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摘 要:首都,作為一個朝代的統(tǒng)治中心及政權(quán)存在的重要外在標志之一,對于一個國家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遷都,要利弊權(quán)衡眾多的要素方能做出抉擇,由于朝代和當局條件的不同,一國之君所看重的因素也不同。明成祖朱棣實行兩京制,遷都北京,同時保留南京,使得明初宮廷繪畫也因此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以江南區(qū)域繪畫為中心,突出江南繪畫的地位和價值,到永樂之后兼受兩宋院體的影響,圍繞著這些改變,窺見明初宮廷繪畫中特有的江南文化的歷史圖示。
關(guān)鍵詞:遷都;兩京;江南區(qū)域;宮廷繪畫;廣東福建
1 洪武永樂兩朝的定都和遷都的抉擇
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一國之都城在政治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使得繪畫人文的變遷和延續(xù)具有相對發(fā)展的意義。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攻占集慶,以應天府為南京。經(jīng)數(shù)年苦戰(zhàn),于洪武元年(1368)在南京重新建立起漢族統(tǒng)一政權(quán)明王朝。朱元璋雖統(tǒng)一了全國,但并未完全消失的蒙元勢力仍然威脅著新生的明政權(quán),洪武時期,朱元璋仍不時有北遷之意,后因年事已高,政權(quán)初定,不欲勞民,遷都之事在洪武一朝便不了了之。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登基初期,建文帝決定著手“削藩”,而兵力最強、實力雄杰的燕王朱棣成了削藩的首要目標,當時,燕王朱棣以“靖難”為旗號,舉兵南下,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占南京并稱帝,年號永樂,即明成祖。
永樂朝的建立為遷都提供了契機,在長達二十多年的燕王生涯,朱棣深刻體會一國之都遠離北元殘余勢力的危害,加之新政權(quán)建立,江南之地對于他的擁護并不熱忱,經(jīng)過數(shù)年的籌建,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南京降為留都。同時,遷民實京,平衡了北方的政治力量,并具有天子戍邊的威懾作用。與此同時,文化中心也由南方遷到了北方。
2 遷都之前江南畫家多充任于宮廷
自古以來,“江南”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地理區(qū)域概念,更是一個有著豐富內(nèi)涵的文化概念,熏陶著歷代江南畫家的繪畫氣息和審美情趣。自南宋至元、明、清,江南逐漸圈定于今天長江中下游的浙江、上海、江蘇大部等地區(qū),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人才等諸方面的突出地位,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洪武一朝中,宮廷畫家的籍貫多以江南為主,據(jù)穆益勤的《明代院體浙派史料》統(tǒng)計,洪武年間代表性的江南宮廷畫家尤以江蘇、浙江居多。
此時的明代宮廷繪畫多以山水、花鳥畫為盛,人物畫題材較狹窄,多以描繪帝后肖像、行樂活動、文治武功和禮賢下士為主。洪武一朝,由于朱元璋本人的猜忌嗜殺的性格以及以嚴治國的舉措,一時間朝壇風聲鶴唳,氛圍嚴酷。這個時期,畫家動輒受牽連被誅殺的例子不勝枚舉,如精山水畫的陳汝言,明初在濟南,因胡惟庸案被殺。趙原,“洪武初期被征,另圖昔賢像,應對失旨,坐法?!盵1]周位,“太倉人,高廟取于畫院,掖庭壁上山水多出其手,后為同列所忌,竟死于讒。”[2]在洪武一朝,江南畫家并未完全發(fā)揮其屬性,江南因素在宮廷繪畫中也顯得較為低調(diào)。
3 遷都后宮廷畫風中江南因素的變化
永樂遷都以來,對繪畫的興趣和干預不如其父朱元璋,隨著朝局中政治形勢的開明,為官者不再草木皆兵、膽戰(zhàn)心驚,畫家的創(chuàng)作無論從題材還是風格方面較前朝都帶有著新的時代特色。在洪武定都南京的52年(1368~1420)里,宮廷畫家主要來自附近的江南地區(qū),遷都北京后,宮廷畫家的招募范圍明顯有了更為多元的擴大。許多較為偏遠的福建、浙江、廣東沿海地區(qū)的畫家第一次進入了畫壇主流,明代宮廷的繪畫面貌也煥然一新。這其中,來自浙江的畫家有謝環(huán)、呂紀、盛著、劉俊、郭純、王諤、戴進、陳端等,來自福建的畫家有邊景昭、周文靖、李在、鄭紹甫、顧炳等,來自廣東的有林良、陳端等。其中大多數(shù)人又師法兩宋宮廷繪畫風格,史稱“明代院體”。
成祖時期,江南因素的變化從歷史角度看來,公元1279年,南宋從臨安(今浙江杭州)一路撤離,相當多的畫院畫家逃往浙江沿海及福建,廣東等地,畫家們逐漸隱入浙閩兩地民間,繼續(xù)代代傳承。直至1368年,朱元璋取元而代之,繪畫上終于有了新的歷史機遇,于是,這些歷史上幾乎不出畫家的偏遠沿海地區(qū)紛紛涌現(xiàn)出許多大家。明成祖偏愛郭純的“山水布置茂密”,且對馬、夏“偏安一隅”式的構(gòu)圖斥之為“殘山剩水,宋偏安之物”,[3]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明代宮廷繪畫的發(fā)展趣味。
其后的宣德時期(1403~1435年)是逐漸轉(zhuǎn)換前期文化和棄舊揚新的核心時期,明宣宗對繪畫的興趣和精力的投入超過了祖父朱棣,使得明代宮廷出現(xiàn)了第一個繪畫創(chuàng)作高潮,此時的宮廷畫家中,籍貫來源則更為豐富多彩,而江南因素的一枝獨秀直至明中后期吳門派等地方畫派的崛起才重新大放異彩。
4 遷都對于江南因素的影響
繪畫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各種外在客觀條件如政治、人文、歷史對朝代繪畫的影響不可低估。探究其形成的發(fā)展歷程,明成祖遷都北京的重大舉措客觀上影響了宮廷繪畫的發(fā)展,地理因素和帝王的喜好也改變了江南因素的比例。對當時乃至以后的明代院體藝術(shù)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兩京地位的最終轉(zhuǎn)換,預示著明代繪畫藝術(shù)的流轉(zhuǎn)。就繪畫風格而言,山水畫為例,遷都以前,荒寒蕭疏、元氣淋漓的江南文人畫居于畫壇主流地位,遷都以后,宮廷畫家則更多地來自南宋院體畫風的流布區(qū)域,繪畫風格開始兼取兩宋風格,北宋的宏大構(gòu)圖和南宋的妍麗筆法共同構(gòu)成了明代宮廷山水畫的新特色,這種新風格也恰好的地昭示了新時期的審美趣味。
參考文獻:
[1] 徐沁(清).《明畫錄》卷二、卷三[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 朱謀垔(明).《畫史會要》卷四[M].四庫全書影印本.
[3] 葉盛(明).《水東日記》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 朱元璋.《皇明祖訓》法律條[M].山東: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本),1997.
[5] 穆益勤.明代院體浙派史料[M].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5.
[6] 單國強.明代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1.
[7] 譚其驤.簡明中國歷史地圖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8] 鄭永華,任文良.略論靖難之役與明初定都北京[A].北京建都85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9] 范金民.明代南京的歷史地位和社會發(fā)展[J].南京社會科學,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