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新江
摘 要:提升青少年人文道德素養(yǎng),已成為當代教育界面臨的嚴峻課題。正確認識中國的詩歌教育傳統(tǒng),扎實推進“詩教工程”進校園活動,對改變當今青少年道德水平下滑的現(xiàn)狀,不斷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詩教工程;人文道德素養(yǎng);提升;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7-0291-02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升青少年的人文道德素養(yǎng),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而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當中,尤其要改變傳統(tǒng)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簡單灌輸?shù)淖龇?,采取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來進行立德樹人的教育,最終讓道德的認知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而引導青少年學習中華詩詞則不失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既愉悅又有效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正視當代青少年人文道德素養(yǎng)下降的現(xiàn)狀
(一)提升青少年人文道德素養(yǎng),已成為當代教育界面臨的嚴峻課題
近十幾年來不斷出現(xiàn)的令人震驚的青少年惡性事件,如中學生殺自己的父母、爺奶、外婆、同學,清華大學大學高才生用硫酸潑熊、復旦大學研究生飲用水里下毒害死自己的同學等等,一樁樁事件背后所透露的已不僅僅是知識技能和金錢財富所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人文道德素養(yǎng)的嚴重缺失。誠如有的學者所言:“當代青少年是中國有史以來物質(zhì)生活供給最為豐盛的一代,然而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精神和肉體遭受摧殘最嚴重的群體”[1]。
(二)以詩教工程推進德育美育教學,提高青少年的人文道德素養(yǎng)
如今黨中央已意識到市場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背景下國民整體道德素質(zhì)水平的下降,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對青少年人文素質(zhì)缺失背后的道德缺失給予了高度關(guān)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更是明確強調(diào)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倍娊瘫旧砭拓灤┲掠烙木?,通過詩教工程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和人文素養(yǎng)。
二、詩教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道德人文精神的回歸
(一)詩教的內(nèi)涵與詩教傳統(tǒng)的形成
“詩教”一詞最早見于《禮記經(jīng)解》,其云:“溫柔敦厚,詩教也。”即指詩歌的教化,具體指詩歌除了具備藝術(shù)審美功能,還具有化育和諧心靈、構(gòu)筑良善德行、提升民族精神的道德功能與文化功能。中國詩教傳統(tǒng)發(fā)端于孔子“興觀群怨”說,特別強調(diào)“不學詩無以言”,學詩被看作是一個“文質(zhì)彬彬”君子所必備的文化修養(yǎng)??鬃拥臏厝岫睾裨娊虒嶋H上是以仁禮為歸依,以詩樂為載體的文藝教化觀念,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碑斎?,不同的時代,詩教內(nèi)涵和外延也不盡相同。當代中國“詩教”是基于當代教育生態(tài)危機、人文教育與人文精神缺失而提出來的詩性文化教育。
(二)中國的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
傳統(tǒng)中國人受儒釋道思想影響較深,但終究未能形成一統(tǒng)的宗教,中國人最信奉的還是詩教,以至林語堂說:“吾覺得中國的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2]的確,與西方人常以神圣、來世、救贖的宗教心態(tài)看待人生的終極意義不同,中國人常以詩意、藝術(shù)、審美的眼光審視當下的生活與生命的價值,追求人生的意境。“詩將‘靈感與‘活躍的情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使人在此岸現(xiàn)世的生中,精神世界變得豐富,情感更加健康,生活得有詩意”[3]。
在古代,知識分子身上有兩樣標志性的東西——詩與劍,詩用來育化心靈,劍則象征著建功立業(yè)的人生。因此,很難想象古代文人不會作詩的狀況,作詩者也并不妨礙他在事業(yè)上大展抱負,如曹操、辛棄疾、王守仁等。雖說古代文人很少把詩作為謀生的手段,但詩寫得好有助于他在事業(yè)上的名望與成功。故而歷來中國文人從不敢在詩文創(chuàng)作上怠慢,即便是他的創(chuàng)作才華表現(xiàn)在其他方面。一部中國文學史相當大的篇幅是留給詩歌的,致使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也常常散發(fā)出一股濃濃的詩意。這種詩意滲透還波及繪畫、音樂、書法、園林、建筑等藝術(shù)領(lǐng)域,乃至普通生活的領(lǐng)域(如中國的陶瓷)。而對詩的尊崇也不僅僅局限在文人圈子。尤其耐人尋味的是,中國人雖多災多難,卻能時常能過一種詩性的生活。
(三)借詩歌教育傳遞民族文化信息與人文精神
在傳統(tǒng)詩歌文化的氛圍中,中國人已形成獨具魅力的品位文化。正因如此,伴隨著漫長封建社會而發(fā)展過來的中國古典詩詞,被賦予了厚重的文化屬性。當代中國人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不能拋開自己的傳統(tǒng),而應當善于汲取傳統(tǒng)文化中的有益精神元素為我們的時代服務。其實,傳統(tǒng)文化所倡導的許多至今還有重要價值的道德觀念和文化理念,如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天人合一的思維等,都在古典詩詞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學古詩詞可潛移默化地接受這種觀念或理念的影響,讓我們在市場大潮與經(jīng)濟利益誘惑面前能守住“道德的底線”,保持一顆寧靜平和之心。青少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后備力量,民族復興的標志不應僅是冰冷的GDP數(shù)字,更應是一個民族堅定自信、和平友善、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民族精神風貌,能夠引領(lǐng)與促進整個人類文明進步與世界和平發(fā)展。而青少年人文精神的丟失則會阻礙“中國夢”的實現(xiàn)。
