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教師手上都會有一本計分冊,用以記錄學生平時作
業(yè)、默寫、背書、課堂表現(xiàn)、小測驗成績等情況,大部分以分數(shù)的形式記錄,累加起來往往能比較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可惜的是,這種記錄絕大部分沒有實際用起來,學期結束即清零,新學期再從頭開始。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比較在意這些分數(shù),如果在課堂上采用“積分兌換”的辦法來使用這些記錄,也許可以實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激活課堂的效果。
一、案例回放
措施一:分工合作。由第一名課代表記錄每堂課每名學生舉手發(fā)言的情況,凡是主動舉手,并被老師點到的,同時回答問題正確者,一次加10分;如果是做英語對話,能主動舉手,并且上講臺表演者,一人一次加10分;期中、期末考試優(yōu)秀和進步的學生都可以獲得相應的加分。第二名課代表負責記錄各次單詞默寫情況,并賦予相應分值。第三名課代表負責記錄背書、制作英語海報和參加各項英語活動的額外加分。每月由這三位課代表“積分匯總”,并向全班報告。
措施二:人人參與。我將積分與學生的“切身利益”掛起鉤來,如默寫不合格,可用“積分”沖抵懲罰,假期作業(yè)也可用積分兌換減免。這樣平時上課主動發(fā)言積極,作業(yè)完成較好,學習主動性較強的學生就能攢到很多積分,通過兌換可以大幅減免假期作業(yè)。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平時基礎薄弱的學生希望積分能減免作業(yè)壓力,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則希望積分能提高個人在班級的影響力,有的學生為了能在新學期繼續(xù)保持優(yōu)勢狀態(tài),甚至利用假期主動預習新課程。
措施三:有效兌換。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將自己的積分進行有效兌換。經(jīng)過全班共同商定,制訂出不同“懲罰”的“兌換值”,由一名課代表集中管理,學生可以在這位課代表處查找到自己的最新積分情況,然后根據(jù)需要進行兌換。有些學生為了積攢更多分值,留到換假期作業(yè)用,也可選擇重新默寫,不兌換分值。課代表每日一次向老師匯報兌換人和兌換分值情況,確保不會出現(xiàn)多換、少換和漏換現(xiàn)象。
積分兌換活動猶如一個工藝流程,每個學生在這個流程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制度實行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上課發(fā)言情況明顯好轉,積極思考的人也明顯增多,默寫合格率也大幅提高。一些素不關心自己英語平時分的學生,也開始關心起自己的積分,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有效地調動起來,課堂不再是老師唱獨角戲的
舞臺。
二、思考分析
斯克里溫納的《學習教學:英語教師指南》里有一段話:教師最重要的工作也許就是創(chuàng)造一切的條件,讓學習成為可能。同時創(chuàng)建和管理一個成功班級的技術也是授課能否成功的關鍵。積分兌換的嘗試讓我對上面這段話有了新的理解啟示。
啟示一:組織英語教學過程始終要給學生一種安全感。所謂安全感是指教師要保證學生上英語課不覺得拘束、膽怯和沉重。學生積極的智力活動來自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進行這種思維必須在富有安全感的心理環(huán)境下完成。我們要讓學生始終有一種學習英語的安全感,讓學生覺得學習英語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相反,學習英語還可以換積分,挺好玩。
啟示二: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激勵和啟發(fā)。在日常英語學習中,學習挫敗感是影響學生積極性的常見問題。如,默寫、背書和課堂答問,不少學生會因表現(xiàn)不好而動力受挫。這需要教師適時運用形式多樣的激勵和啟發(fā)的技巧來培養(yǎng)學生抗挫折的耐力。
啟示三:達成教學目標可以選用以退為進的方法。學生學習英語會不時產(chǎn)生逃避的心理趨勢,用高壓懲罰的方式往往帶來僵持對立,教學中有時候需要教與學雙方各退一步。積分兌換可以起到這個回避和緩沖作用,讓學生和教師都舒緩壓力,避免矛盾深化,然后以雙方都可接受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教學目的。
作者簡介:傅硯,女,出生于1976年12月,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