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明
摘 要: 牡丹三千寵愛集一身,是中國人心中的百花之王;無窮花是韓國的國花,從白頭山到漢納山,遍布韓國的每個角落,牡丹和無窮花作為中國和韓國的象征,包涵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韓兩國文化的最好體現(xiàn)。本文通過牡丹和無窮花,探究中韓文化的精髓,了解兩國文化的差異。
關(guān)鍵詞: 牡丹 無窮花 中韓文化差異
東洋花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花文化反映了一個國家獨特的審美取向,凝聚了一個民族的理想追求。通過牡丹和無窮花,可以揭示中韓兩國的審美情趣和民族性格的差異,加深對兩國文化的了解和交流。
一、中國人的牡丹觀
牡丹是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原為陜、川、魯、豫、藏、云等一帶山區(qū)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fā)現(xiàn)的醫(yī)簡中已有牡丹入藥的記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開始栽培牡丹,牡丹得到歷朝歷代人民對其無以復(fù)加的癡情和偏愛;至清朝,慈禧懿旨將牡丹正式定為國花。在文藝史上,以牡丹為素材的作品數(shù)量之多,令其他花卉望塵莫及。1915年版《辭海》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
對中國人而言,牡丹是美的象征。牡丹花大色艷、婀娜多姿、芳香濃郁,沁人心脾,而且品種繁多,張弛有度,雍容華貴、華麗珍貴。中國歷史上有無數(shù)的詩詞歌賦反映了牡丹在炎黃子孫心中的地位,唐代李白在《清平調(diào)》中美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劉禹錫在《牡丹》中稱贊“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牡丹契合了中國人的審美心理,素有“國色天香”、“萬花之王”的美稱。清代的愚叟丘璩在《牡丹榮辱志》里說:“花卉蕃蕪于天地間莫牡丹,其貌正心荏,莖節(jié)帶蕊,聳柳撿曠,有剛?cè)峥藨B(tài)。遠而視之,疑莫丈夫女子儼衣冠當其前地?!笨梢娔档とA麗但不妖嬈,富麗端莊、大方脫俗。
牡丹是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象征。牡丹是公認的花中之王,身價地位自然不言而喻;牡丹很早就被視為富貴奢華之物,“富貴之花”,歷朝歷代都將牡丹作為吉祥的裝飾圖案。例如,牡丹配海棠,寓意“富貴滿堂”;牡丹插花瓶中,寓意“富貴平安”;牡丹與貓、蝶同圖,稱作“富貴耄耋”,這是因為“貓”與“?!敝C音,“蝶”則與“耋”同音,“耄耋”寓意長壽。高貴美麗、雍容典雅的牡丹,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強大,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祖國不斷發(fā)展、繁榮富強的憧憬。
牡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傳說武則天于大雪紛飛之時飲酒作詩,寫下“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fēng)吹”的詔書,百花懾于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唯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燒死牡丹。枝干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清代趙世學(xué)在《牡丹富貴說》中說:“但即牡丹之富貴言之,其富也,富而無驕,非君子而實亦君子者也;其貴也,貴而不挾,非隱逸而實亦隱逸者也?!彪娪啊都t牡丹》的插曲《牡丹之歌》,也贊美牡丹高尚品格。牡丹嬌而不媚,艷而不俗,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象征著不畏權(quán)貴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正如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而且牡丹在繁華叢中,仍神態(tài)淡然,心境安然,自持自守,不被世俗捧殺捧暈,自信中散發(fā)著平和、寬容及沉穩(wěn)之氣。牡丹之美,正是映照了中國人自古追求的“寵辱不驚”的豁達之意,即于鉤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喧囂紛雜環(huán)境中保持淡定從容,處之泰然。
二、韓國人的無窮花觀
無窮花原名“木槿花”,朝開暮落,每朵花只開一天,但從夏天到秋天可持續(xù)開新花,新鮮無比,因而得名“無窮花”。無窮花可以凈化空氣,還有極高的營養(yǎng)和藥用價值。無窮花在韓國的種植歷史最早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山海經(jīng)》第九卷《海外東經(jīng)》“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的記載。這里的“君子國”指的是韓國,“薰花草”指的便是“無窮花”?!豆沤裼洝分幸灿小熬又畤胤角Ю?,多木槿花”的贊美之詞。韓半島自古被稱為槿域、槿花鄕、槿原,近代則有“無窮花東山”或“無窮花三千里錦繡江山”的美譽。
對韓國人而言,無窮花是美的象征。無窮花莖直立,分枝多花,梗較短,單瓣或重瓣,呈白、粉紅、紫紅等色,花瓣基部為深紅色或紫紅花紋,花開時繁花滿樹,頗為美麗。無窮花不妖嬈,也不事張揚,樸素純潔,清新脫俗,淡雅高堅。
