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薩如拉
摘要:語音是語言的組成部分之一,是語言三要素之一,它與語法、詞匯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是從漢語和蒙語語音的角度進行對比,對這兩種語言語音系統(tǒng)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找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應用于解決蒙漢雙語語言教學的實際問題,從而能夠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語音;元音;輔音;對比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4-0214-03
一、引言
對于蒙古族學生而言,他們學習的第一語言是蒙語,第二語言是漢語,本文試圖通過兩種語言的對比分析來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皩Ρ确治龅姆椒ㄔ缭?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就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中開始研究和使用,應用語言學家弗里斯等就使用對比分析的方法系統(tǒng)地對比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異同點?!边@樣的方法對教學和學習語言更有效。通過用對比分析方法首先要了解蒙語語音和漢語語音的不同點。蒙漢語分別屬于沒有親屬關系的兩種差異較大的語系,蒙古語來源于阿爾泰語系,漢語來源于漢藏語系;漢語屬于孤立類語言,蒙語屬于粘著類語言;漢文是象形文字的表達,蒙文是表音文字的歸宗。一個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形成了上形、中形、下形的變化,因而每個音節(jié)(以及每個詞)都形成了自己的某些持點,可以說蒙文是一種外形上具有在過去的蒙文教程里,字頭分為十二類,叫作“十二字頭”,這和蒙文的音節(jié)構成有直接關系。所謂“十二字頭”實際上就是蒙文音節(jié)表。與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相比漢語可以有輔音,但是會出現(xiàn)在音節(jié)的開頭和末尾。普通話音節(jié)中一般沒有復輔音,即沒有像蒙語中的輔音連在一起的現(xiàn)象。
二、漢語和蒙語的語音系統(tǒng)中元音的比較
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把語言學分為“共時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我們對現(xiàn)代蒙古語標準音和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語音系統(tǒng)運用對比分析理論,對其語音系統(tǒng)作共時的對比分析。對比語言學認為,母語和目的語的結構相同能產(chǎn)生正遷移,相異則會產(chǎn)生負遷移。
1.蒙語和漢語單元音的對比:漢語的單元音有10個:i、ü、u、a、o、e、-i、-i、er、ê。蒙語的單元音有短元音七個:a、?藜、i、?蘅、ω、θ、?拊;長元音七個:a:、?藜:、i:、?蘅:、ω:、θ:、?拊:。漢語單元音只有短元音,沒有長元音。因為長元音和短元音的發(fā)音基本相同,差別只在于發(fā)音時間的長短,把短元音的發(fā)音時間拉長就成為長元音,可以看出漢蒙單元音的發(fā)音的相似性和相異性。漢語蒙語單元音對比分析如下:①[i]——[i]:舌面、前、高、不圓唇元音。漢語和蒙語相同。例如:漢語:醫(yī)(yī)、析(xī)、提(tí);蒙語:ile(公開)、imaa(羊)等。②ü[y]———,舌面前、高、圓唇元音。漢語有這個音,蒙語中沒有這個音。例如:雨(yǔ)、女(nǚ)、呂(lǚ)等。③ê[ε]———,舌面前、半低、不圓唇元音。漢語有這個音,蒙語沒有這個音。例如:誒(ê)。④ɑ[A]———[a]:漢語的ɑ[A]是舌面、央、低、不圓唇元音。蒙語的ɑ[a]是舌面、后、低、不圓唇元音。二者的差別在于舌位的前后。例如:漢語:白(bái)、塔(tǎ)、天(tiān)。⑤u[u]———[]:漢語u[u]是舌面、后、高、圓唇元音。蒙語的[?蘅]是央、高、圓唇元音。二者的差別在于舌位的前后。例如:漢語:武(wǔ)、補(bǔ)、譜(pǔ)。蒙語:usu(水)、uran(手巧)、surtal(教養(yǎng))。⑥e[γ]———?藜[?藜]:漢語的
