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
我們活在一個推介的世界當中,從食店、電影、書本到旅游景點,互相推來推去,安全省事到麻痹的地步。
是省了許多麻煩,也有可能少走了許多冤枉路。出去吃飯,本身可以是一場冒險,特別是身在外地的時候,時間與機會都有限,愈珍惜,愈冒不起失望的危險,有人事先打了保票,多方便。
在網(wǎng)上“社交”過的陌生人推介,可以不理,好吃不好吃,很難有定論,每人的喜好不一樣?;钌J識的真人推介,最難推卻,因為大家都知根知底,知道對方不至于是舌頭麻木的人,能夠相信。這樣一來,就吃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毛病了。大伙兒隨某人指引,受他的“我見”影響,推波助瀾之下,其實,是很難覺得那食物不夠好吃的。即使心里感到不怎么樣,也只會推到口味不對上頭,難吃二字,是斷斷不會,也不必要說出口的。畢竟,只是食而已,何必認真到進行大辯論的程度?
故此,在飯桌上為一道菜好不好吃各自表述各不相讓是罕見的。若然座中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持相反意見,更難以清醒到堅持自己的口味,這種清醒也太無謂了,于是,會倒過來懷疑不懂得吃的是自己。
眾口皆碑之下,憑獨立口味站出來說不好吃,最多只落得不識貨的批評。一致劣評下,不論是一盤菜、一套戲、一本書,要挺身而出,說出自己的看法,就需要更大的勇氣了。
這好比反對派成為主流口味,代表了良心推介,你硬是說那條蒸得過老的魚,雖然失去了質(zhì)感,也無損魚碎中的魚味,便立時成了親建制派,批判精神不足,只會說好話,粉飾太平。
要做到獨立思考,獨立嘗菜,獨立品書,特立獨行,談何容易。因為我們是如此容易受人影響,在無所謂的事情上寧愿過得容易一點。推來推去,給推到懸崖邊緣,為一部廣受好評或劣評的電影翻案?何必呢?
更多時候,也并不牽涉到膽識問題,而是推介之不可抗力,在不知不覺中給同化了。
所以,我喜歡一個人看戲,一個人挑書,因為實在沒有把握抗拒群眾的低壓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