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民雄
第二個故事取自《左傳·宣公十五年》,譯文如下:起初,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愛妾,沒有生兒無子。魏武子生病,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后來魏武子病重,則對魏顆說:“我死之后,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钡鹊轿何渥铀篮?,魏顆把她嫁了人。說:“人病重時,神智是昏亂的,我聽從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焙髞頃x軍和秦兵在輔氏交戰(zhàn),魏顆看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他摔倒在地,當(dāng)場被魏顆所俘。魏顆夜里夢見老人。老人說:“我是你所嫁出去的女人的父親,你用了你先人神智清醒時說的話,我因此報答你!”
這就是著名的“結(jié)草”的故事,過去在民間廣為流傳??鬃诱f:“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孔子反對用俑人殉葬,何況用活人殉葬! 活人殉葬是極殘忍的,不待孔子,任何稍有良知稍有人性的人都會反對。正是因為活人殉葬與起碼的人道精神相背離,因此它最終絕滅了。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結(jié)草”這一故事凸顯了公正的對等性原理:好人應(yīng)該有好報,好人有理由得到好的回報。別人為你做了一件好事,別人在你困難的時候幫助了你,別人為救你犧牲了生命,你會不會感動?肯定會感動,感動是人之常情。感動的自然指向就是回報別人的恩情。一個人做出功德無量的事情,他的美名遠(yuǎn)播就是對他的永恒回報。一個善意的微笑都會給他人帶了快樂。一個人心不古人情淡薄的時代,反而更加凸顯同情心的可貴,更加凸顯義舉的偉大。有沒有恩將仇報的事呢?古往今來不乏此類小人惡人。但人憑天賦良知就可以知道:恩將仇報是要不得的,恩將仇報是天底下最大的缺德事。恩將仇報既然已經(jīng)傷害天理良心,那么,就沒有人敢公開站出來為這樣的事情辯護(hù)。一個不能公開辯護(hù)的事情,絕對是不容于人間的事情。
第三個故事取自《后漢書·楊震列傳第四十四》李賢注引《續(xù)齊諧記》,大意如下:楊震的父親楊寶9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被螻蟻所困擾。楊寶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黃雀只吃黃花,百日之后,鳥的羽毛已經(jīng)豐滿,就飛走了。當(dāng)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你救黃雀,富于仁愛之心,真心感謝你對它的幫助?!彪S后把4枚白環(huán)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huán)一樣潔白無瑕。”
這就是著名的“銜環(huán)報恩”的故事。這個故事后半部分的真實性比較可疑,更多可能是虛構(gòu)的,也許是根據(jù)后來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皆官位顯赫,從而附會上去的。楊氏家族剛正不阿,為政清廉,其代表人物楊震的美德更是為后人傳頌。王密曾揣著10斤黃金,夜間賄賂楊震。王密對楊震說:“此事無人知曉。”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楊震名垂青史,因為他公正廉潔。
“銜環(huán)”的故事是否真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與上面提到的“結(jié)草”故事一樣,具有同樣的思想意義。過去中國民間社會流傳著大量諸如此類的故事,經(jīng)久不衰,其原因只有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已經(jīng)為中國民間社會普遍認(rèn)同,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的信念。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信念?因為報應(yīng)論具有形而上的高度,滿足公正的對等性要求,無論你信還是不信,都不影響它的神圣性和超越性。
第四個故事取自《世說新語·德行》,譯文如下:吳郡人陳遺,侍奉父母,非常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遺做郡主簿時,總是帶上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鍋巴存起來,回家后帶給母親。后來遇上孫恩叛軍侵入?yún)强?,太守袁山松即刻出兵征討。而此時,陳遺已經(jīng)積攢到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鍋巴隨軍出征。雙方在滬瀆開戰(zhàn),袁山松的官軍戰(zhàn)敗,軍隊潰散,逃入山澤地帶,很多人都餓死了,唯獨陳遺靠鍋巴活了下來。當(dāng)時人們認(rèn)為這是對他純厚的孝心的報答。