e[γ]是舌面、后、半高、不圓唇元音。蒙語的?藜[?藜]是舌面、央、中、不圓唇元音。二者的差別在于舌位的前后和舌位的高低。例如:漢語:特(tè)、樂(lè)、個(gè)⑦o[o]———[θ]:漢語的o[o]是舌面、后、半高、圓唇元音。蒙語[θ]的是央、中、圓唇元音。二者的差別在于舌位的前后。例如:漢語:我(wǒ)、博(bó)、破(pò)。蒙語:θnder(高)、edθr(白天)。⑧er[?謂]———,漢語中的i[]舌尖前、高、不圓唇元音,只能和聲母z、c、s相拼。如:漢語:資(zī)、詞(cí)、四(sì)。⑨er[TM]———,卷舌、央、中、不圓唇元音。例如:漢語:而(ér)、二(èr)、爾(ěr)。蒙語中沒有。
2.漢語中前響二合元音有[ai]、[ei]、[ao]、[ou]。蒙語中的前響二合元音有[ai]、[ei]、[oi]、[ui]。例如:漢語:愛(ài)、白(bái)、派(pài);蒙語:sain(好)、eregtei(男的)、hoito(北)。漢語的后響復元音有ua、uo、ie、ue,蒙語中的后響二合元音有[au]、[eu]、[iu]、[iω]。例如:漢語:壓(yà)、掛(guà)、脫(tuō)、鐵(tiě)、略(lüè)。蒙語::bii(不是嗎)、xrui(土崗)。漢語的中響復元音有uɑi、uei、iao、iou等。例如:漢語:懷(huái)、推(tuī)、了(liǎo)、劉(liú)等。蒙語:abugai(先生)等。
三、漢語和蒙語的語音系統(tǒng)中輔音的比較
1.f和b、p、h。在普通話里,根據(jù)發(fā)音部位劃分f是唇齒音,b、p是雙唇音,h是舌根音,這些聲母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蒙語沒有f音,因此蒙生讀f聲母時往往產(chǎn)生誤讀現(xiàn)象,讀成b、p、h。例如:“輔fǔ導”讀成“bǔ導”;“飛fēi機”讀成“pei機”;“番fān茄”成“pān茄”;“方fāng便面”讀成“pāng便面”;“辦法f?!弊x成“辦huǎ”等。發(fā)f聲母時,上齒咬住下唇形成窄縫,讓氣流從窄縫中擠出。練習發(fā)f聲母是可以反復的做如下口部動作:上齒接近下唇,離開、接近、離開。發(fā)準了f音,再根據(jù)辨音字表分離出f聲母字。例如,試比較下面的詞語,而后讀出正確的發(fā)音:伐樹—爬樹;煩悶—盤問;膀子—胖子—幌子—房子;放大—龐大—榜樣—皇上;鋪路—符合—補貼—狐貍;花圃—果脯—捕捉—輔導。endprint
2.j、q、x和zh、ch、sh。蒙語中沒有舌面音“j、q、x”和“zh、ch、sh”兩組輔音,而蒙語中有一組發(fā)音部位居于它們之間的輔音“”這三個輔音與元音i相拼,接近于漢語的“j、q、x”音。例如:“尋找zhao”讀成“尋jiao”;“智zhi慧”讀成“ji慧”“吃chi飯”讀成“qi飯”;“抄chao寫”讀成“qiao寫”;“博士shi”讀成“博xi”;“學生”讀成“學xing”。讀這兩聲母時應注意區(qū)分它們的發(fā)音方法:舌面音指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氣流在這一部位受到阻礙后形成的音。如漢語普通話中的j[t?覬],q[t?覬'],[?覬]。舌尖后音:又叫卷舌音或翹舌音,舌尖翹起和硬腭前部形成阻礙發(fā)出的輔音。例如,漢語普通話中的zh[t§],ch[t§>],sh[§]。
3.z、c、s和zh、ch、sh。在普通話里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是比較難分辨的兩組聲母。在很多方言中都出現(xiàn)混讀的現(xiàn)象。內蒙古地區(qū)的西部方言和東部方言中也都有混淆的現(xiàn)象。漢語方言的干擾同樣影響了蒙古族學生的發(fā)音。舌尖前音z[?子?滓],c[?子?滓>],s[?滓]是舌尖和上齒齦或上齒背形成阻礙發(fā)出的輔音。舌尖后音zh[t§],ch[t§>],sh[§],又叫卷舌音或翹舌音,舌尖翹起和硬腭前部形成阻礙發(fā)出的輔音。
四、漢語和蒙語的語音系統(tǒng)中聲調方面的比較
蒙語沒有聲調,它在交流中強調的是重音。重音是指幾個相連的音節(jié)或音素中發(fā)音特別重的某幾個或一個音節(jié)或音素。蒙語的重音包括詞重音和句重音兩個方面。出現(xiàn)在單詞某個音素上的重音叫詞重音。出現(xiàn)在句中某個詞語上的重音叫句重音。詞重音按其所處的位置還可以分為固定重音和不固定重音。蒙語的詞重音是固定重音。蒙語的重音固定在每個詞的詞首。發(fā)音時,每個詞的開頭音素讀得特別清楚、響亮,后面的音素順勢減弱,以至脫落。對于初學漢語的蒙古族學生都存在一個跑掉的現(xiàn)象。就是說漢語聲調的調值不對,聽起來發(fā)音聲調不準確,也容易產(chǎn)生歧義現(xiàn)象。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聲調是指貫穿音節(jié)的高低升降的變化,起到區(qū)別意義、區(qū)別詞性等作用的音高變化。陰平的“蘇州”說成去聲,就成“肅州”了,把上聲調說成去聲調,例如“牛奶”讀成“牛耐”。所以聲調在漢語語音里無論是語音還是語義,都起著區(qū)別詞性和詞義的重要作用。如:“媽(m?。