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華
(江雪華:廣東金融學院勞動經(jīng)濟與人力資源管理系副教授 廣東廣州 510521 責任編輯:張 敏)
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重要場所。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ing)是家庭系統(tǒng)運行狀況、家庭成員關系以及家庭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評定重要標志,也是影響家庭成員心理發(fā)展的深層變量之一。〔1〕自尊 (self-esteem)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所作并通常持有的估價,它表明了一種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態(tài)度,表示的是在多大程度上個人認為自己是成功的、有能力并且有價值的。換言之,它也是一種個人的價值判斷,表現(xiàn)為個人對自我的態(tài)度?!?〕社會適應 (social adjustment)是個體在與社會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斷地學習或修正各種行為和生活方式,最終達到與社會環(huán)境保持和諧和平衡的狀態(tài)?!?〕
目前國內(nèi)外有關社會適應的研究關注了不同人群社會適應的特點及環(huán)境變量對個體社會適應的影響。其中,家庭功能和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是家庭功能研究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大量研究表明,〔4〕家庭的功能性因素能顯著預測個體的適應狀況,家庭功能的發(fā)揮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密切聯(lián)系,家庭功能運作不良會導致青少年出現(xiàn)更多的問題行為。但大多數(shù)的研究都只探討了家庭功能和青少年適應的直接關系,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機制的研究相對較少。家庭關系互動影響性、作用過程的復雜性都決定了在青少年所處的家庭系統(tǒng)中可能還存在著影響青少年發(fā)展的中介因素,如自尊、自主等。
高中時期是青少年學習的黃金時期,也是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本文將探討家庭功能與高中生自尊、社會適應的關系,為提高高中生的自尊和社會適應能力,積極有效地去適應環(huán)境,促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借鑒。
在廣東省某中學隨機抽取300名高中生被試,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整理后獲得有效問卷224份。其中男生80人,女生144人。
1.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中文版 (FACES II-CV)〔5〕
家庭功能的測量采用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中文版(FACES II-CV),該量表由D.Olson等編制,費立鵬等翻譯并修編,包括對自己家庭現(xiàn)狀的實際感受和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狀況兩個分量表。兩個分量表的內(nèi)容一致,共30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得分越高,家庭功能越好。兩個分量表的重測信度分別為0.84和0.54、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85和0.76。量表包括親密度和適應性兩個維度:①親密度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關系的親密程度;②適應性是指家庭體系隨家庭處境和家庭不同發(fā)展階段出現(xiàn)的問題而作相應改變的能力。
2.自尊量表 (SES)〔6〕
自尊的測量采用Rosenberg編制的自尊量表,由10個項目組成,采用5點計分方法。該量表的理論分數(shù)范圍是10-5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自尊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77-0.88。
3.中學生社會適應性量表 (SAS-SSS)〔7〕
社會適應的測量采用陳建文編制的中學生社會適應性量表,共70道題,分別由心理優(yōu)勢感、心理能量、人際適應性和心理彈性四個維度的分量表構成。本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得分越高,表明被試的社會適應的水平越高。全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為0.927,各維度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731、0.826、0.832和0.819。
采用SPSS 19.0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自尊、家庭功能各維度和社會適應各因子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如表1所示,兩兩之間相關均達到了顯著水平。
表1 自尊、家庭功能各維度和社會適應各因子之間的相關矩陣
為了考察家庭功能對高中生自尊、社會適應的預測作用,以親密度和適應性為預測變量,自尊與社會適應為因變量,對測試的數(shù)據(jù)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適應性對自尊、社會適應性總分及心理優(yōu)勢感、心理能量、心理彈性維度均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 (β值在0.19-0.37之間,p<0.001),親密度對心理能量與人際適應性有正向預測作用 (β值分別為0.17和0.35, p<0.001)。
表2 家庭功能對高中生自尊、社會適應四個維度與總得分的回歸分析 (n=224)
