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娟
詞語是構(gòu)成文本的基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詞語歷來是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也必然要從詞語的教學開始。每個詞語都有其生命力,在文本中被賦予豐富的內(nèi)涵,只有通過引導(dǎo)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立足于文本的環(huán)境,才能實現(xiàn)高效的詞語教學。
一、與文本語言對話,把握詞語內(nèi)涵
離開文本的詞語是枯燥的、干癟的,自然學生記憶的效果也是低下的。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文本創(chuàng)造的情景,將詞語置于這樣的情景之中,在引導(dǎo)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才能使他們形成對詞語的豐富形象,并且深入理解詞語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nèi)涵”,既能高效地記住詞語,并能真正地理解詞語。
例如,《滴水穿石》這篇課文,要求學生掌握詞語“滴水穿石”的意思,不僅要理解字面所具有的意思,更要領(lǐng)會詞語深層意思——堅持不懈的涵義。在教學中,我進行了這樣的引導(dǎo)。
師:小朋友們,一滴水的力量大嗎?
生:很小。
師:那這么小的力量怎么能滴穿堅硬的石頭呢?
生:水滴長年累月、不斷重復(fù)地擊打著石頭,經(jīng)過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最后就把石頭滴穿了。滴水穿石的意思就是水滴不斷滴在石頭上,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后就滴穿了石頭。
師:在水滴滴穿石頭的過程中,關(guān)鍵是什么原因?成語中隱含了怎樣的精神?
生:是由于水滴反復(fù)、持續(xù)的滴下。隱含了做事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
師:很好。與這一成語意思相同的成語還有嗎?
生: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
師:在這篇課文中,有哪些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呢?
生:李時珍,堅持不懈終成《本草綱目》;愛迪生畢生從事發(fā)明創(chuàng)造,終成偉大發(fā)明家;齊白石,不斷創(chuàng)作、研究,成了畫家。他們都具有這種可貴的精神。
在這一課例中,通過對“滴水穿石”這一詞語的字面意義的分析,學生形成了形象的認識,然后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從字面上升到更高的抽象意義,學生領(lǐng)會到了其中隱含的堅持不懈的精神,豐富了學生的認識,加深了理解。
二、與文本背景對話,理解詞語意義
《小學語文新課標》提到:語文課堂不僅要使孩子們掌握一定的詞語,還要不斷提高他們的語感。很多教師會認為,語感教學是抽象的,很難衡量,所以就把詞語積累當做唯一的目的,而忽略了語感教學的最終目標。其實,詞語教學和語感教學是可以統(tǒng)一的,將詞語置于文本背景之下,通過文本對話,能有效挖掘詞語的意蘊,感受詞語的豐富,既有利于形成形象的記憶,又能形成良好的語感。
例如,在學習《推敲》這一文時,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在對話中了解詞語的文本背景,從而品出詞語的獨特意蘊。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推敲》一文,你們知道“推敲”是什么意思嗎?
生:“推”就是指用手推啊,“敲”就是指用手敲,推敲就是一邊推一邊敲吧?
師:其實推敲這個詞這樣來理解是不對的。下面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請一起讀一下本文。
……
師:大家讀了課文后,在文中推敲是什么意思有沒有發(fā)現(xiàn)呢?
生:就是賈島反復(fù)地思考在詩中是用“推”門好呢?還是用“敲”門好。
師:很好,其實推敲這個詞的來源就在這一典故上。你們現(xiàn)在能了解推敲的意思嗎?
生:也就是賈島斟酌文字的意思。
在這一教學課例中,學生如果讓他直接說出“推敲”的抽象含義,他們肯定無法理解,而將之放入賈島推敲文字的這一背景中,他們獲得了非常形象的感悟,輕易就把握了文字隱含的“意蘊”,形成了深刻的認識。
三、與文本情感對話,理解詞語“情趣”
文章是作者心血之作,寄托著作者的情感,傳遞著作者的思想。而這些情感和思想就附著在文本的單元——詞語之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了詞語所具有的這樣的“情趣”,引導(dǎo)學生挖掘詞語具有的人文意蘊,讀出其中的感情色彩。為此,我抓住詞語具有的這樣的特點,讓學生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與文本的對話中,學習詞語,感受“情趣”。
例如,我在上《金蟬脫殼》這篇文章時,引導(dǎo)孩子們通過對話,從字面含義進入到文字所隱藏的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成語帶有的深意。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在這一標題中“脫”是什么意思嗎?
生:脫就是指脫下衣服。在這里,應(yīng)該是指金蟬像脫衣服一樣褪去舊殼。
師:在文中,作者是怎樣描寫金蟬脫殼的過程的?
生讀課文內(nèi)容。
師:蟬脫了殼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獲得了新生,真是太神奇了。我知道了,這里的“脫”有褪去舊殼,獲得新生的意思。
師:太好了!這時作者有怎樣的心理活動?
生:他高興得差點叫起來了。
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作者對于金蟬所具有的神奇的特點感到驚嘆不已,隱藏著對生命的贊嘆。
以上,我在分析“今蟬蛻殼”時,從“脫”字入手,讓孩子們在文本的對話中,形象地感受蟬“脫殼”的神奇過程,在字里行間感受作者對這一神奇現(xiàn)象所具有的情感,使同學們形象地理解了“金蟬脫殼”的意思。
總之,對于小學生,處于語文知識、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積累階段,需要我們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效率。而挖掘詞語的豐富內(nèi)涵、背景、情趣,有利于學生在形象的體驗中,真正理解詞語的深意,實現(xiàn)高效化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三陽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