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曄
有人問寺院大師,為何念佛時(shí)敲木魚而不敲雞、羊或其他什么。大師答曰:世間最勤快的生物莫過于魚,從不合目,終日游動(dòng)。如此勤奮還需敲打,何況人乎?原來名為敲魚,實(shí)為敲人。
又聽說魚的記憶力只有七秒,所以快樂稍縱即逝,煩惱也是蜻蜓點(diǎn)水,所以無所謂露喜,也無所謂含憂。這是否也暗合了佛家的空呢?
魚在水中游擺,既不是追逐什么快樂,也不是擺脫什么煩惱,只要生命還在就搖尾而游,不追念前世甘苦,也不奢求來世幸福。正是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纖塵不曾落過,雜念更是不曾滋生。
魚從不考慮人如何看待它們,也從不考慮明日的是非禍福,它們只是終日四處游動(dòng),有吃的便吃,沒有便繼續(xù)游。就如云游的和尚,緣起隨緣,緣未到亦不強(qiáng)求。
魚甘做木魚請佛終日敲打,警醒自身。佛理也化作無數(shù)的魚警示世間,只是我們不曾理會(huì)罷了。
(華榮摘自人民出版社《小品·美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