無窮花象征著韓民族百折不撓、矢志彌堅的精神。無窮花對土壤要求不嚴,無論在多么惡劣的環(huán)境中,都奮發(fā)圖強,頑強生長。除去冬季,其任何時節(jié)移植或嫁接都很容易存活,抗害能力很強,因此,無窮花也叫做“易生”。無窮花花期長達半年之久,朝開暮落,日日不絕。如此每天連續(xù)綻放新花是無窮花特有的開花習(xí)性,寓意為“永遠綻放、永不凋落”??梢哉f無窮花是旺盛生命力和意志力的象征。
無窮花是韓民族精神的象征。首先,無窮花花瓣中央為紅色,寓意“一片丹心”,象征著濃烈的熱愛之情及對祖國繁榮富強的美好祝愿。而且無窮花凋謝時,不是一片一片香消玉散,而是一朵一朵地以完整的姿勢謝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韓民族團結(jié)友愛、強大的民族共同體意識。無窮花與太極旗一同見證了韓半島千百年的刀光劍影和朝鮮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如同韓國的國歌《愛國歌》中唱道:“無窮花三千里華麗江山,大韓人民走大韓的路,保全我們的江山?!?/p>
無窮花象征著韓國人民的勤勞和堅韌。無窮花根深葉茂,于地不爭,樂于平凡;于時不爭,不欲爭春,絕非春榮秋謝之輩,夏秋季節(jié),清晨開放,繁花似錦;知短補短,不斷更新,朝氣蓬勃,永葆活力,是韓民族勤勉和強韌的最好寫照。
其次,無窮花樸素純潔,不驕不躁,低調(diào)寧靜,默默奉獻,是朝鮮半島儒士們膜拜的“隱士”,與韓國傳統(tǒng)文化所推崇的令天下蒼生共同受益的“弘益人間”的精神一脈相連。
三、中韓文化比較及其原因分析
從中國人的牡丹觀和韓國人的無窮花觀看,不但可以反映這個中華民族和韓民族的審美意識和精神氣質(zhì),還可以發(fā)現(xiàn)中韓兩民族的文化差異。
首先,牡丹與無窮花都是美的象征,但各有千秋。牡丹的美麗,在其艷而不俗,鎮(zhèn)定自若,凜然不可侵犯,美得優(yōu)雅從容,雍容華貴,這正迎合了中國人以碩大弘麗為美的心態(tài)。無窮花在烈日驕陽下的堅毅生長,無窮花的美麗,沒有博雜,質(zhì)樸無華,安靜收斂,樸素純潔,清新脫俗,有著一份堅守和倔強,有著一份尊嚴和寧靜。無窮花代表著韓國人淡雅、樸素的審美情懷。其次,牡丹象征著恢弘大氣、富貴吉祥、生活榮盛。無窮花不屈不撓,代表著頑強的生命力。牡丹和無窮花都是國家不斷發(fā)展強大的體現(xiàn),都反映了兩國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渴望國富民強的愿望。而且,對牡丹和無窮花的偏愛,反映了中韓兩國人民的性格特點和文化內(nèi)涵。中國人喜歡嬌艷富麗、熱烈外放的牡丹,符合其王者風(fēng)范、追求功名、雍容大度的思想觀念,以及富貴不屈、寵辱不驚的高尚情操;韓國人性格內(nèi)斂,友愛團結(jié),勤勞堅韌,所以偏愛質(zhì)樸無華、小家碧玉卻生生不息的無窮花。
中韓兩國不同的審美取向和精神風(fēng)貌,是由于千百年來兩國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國情國勢、思想觀念造成的。中國是幅員遼闊的大陸國家,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多民族的大融合,造就中華民族的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集富貴、權(quán)勢的天朝文化在亞洲乃至歷史長河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流溢著大國的氣派和風(fēng)采,雍容華貴的氣質(zhì)。因此,中國封建社會和絢爛的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了中國人的自豪自信,追求海納百川之氣,以及安定從容、寵辱不驚的性情。這種雄渾大氣表現(xiàn)在許多地方,比如中國人喜歡看貫通古今、內(nèi)容宏壯空闊的百科全書;中國的宮殿大多規(guī)模宏大、氣勢龐皇、金碧輝煌,中國人注重社會對自己的認可,愛惜羽毛,講究體面與排場。體面是中國人際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包括個人的品格、榮譽聲望、成就及社會地位。例如中國人請客吃飯講究豐盛,認為剩余一些才顯得大方、有禮貌,即使手頭并不寬裕也不愿意怠慢客人,這有時會導(dǎo)致某種程度上的虛榮心理和浪費現(xiàn)象。
與之相反,韓國不似宏大廣袤的中國,作為半島國家,其與中國、日本毗鄰而居,數(shù)千年的封建社會、近代帝國主義殖民統(tǒng)治,以及南北戰(zhàn)爭的歷史過程中,戰(zhàn)爭頻繁,不斷遭受鄰國侵略,于夾縫中生存的韓民族時刻感到危機的存在,從未松懈過,鑄就韓民族外柔內(nèi)剛、內(nèi)斂約制的性情,不屈不撓,歷盡磨難而矢志彌堅的民族性格。生生不息、勤懇奮斗的民族精神成功創(chuàng)造了“漢江奇跡”,幫助韓國躍為“亞洲四小龍”。而且韓民族是單一民族,韓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意識非常強烈,提倡使用和消費國貨,韓國制造的許多產(chǎn)品上都印有“身土不二”的標語,以號召民眾支持民族產(chǎn)業(y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韓國的影視劇中出現(xiàn)的產(chǎn)品幾乎都是韓國品牌的,這方面的確值得我們好好反思和學(xué)習(xí)。另外,由于長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在儒家、佛教和老莊的價值觀的浸潤下,形成韓民族精神的精華“弘益人間”的理念。
中國人要繼續(xù)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借鑒他民族的長處,不斷發(fā)展強大,重振盛世國威。
參考文獻:
[1]孟玉璞.牡丹與中國人的審美.牡丹,2010.
[2]羅霓霞.牡丹和梅花:唐宋士人兩種不同的選擇.湘潭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