Baron和Kenny〔8〕認為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應滿足以下四個條件:①自變量與中介變量之間有顯著相關;②中介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有顯著相關;③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有顯著相關;④當中介變量引入回歸方程后,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或回歸系數(shù)顯著降低。如果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下降至零,是完全中介 (full mediation);如果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降低但不等于零,是部分中介 (partial mediation)。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證明預測變量對結果變量的影響是通過中介變量實現(xiàn)的。將自尊作為第一層的變量進入回歸方程,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作為第二層自變量逐步進入回歸方程,即在控制了自尊變量對社會適應性的預測作用后,檢驗親密度和適應性這兩個維度對社會適應各維度與總得分的預測力的變化情況,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自尊、家庭功能對高中生社會適應四個維度與總得分的分層回歸分析 (n=224)
自尊作為第一層進入回歸方程的變量,能顯著預測總社會適應性及各維度 (β值在0.46-0.69之間,p<0.001)。在控制了自尊變量后,適應性對心理優(yōu)勢感的解釋量ΔR2從10%降到2% (β=0.15,p<0.001),對心理能量的解釋量ΔR2從9%降到3% (β=0.18,p<0.001),對心理彈性的解釋量ΔR2從8%降到2% (β=0.17, p<0.001), 對總社會適應的解釋量ΔR2從13%降到4% (β=0.21, p<0.001), 說明自尊在家庭的適應性和高中生的總社會適應性、心理優(yōu)勢感、心理能量與心理彈性的關系上起著部分中介的作用。
在控制了自尊變量后,家庭親密度對心理能量的預測作用不顯著,自尊在家庭親密度和高中生心理能量的關系中起著完全中介的作用。家庭親密度對人際適應性的解釋量ΔR2從12%降到5% (β=0.24, p<0.001), 說明自尊在家庭的親密度和高中生的人際適應性關系上起著部分中介的作用。
家庭功能與自尊的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家庭功能與自尊存在密切關系,而只有家庭的適應性對自尊有預測作用。當孩子進入高中階段,父母也基本上進入了中年,這一時期孩子和父母分別處于多變的青春期和中年期,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相對減少,親密度會有所下降,但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的適應性足夠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將有助于高中階段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形成積極的自尊感。
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各維度的相關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各維度存在顯著正相關,家庭成員的親密度和適應性越高,高中生的社會適應性也相對較高。在回歸分析中發(fā)現(xiàn),對高中生社會適應影響較大的是家庭功能的適應性,這與方曉義等〔9〕發(fā)現(xiàn)家庭功能的親密性對初中生行為有顯著影響的結論不相一致。家庭功能的親密度對高中生的社會適應水平的預測性不高,可能是由于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日趨獨立,對家人的依賴減少,因此家庭成員間的適應性對個體的影響變大,而親密度的影響作用則相對減少。
本研究運用回歸分析的方法探討了自尊在家庭功能與高中生社會適應間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自尊是家庭功能影響高中生社會適應的中介變量,也就是說家庭功能通過影響高中生的自尊水平,進而間接影響他們的社會適應水平。依戀理論認為,親密而適應功能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有助于個體形成一種安全的依戀模式,依戀的安全基地假設指出,個體與家庭成員間安全的依戀關系會激發(fā)其探索外部世界的主動性與自信,從而表現(xiàn)出更多的內(nèi)在行為動機傾向,通過探索活動的完成和探索目標的完成,建立自我的內(nèi)在價值感,獲得自尊的積極情緒體驗。適應性與親密度良好的家庭關系中的父母可能會對個體所從事的活動給予更多的社會支持,這些支持對個體的自我管理、自尊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穩(wěn)定的自尊感對于高中生來說,是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性的重要心理機制。
如果家庭功能健全,具有足夠好的適應性,高中生就能夠獲得適當?shù)淖宰鸶?,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家庭需積極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充分發(fā)揮家庭功能的適應性、親密性,促進子女獲得自尊,形成健康的人格,達成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況。
注釋:
〔1〕池麗萍,辛自強.家庭功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J〕.心理學探新, 2001 (3): 55-60.
〔2〕張永欣,熱娜古麗·艾賽提,魏華,等.自尊的畢生發(fā)展〔J〕 .心理科學進展, 2010, 18 (7): 1128-1135.
〔3〕李彩娜,張曼,馮建新.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個人自主的中介作用 〔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4):372-376.
〔4〕方曉義,徐潔,孫莉,張錦濤.家庭功能:理論、影響因素及其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 〔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4): 544-553.
〔5〕費立鵬,沈其杰,鄭延平,等.“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和“家庭環(huán)境量表”的初步評價〔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1, 5 (5): 198-202.
〔6〕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 (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7〕陳建文,黃希庭.中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理論構建與量表編制 〔J〕 .心理科學, 2004, 27 (1): 2-4.
〔8〕 Baron R M, 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6): 1173-1182.
〔9〕方曉義,鄭宇,林丹華.家庭諸因素與初中生吸煙行為的關系 〔J〕.心理學報,2001,33 (3):24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