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主要采用講述法,就是教師講,學生聽。而新課程改革提倡探究式、發(fā)現(xiàn)式、參與式等學習形式。雖然如此,傳統(tǒng)的講述法教學并未失去它的價值,教師的言語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的工具。關鍵問題在于明確教師該講什么,講的時機和深度要把握好,教師的“講”要服從于教學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為此首先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一、講什么
教師要挖掘教材,找出該教學單元的共性和“這一篇”在這一單元中的個性。比如在講授必修一“像山那樣思考”這一專題時,教師首先要明確該專題旨在加強關于自然美的審美教育,陶冶學生情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而在這一專題下又分出三個板塊,這三個板塊又各有側重:第一板塊主要引導學生欣賞自然之美;第二板塊感悟自然;第三板塊主要引導學生思考和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以上是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教師做到這個還不夠,還應“備好”學生,當然這種“備好”應該是動態(tài)生成的,除了課前的預設還應在課堂中明確哪些是學生知道的,哪些是要討論的,哪些是需要教師闡明的,切實明確自己該講什么,這樣教師在課堂上就能夠講到位,引導到位,學生也就能夠活動得到位了。
另外,教師除了需要了解每個專題講什么之外,還需要了解每篇課文講什么。例如,在《將進酒》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了解應該講什么,該首詩歌的作者是李白,教師要從李白所生活的歷史背景著手,了解李白生活的年代,然后對該首詩進行充分的理解,很多教師偏向于李白自信和孤傲的性格,筆者認為這種理解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的,應該從李白的懷才不遇著手進行理解,進而分析該詩的真正內涵。教師只有對該首詩進行充分理解之后,才能夠將理解的內容講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理解。
二、適時、適度
教師不能一講到底,而是要引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去閱讀課文,在學生充分地思考后,學生已經理解的地方不需再講,重點講解他們不理解的地方和疑惑之處。
如在魯迅的文章《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有一個長句:“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為證;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為證;只有一樣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君還在醫(yī)院里呻吟?!边@是一個較長的復句,如果僅就字面意思理解,學生可能會得出“兩死一傷”的結論,這時教師應重點講述三位女青年姓名之前的修飾語,這些修飾語突出了她們的可愛,可就是這樣的好青年卻被統(tǒng)治者當成暴徒,這是魯迅對統(tǒng)治者的憤怒控訴?!坝兴约旱氖樽C”,正是說明反動派犯下的罪行證據確鑿。
這樣的長句教師如果不講,學生就易于忽略,不能理解課文。教師在學生充分思考后適時地講,就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當然不要講得太深,學生意會到,內心深處震撼到就很不錯了。
三、貴在精
精講不等于少講,講得過簡,學生不懂,因此教師講解要在質量上下工夫。對于比較難懂的文章學生初讀也許不太懂,但是教師如果在要緊處加以精講,難點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如在講到何為“拿來主義”時,以去超市買東西為例:有思考,想清楚自己要買什么東西;有辨別,能分清楚商品的優(yōu)劣;有選擇,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么口味,這樣就把比較深奧的內容講明白了。在講到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的時候,教師應該要精講點出這些送來的東西的本質,即鴉片是精神侵略,廢槍炮是戰(zhàn)爭侵略,電影是文化侵略等。這篇文章只要教師在這兩處講解透徹,剩下的問題也都會迎刃而解。
四、在語言上下足功夫
講述法關鍵是教師的“講”,為此教師就要在語言上下足功夫?!拔膹难皂槨笔菍φZ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最基本的要求,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用詞恰如其分、合乎實際,二是句與句之間要順從暢達,語氣貫通,能夠清楚地表達出教師所要表達的含義。除了做到這點教師還應把握語文這門學科的語言特色,正如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苯處煹慕虒W語言要注重和學生的情感交流,使教學語言真正做到“言為心聲、聲情并茂”,體現(xiàn)出教師的個人魅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在課外加強學習和訓練,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技巧。
例如,在《蜀道難》的教學中,由于該項教學內容屬于文言文的性質,對于學生來說比較困難,教師要想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蜀道難》的相關內容,教師需要在語言上下功夫,做到真正的文從言順,文言文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需要咬文嚼字,要對文言文中的每一個字進行充分理解,才能夠實現(xiàn)良好的學習效果,而教師如何讓學生對每一個字都能夠進行充分的理解呢?首先,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清晰的講述,對每一個關鍵字、關鍵詞進行講述,教師需要做到講述清晰合理,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對《蜀道難》相關內容的充分理解。
五、促成學生的認知向理性階段深化
語文教學中,特別是賞析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時,不僅要把作品描繪的生活圖畫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還要進行創(chuàng)造想象,不要停留在文字描述的內容上,還要發(fā)掘它的“畫外音”。學生如果經過思考后仍有難度,教師要做適當?shù)闹v述和點撥。這種講述和點撥屬于啟發(fā)而非填鴨,更主要的是使學生的認知能夠向理性階段深化。
文學鑒賞必須有一定的理性知識。語文教師的課文講解分析,正是一種理性教育,目的就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提高鑒賞能力。如在孫犁的《荷花淀》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一望無邊擠得”在60年代版本中為“一望無邊際的”,這一改動增加了哪些東西?學生可以品味語言,教師應在最后明確,這一“擠”字,生動地顯示了荷葉的動態(tài),突出了荷花淀里荷葉數(shù)量之多,密度之大。而且“擠”字,生動形象地顯示了荷葉的動態(tài),使人想象到荷葉有了人情,好像有意遮護作品里的主人公。又如:“女人到底有些藕斷絲連”,其中藕斷絲連用得好,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好在哪里,學生經過思考后一定會想到我們切藕時的絲絲相連,何嘗不像女人的情思呢?教師講到這里就把學生的想象思維打開了,也把學生引向了理性階段。
總之,語文教師還是要“講”課的,而且還要講好。有識者曰,教法在招式上的變化不能治本,教師自身素質更重要,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多讀書,做研究型教師。這樣我們的語文課才能“講”得精彩,講述法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找到應有的位置。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呂城高級中學(21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