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雪
【原文】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云風(fēng)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yīng)惆悵。
【譯文】
平時在紅塵中見到月亮,心情都很悠閑,何況是在這清秋時節(jié)的神仙洞府間?凝聚起來的光芒悠悠地像寒露墜落下來,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處。碧空之中沒有云彩也沒有風(fēng),可以看見山上高高的松樹和山下的流水。那些運動著的物體全在視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見千萬里之外:“少君”把我?guī)У搅擞駢?,遠(yuǎn)遠(yuǎn)地施禮請仙人相見。云彩聚集,星斗挪動,仙樂奏響,讓人肌骨寒肅。金色的霞光從東面漸漸升起,月輪西斜,仙影遠(yuǎn)去,我還在頻頻回望。只因為良辰美景難以再回來,以后到了中秋這天應(yīng)該很惆悵吧!
(詩里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溝通的人。——編者)
【經(jīng)典背后】
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農(nóng)歷八月十五在秋季的中間,故稱“中秋”,也叫“仲秋”。中秋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乃見《唐書·太宗記》“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記載。過中秋節(jié)的一大活動就是賞月,也叫玩月。將唐朝的“玩月”推向高潮的是唐玄宗,那曲流傳千古的《霓裳羽衣舞》就是楊貴妃在中秋宴會上表演的。史書記載,唐玄宗的生日與中秋節(jié)同一天,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宮廷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典,舞馬表演是保留劇目。曲終時,舞馬口銜酒杯,跪拜在地,向李隆基祝壽,把“玩月”活動演繹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宮廷的中秋之夜演繹著奢華風(fēng)光,民間雖無緣見到舞馬,卻也有自己的“玩月”方式。唐朝老百姓“玩月”的形式跟《東京夢華錄》里記載的差不多,富者多自搭彩樓、貧者多寄于酒樓、好游者則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自備佳肴酒漿,文人賦詩?!栋嗽率逡固以赐嬖隆愤@首詩,就是人們在中秋時登山玩月的佐證。
如果說唐人“玩月”,玩的是一種陶冶,玩的是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詞,那么,處在資本主義萌芽狀態(tài)的大宋市民則要現(xiàn)實得多了,他們已經(jīng)把中秋節(jié)變成了全民的狂歡節(jié),中秋夜更是深挖“玩月”的內(nèi)涵和外延?!熬熧p月之余,異于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薄缎戮幾砦陶勪洝防锏倪@段話,記錄了當(dāng)時人們由賞月再到拜月的習(xí)俗。而許多少數(shù)民族則直接把中秋夜演化成了愛情的盛宴,苗族青年男女常常在中秋夜的“跳月”過程中,尋找心上人。
明朝之前,盡管“玩月”的形式和內(nèi)容不斷地創(chuàng)新變化,但基本上都屬于文體娛樂活動。自從劉伯溫命士兵將“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塞進(jìn)月餅后,政治就開始融入到“玩月”中了。朱元璋做皇帝后就命令中秋夜家家戶戶必須吃月餅,這就讓娛樂了千年的中秋節(jié)變得有些沉重。大清王朝的歷任皇帝為保“千年基業(yè)”不倒,中秋夜都要親自持弓搭箭下場施射,以振軍威。所以說,明清時期,盡管民間還保留著玩月等娛樂活動,但這期間的中秋節(jié)卻沒有“玩”出什么名堂。如今,流傳下來的詠月詩詞以及傳說、典故多出自于唐宋時期,便是最好的證明了。
(柯 雪 整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