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
最近在北京的一個賽事受到了汽車界的廣泛關注,它叫Formula E,電動車方程式錦標賽,簡稱FE。雖然比“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的電車組誕生晚了兩年,不過頂著主辦方國際汽聯(lián)的名頭,還是引發(fā)了不小的動靜,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汽車行業(yè)的環(huán)保趨勢已經勢不可擋了。FE的首發(fā)站選在了北京而不是國際汽聯(lián)的老巢歐洲,則顯示了這個組織的政治敏感和市場嗅覺:還是中國政府說話有力度啊。想開門紅,就得來這里!
不管怎么說,這個電動方程式給觀眾帶來了異樣的感受:一場靜悄悄的方程式大賽,這在歷史上是從沒有過的。相比F1高標準的賽道要求,F(xiàn)E的街道賽形式簡單了不少,“選擇在10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旁比賽”這個思路也比較偏重宣傳性而非賽事本身。再加上北京基礎設施給人的信心一貫不足,所以對精彩程度的預期可想而知。不過莽撞小伙普羅斯特被超車的時候那一個意外的阻擋,成就了首站FE最大的話題。
講故事,向來是推廣活動最好的手段。什么樣的故事才能得到流傳呢?傳奇的,意外的,香艷的,經典的,執(zhí)著的......那些特立獨行的故事正是讓汽車和品牌被口口相傳的載體?;赝覀兤嚬I(yè)發(fā)展的30年,除了合資的豪氣與自主的磨難,找不到更多值得傳播的故事類型。雖然一年又一年,生產與銷售的數(shù)字不斷創(chuàng)造著歷史的新高,可是在我眼里,這些數(shù)字并不值得真正的驕傲。因為數(shù)字,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卻不能創(chuàng)造文化。高速發(fā)展了30年的中國汽車市場,仍然沒有自己的靈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尚沒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可以告訴我們:這就是中國汽車的特色。
沒有靈魂,在很大程度上提醒了我們:汽車文化的塑造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既然造車都學會了,我們可以繼續(xù)向已經發(fā)展了120多年的前輩們學習。最近也國內頻繁地出現(xiàn)了一些老爺車的活動。雖然海關的監(jiān)管嚴格依舊,但仍有企業(yè)愿意拿出一些和中國從來不曾有交集的老爺車來華,靜態(tài)展示或長途駕駛,向經典的美感致敬。而每每這個時候,國內不甘寂寞的收藏者也會把珍藏的老紅旗、老上海拿出來,品味一番。也是在9月,北京舉辦了一個地方性的老爺車展,短短兩天吸引了上萬觀眾,幾十輛老車悠閑地擺在草坪上;中央舞臺上,幾位評委對每輛老車逐一點評......一切都和洛杉磯的圓石灘老爺車展如出一轍。平心而論,由于汽車報廢制度的緣故國內許多老車都沒有留下來,在草坪上展示的80年代、70年代的車,嚴格說不能算是“老爺車”,充其量剛過“中年”,不過聊勝于無,對于普及汽車知識、讓人們了解汽車的發(fā)展歷程也是有作用的。通過這些并不急功近利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才能慢慢沉淀下來所謂的特質,更長久地駐留在愛好者的心里。
說了賽車和古典車,其實是想說明一件事:隨著我們的汽車市場走過30年這個坎兒,我們必須要在內涵上有所突破了,單純依靠產能的提升壓迫市場接受,到頭來還是無法擺脫“中國人做什么,什么就便宜”的魔咒。車展上清涼的模特,無以復加的打折讓利,都直接并粗暴地摧毀著汽車文化的土壤,它遮住了產品本身的能量,注定是一種短期行為。
想想法拉利為什么產量這么小還能讓人一擲千金?哈雷作為一款并無日常使用價值的休閑用車,卻創(chuàng)造出擁有上百萬粉絲的獨有市場。即便是空間狹小的鈴木Jimny,也能依靠獨特的設計和定位營造出屬于自己的市場空間。這些都是文化的力量。而汽車的文化屬性與產品力又息息相關。當我們的企業(yè)能夠認清未來,把附著于車輛上無用的包裝一層層剝去,剩下的產品和技術屬性做到極致,必然會在文化認同越來越重要的當下找到共鳴。從微信、淘寶的成功可以看出端倪:文化自信心的增強注定伴隨著體驗的本地化,而本地化恰恰是國際大車企的短板。
所以,機會來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