陳遺因為有鍋巴吃,所以活了下來。但這件事本身,卻是偶然的,陳遺并沒有預(yù)先想到鍋巴會救他一命。因此,陳遺的孝心不是他活下來的原因,他有東西吃才是他活下來的原因——雖然他存鍋巴是出于對母親的一片孝心。對于必然要出現(xiàn)的事情,沒有什么可說的;一個人已經(jīng)病入膏肓,人們只能靜靜地等待他的死亡。但一件偶然出現(xiàn)的事情,一件可以這樣出現(xiàn)可以那樣出現(xiàn)的事情,人們就會議論紛紛,人們的好奇心需要對這件事進(jìn)行解釋,需要表達(dá)自己的看法。人們對離奇的事情的看法當(dāng)然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人們對解釋不清楚的事情往往訴諸信念,或者說訴諸價值立場。人們慶幸一個惡人遭到懲罰,對一個好人意外的不幸感到挽惜,這就是價值立場。既然人們的價值立場具有先在性,那么,陳遺僥幸活了下來,除了說成是孝心的回報外,找不到合情合理的解釋。由此可見,善有善報的觀念是超歷史的天賦觀念,說它根深蒂固,已經(jīng)是一種歷史的說法。
第五個故事取自《世說新語·德行》,譯文如下:顧榮在洛陽時,一次應(yīng)邀赴宴,發(fā)覺上菜的人有想吃肉的神情,就把自己那一份讓給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話顧榮,顧榮說:“哪有成天端著烤肉而不知肉味這種道理呢?”后來遇上戰(zhàn)亂,過江避難,每逢顧榮遇到危急,常常有一個人在身邊護(hù)衛(wèi)。顧榮便問他為何如此,原來他就是得到烤肉的那個人。
這又是一個知恩圖報的故事。我們可以將這個故事與《禮記·檀弓下》著名的“嗟來之食”的故事進(jìn)行比較。同是幫助他人,但兩個故事的性質(zhì)截然不同。據(jù)《禮記·檀弓下》記載:春秋時齊國鬧饑荒,黔敖在路旁施舍食物,對一個饑民說:“嗟!來食?!别嚸裾f,我不受“嗟來之食”。饑民因拒絕黔敖的施舍,最終餓死。
黔敖因饑荒把食物施舍給饑餓的人,本來是好事,是慷慨的義舉。但黔敖動機(jī)不純,他的施舍暗含炫耀自己的富有,他以他人的困境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顯得狹隘了。饑民寧愿餓死也不愿意接受侮辱性的施舍,他以輕蔑回答了黔敖的傲慢。在人格尊嚴(yán)面前,黔敖的施舍多么尷尬,黔敖的教訓(xùn)值得我們反?。鹤龊檬率橇夹牡恼賳?;設(shè)若裹夾私心雜念,好事就會變質(zhì)。
顧榮善待上菜的侍者,與黔敖的施舍性質(zhì)不同:一個是同情心的顯現(xiàn),一個是虛榮心的外露。從事后的結(jié)果看,得到烤肉者是一個有心人,他之所以在危急時刻守護(hù)在顧榮的身邊,是因為顧榮善待了他,滿足了他尊嚴(yán)與情感的需要,因此,他需要回報,否則,他的良心不安。
第六個故事取自《史記·刺客列傳》。故事大意如下:豫讓是晉國人,曾先后給范氏和中行氏做家臣,一直默默無聞。隨后豫讓轉(zhuǎn)而侍奉智伯,深受智伯尊重。
趙襄子和韓、魏合謀滅了智伯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國土。智伯死后,豫讓潛逃到山中,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報仇,不惜獻(xiàn)出生命,為報答智伯,就是死了,魂魄也沒有什么可慚愧的了?!庇谑牵プ尭男?,偽裝成受過刑的人,以修整廁所為名,身藏匕首潛入趙襄子宮中,伺機(jī)刺殺趙襄子。一天,趙襄子上廁所,心一悸動,拘問修整廁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衣服里面藏著利刃的豫讓。豫讓說:“我要替智伯報仇!”侍衛(wèi)要殺掉他。襄子說:“他是義士,我小心回避他就是了。況且智伯死后沒有繼承人,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人啊?!彪S后趙襄子下令把豫讓放走了。
過了不久,豫讓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膚腫爛,像得了癩瘡,吞炭使聲音變得嘶啞,使自己的形體相貌不可辨認(rèn),沿街討飯。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rèn)識他了。一天,一位朋友在路上認(rèn)出了他,說道:“你不是豫讓嗎?” 豫讓回答說:“是我?!迸笥褳樗髦蹨I說:“憑著你的才能,委身侍奉趙襄子,趙襄子一定會重用你。到時候,你再干你所想干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嗎?何苦用摧殘身體、丑化自己的形貌這樣的辦法向趙襄子報仇呢?這樣做不是更困難嗎?”豫讓說:“托身侍奉他人家,又要殺掉他,是可恥的。我知道我選擇的做法困難重重,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
(作者單位:貴州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