标幤秸{、名詞,騎馬的馬(mǎ)上聲調、動詞,罵人(màrén)的“罵”是去聲調、詞性是動詞。聲調在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有些音節(jié)的聲調在語流中會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也就是音變,包括輕聲、上聲的變調和“一、不、七、八”的變調。內蒙古自治區(qū)屬于以蒙古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很多學校以蒙漢雙語教學為主。在這樣的雙語教學迅速而深入的發(fā)展的語言環(huán)境中,對現(xiàn)代漢語和現(xiàn)代蒙古語語音系統(tǒng)進行對比分析,對蒙古語為第一語言的學生的漢語教學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作南,李仁孝.漢蒙語言比較[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2]清格爾泰.蒙古語語法[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3]唐吉思.漢語翻譯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陳昌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endprint
2.j、q、x和zh、ch、sh。蒙語中沒有舌面音“j、q、x”和“zh、ch、sh”兩組輔音,而蒙語中有一組發(fā)音部位居于它們之間的輔音“”這三個輔音與元音i相拼,接近于漢語的“j、q、x”音。例如:“尋找zhao”讀成“尋jiao”;“智zhi慧”讀成“ji慧”“吃chi飯”讀成“qi飯”;“抄chao寫”讀成“qiao寫”;“博士shi”讀成“博xi”;“學生”讀成“學xing”。讀這兩聲母時應注意區(qū)分它們的發(fā)音方法:舌面音指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氣流在這一部位受到阻礙后形成的音。如漢語普通話中的j[t?覬],q[t?覬'],[?覬]。舌尖后音:又叫卷舌音或翹舌音,舌尖翹起和硬腭前部形成阻礙發(fā)出的輔音。例如,漢語普通話中的zh[t§],ch[t§>],sh[§]。
3.z、c、s和zh、ch、sh。在普通話里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是比較難分辨的兩組聲母。在很多方言中都出現(xiàn)混讀的現(xiàn)象。內蒙古地區(qū)的西部方言和東部方言中也都有混淆的現(xiàn)象。漢語方言的干擾同樣影響了蒙古族學生的發(fā)音。舌尖前音z[?子?滓],c[?子?滓>],s[?滓]是舌尖和上齒齦或上齒背形成阻礙發(fā)出的輔音。舌尖后音zh[t§],ch[t§>],sh[§],又叫卷舌音或翹舌音,舌尖翹起和硬腭前部形成阻礙發(fā)出的輔音。
四、漢語和蒙語的語音系統(tǒng)中聲調方面的比較
蒙語沒有聲調,它在交流中強調的是重音。重音是指幾個相連的音節(jié)或音素中發(fā)音特別重的某幾個或一個音節(jié)或音素。蒙語的重音包括詞重音和句重音兩個方面。出現(xiàn)在單詞某個音素上的重音叫詞重音。出現(xiàn)在句中某個詞語上的重音叫句重音。詞重音按其所處的位置還可以分為固定重音和不固定重音。蒙語的詞重音是固定重音。蒙語的重音固定在每個詞的詞首。發(fā)音時,每個詞的開頭音素讀得特別清楚、響亮,后面的音素順勢減弱,以至脫落。對于初學漢語的蒙古族學生都存在一個跑掉的現(xiàn)象。就是說漢語聲調的調值不對,聽起來發(fā)音聲調不準確,也容易產(chǎn)生歧義現(xiàn)象。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聲調是指貫穿音節(jié)的高低升降的變化,起到區(qū)別意義、區(qū)別詞性等作用的音高變化。陰平的“蘇州”說成去聲,就成“肅州”了,把上聲調說成去聲調,例如“牛奶”讀成“牛耐”。所以聲調在漢語語音里無論是語音還是語義,都起著區(qū)別詞性和詞義的重要作用。如:“媽(m?。标幤秸{、名詞,騎馬的馬(mǎ)上聲調、動詞,罵人(màrén)的“罵”是去聲調、詞性是動詞。聲調在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有些音節(jié)的聲調在語流中會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也就是音變,包括輕聲、上聲的變調和“一、不、七、八”的變調。內蒙古自治區(qū)屬于以蒙古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很多學校以蒙漢雙語教學為主。