規(guī),就能設計出讓學生滿意的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