長期以來,在僵化的教育體制下,我們過分強調(diào)了青少年知識技能的掌握,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把考試成績、排名次看得很重,甚至大學里入黨,都要把學生在班級里的學習綜合排名看作是必備的條件,中學生考取了狀元到處被宣傳,久而久之就給孩子們造成了一個錯覺,即只要學習成績好就什么都好,而忽視了人格的修養(yǎng)與做人的道理。清華大學那位潑熊的高才生,還自稱是喜歡動物的人,卻借做動物嗅覺實驗之名,先后兩次用濃硫酸和氫氧化鈉燒傷北京動物園熊山的三只黑熊。該學生智商不能說不高,但所做的事情卻是一個幼兒園的孩子都干不出來的,有人簡單歸之為心理的問題,其實恐怕還是人文素質(zhì)的缺失所導致。筆者甚至武斷地推測該生一定沒有讀過宋代大詩人梅堯臣的五律《魯山山行》,否則不會干出如此踐踏生命的事。梅詩曰:“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魯山名氣雖不大,但詩人卻通過他的閑淡之筆,在移步換景中寫出魯山的美麗壯觀,正契合了作者愛好大自然的情趣(“野情”),特別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這兩句,勾畫出一幅動人的秋天山林熊鹿圖:霜催葉落,山林空蕩,熊在爬樹,鹿在飲水,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面。倘若我們的青少年多讀點這樣的詩,他們美都還美不過來呢,還會去做出傷害野生動物、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文明行為嗎?很多古典詩詞所傳達給我們的不是要踐踏寶貴的生命,破壞自然環(huán)境,而恰恰是要珍視每一個生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信息與人文精神。
三、將詩教工程看作是青少年的德育工程
自上世紀末以來,由中華詩詞學會牽頭倡導的中華詩詞進校園活動,盡管得到社會上的積極響應,但整體來看推廣效果并不很理想,各地詩教活動開展的水平及所取得的實績也并不平衡,有不少地區(qū)和學校至今還是空白。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對詩教工程重要性的認識不足以及認識上的誤區(qū)恐怕是關(guān)鍵性的因素。特別是不少人簡單把詩教工程與青少年的德育工程割裂開來,將詩歌教育等同于一般的語文教育和審美教育,而忽視了它在提升青少年道德水平及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重要作用,加上考試指揮棒的負面效應,導致不少大中小學在“詩教工程”推進方面“雷聲大,雨點小”。其實,詩教固有的德育、智育、美育功能,對走出當前德育工作的困境是非常有幫助的。
(一)詩詞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
楊叔子院士認為“中華詩詞的主旋律與最強音就是愛國主義。加強中華詩詞的詩教,其重要性可知矣?!盵4]據(jù)說,岳飛的詞《滿江紅》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廣泛傳唱,成為鼓舞人民斗志、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古典詩詞所描繪的祖國秀麗山川,同樣也能激發(fā)青少年對祖國的無限熱愛與民族的自豪感。
(二)詩詞教育與德育工作形式創(chuàng)新
詩詞教育可以讓青少年在審美教育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如詩詞吟誦不僅僅是為了體會中華詩詞的聲韻之美,更是為了感受詩詞背后的內(nèi)在韻律,從而獲得感情上的熏陶與心靈上的啟迪。如現(xiàn)在臺灣各大學校園正風靡詩詞吟誦,深受大學生的歡迎。我們的校園不僅要有歌聲笑聲,還應當有詩詞吟誦聲。
(三)詩詞創(chuàng)作鑒賞與青少年品格修養(yǎng)
中華詩詞是傳統(tǒng)文化的最好載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無不蘊含其中,是傳統(tǒng)民族人文精神之所在,其中所蘊含的寬厚謙和、勤勞樸實的傳統(tǒng)美德,勤奮好學、埋頭苦干的求實精神,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博大胸懷,剛直不阿、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等,是當今青少年最寶貴的人生財富。其實,中華詩詞創(chuàng)作鑒賞過程本身也就是情感教育、心智磨煉、人格提升的過程。古人作詩特別強調(diào)“詩品如人品”,要做真詩先做真人,誠如清代沈德潛《說詩啐語》中所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5]
(四)詩歌教育與青少年素質(zhì)教育
中華詩詞是中華民族漢字文學的高級形式,學習古典詩詞對提高當今青少年寫作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素質(zhì)教育是綜合教育,德智體美均不能偏廢,特別是美育曾長期被人們所忽視,大家往往只講德智體這“三好”。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在中央文件里提出來要“改進美育教學”,說明當前美育工作的滯后。但美育也不能僅僅狹隘地理解為美術(shù)和音樂的教育,美育屬于美學范疇,更應側(cè)重培養(yǎng)青少年審美的眼光與辨別美丑的能力。詩歌是一切藝術(shù)中最精粹的藝術(shù),不同藝術(shù)品種創(chuàng)作境界的最高指向一定是詩的。通過詩教可以培養(yǎng)青少年高雅的藝術(shù)情趣,遠離低俗時尚的侵擾。
總之,正確認識中國的詩教傳統(tǒng),扎實推進“詩教工程”進校園活動,對改變當今青少年道德水平下滑的現(xiàn)狀,不斷提升他們的人文道德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應當引起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大中小學領(lǐng)導的高度重視?,F(xiàn)在黨中央已經(jīng)為我們指明了改革方向,我們要切實擔負起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接班人的神圣職責。
參考文獻:
[1]孫浩哲.當代青少年人文素養(yǎng)缺失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2).
[2]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北京:寶文堂書店,1990:222.
[3]閆霞.論中國古代詩教的宗教性[J].青海社會科學,2008(1).
[4]楊叔子.科學人文相融,愛國創(chuàng)新與共[J].中華詩詞,1999(6).
[5]丁福保.清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