在這樣的雙語教學迅速而深入的發(fā)展的語言環(huán)境中,對現(xiàn)代漢語和現(xiàn)代蒙古語語音系統(tǒng)進行對比分析,對蒙古語為第一語言的學生的漢語教學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作南,李仁孝.漢蒙語言比較[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2]清格爾泰.蒙古語語法[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3]唐吉思.漢語翻譯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陳昌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endprint
2.j、q、x和zh、ch、sh。蒙語中沒有舌面音“j、q、x”和“zh、ch、sh”兩組輔音,而蒙語中有一組發(fā)音部位居于它們之間的輔音“”這三個輔音與元音i相拼,接近于漢語的“j、q、x”音。例如:“尋找zhao”讀成“尋jiao”;“智zhi慧”讀成“ji慧”“吃chi飯”讀成“qi飯”;“抄chao寫”讀成“qiao寫”;“博士shi”讀成“博xi”;“學生”讀成“學xing”。讀這兩聲母時應注意區(qū)分它們的發(fā)音方法:舌面音指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氣流在這一部位受到阻礙后形成的音。如漢語普通話中的j[t?覬],q[t?覬'],[?覬]。舌尖后音:又叫卷舌音或翹舌音,舌尖翹起和硬腭前部形成阻礙發(fā)出的輔音。例如,漢語普通話中的zh[t§],ch[t§>],sh[§]。
3.z、c、s和zh、ch、sh。在普通話里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是比較難分辨的兩組聲母。在很多方言中都出現(xiàn)混讀的現(xiàn)象。內蒙古地區(qū)的西部方言和東部方言中也都有混淆的現(xiàn)象。漢語方言的干擾同樣影響了蒙古族學生的發(fā)音。舌尖前音z[?子?滓],c[?子?滓>],s[?滓]是舌尖和上齒齦或上齒背形成阻礙發(fā)出的輔音。舌尖后音zh[t§],ch[t§>],sh[§],又叫卷舌音或翹舌音,舌尖翹起和硬腭前部形成阻礙發(fā)出的輔音。
四、漢語和蒙語的語音系統(tǒng)中聲調方面的比較
蒙語沒有聲調,它在交流中強調的是重音。重音是指幾個相連的音節(jié)或音素中發(fā)音特別重的某幾個或一個音節(jié)或音素。蒙語的重音包括詞重音和句重音兩個方面。出現(xiàn)在單詞某個音素上的重音叫詞重音。出現(xiàn)在句中某個詞語上的重音叫句重音。詞重音按其所處的位置還可以分為固定重音和不固定重音。蒙語的詞重音是固定重音。蒙語的重音固定在每個詞的詞首。發(fā)音時,每個詞的開頭音素讀得特別清楚、響亮,后面的音素順勢減弱,以至脫落。對于初學漢語的蒙古族學生都存在一個跑掉的現(xiàn)象。就是說漢語聲調的調值不對,聽起來發(fā)音聲調不準確,也容易產(chǎn)生歧義現(xiàn)象。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聲調是指貫穿音節(jié)的高低升降的變化,起到區(qū)別意義、區(qū)別詞性等作用的音高變化。陰平的“蘇州”說成去聲,就成“肅州”了,把上聲調說成去聲調,例如“牛奶”讀成“牛耐”。所以聲調在漢語語音里無論是語音還是語義,都起著區(qū)別詞性和詞義的重要作用。如:“媽(m?。标幤秸{、名詞,騎馬的馬(mǎ)上聲調、動詞,罵人(màrén)的“罵”是去聲調、詞性是動詞。聲調在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有些音節(jié)的聲調在語流中會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也就是音變,包括輕聲、上聲的變調和“一、不、七、八”的變調。內蒙古自治區(qū)屬于以蒙古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很多學校以蒙漢雙語教學為主。在這樣的雙語教學迅速而深入的發(fā)展的語言環(huán)境中,對現(xiàn)代漢語和現(xiàn)代蒙古語語音系統(tǒng)進行對比分析,對蒙古語為第一語言的學生的漢語教學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作南,李仁孝.漢蒙語言比較[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2]清格爾泰.蒙古語語法[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3]唐吉思.漢語翻譯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陳昌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