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根
(云南民族大學 人文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李贄(1527—1602),是我國明代偉大的思想家、杰出的學者和文學家。本名載贄,號卓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泉州晉江人。
截至目前,對李贄哲學思想、文學理論及其價值地位的研究,頗多學者已有論著,成果斐然。然于李贄詩心、詩藝的探究,似乎涉及太少。李贄詩歌研究的缺席終會導致李贄文學研究的不完整。從詩心的角度來印證李贄思想先鋒、文學先驅(qū)的角色,茲文略作一敘。
李贄不但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被譽為一代宗師,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詩人、散文家和文學評論家。他雖不以詩歌著稱,但仍為后人留下了不少優(yōu)秀的詩篇。袁中道在《李溫陵傳》中稱李贄“詩不多作,大有神境”。李贄的詩歌主要保留在《焚書》、《續(xù)焚書》中。《焚書》卷六收147首,《續(xù)焚書》卷五收144首,計291首,除去重出2首《感事二絕寄焦弱侯》其一、《客吟四首》其四,是為289首,加上廈門大學歷史系編《李贄研究參考資料》第二輯及林海權(quán)《李贄年譜考略》中輯佚的7首,共計296首。就情思內(nèi)涵言,李贄詩不外反封建反傳統(tǒng)、揭露批判世風時風,抒懷言志,對個人不幸身世和遭遇的反映及對親情友情的珍視等四端。
李贄是明代文化思想的先驅(qū),思想獨立,精神自由,為我們留下了不少閃耀著反封建光輝的詩篇。
其筆下有不少揭露與批判社會黑暗、官場腐敗、世風澆薄的詩作,這也是詩人懷疑傳統(tǒng)、蔑視權(quán)威的表征。晚明社會黑暗、政治窳敗、人情世俗的虛偽、詩人個人身世的不幸,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李贄矛盾的思想、苦悶的心情。當這一切無法自遣時,就激發(fā)了他別張一幟、蔑視傳統(tǒng)和權(quán)威、追求自由解放的戰(zhàn)斗精神。如《富莫富于長知足》:
貴莫貴于能脫俗,富莫富于長知足。
貧莫貧于無見識,賤莫賤于無骨力。
身無一賢曰窮,朋來四方曰達。
百歲榮華曰夭,萬世永賴曰壽。
在詩中,李贄賦予“貴”、“富”、“貧”、“賤”、“窮”、“達”、“夭”、“壽”以全新的意義。這是李贄反封建傳統(tǒng)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也是李贄見識超群的體現(xiàn)。
李贄富有批判精神,《盜贈官吏詩》像一幅描摹各級官吏無廉恥地敲詐勒索、明搶明盜,官逼民為盜的官場丑行的圖卷,處處有現(xiàn)實的影子。詩云:
未曾相見心相識,敢道相逢不識君?
一切蕭何今不用,有贓抬到后臺分。
肯憐我等夜行苦?坐者十三行十五。
若謂私行不是公,我道無私公奚?。?/p>
君倚奉公慨虎冠,誰得似君來路寬?
月有俸銀日有廩,我等衣食何盤桓!
君若十五十三俱不許,我得持強分廩去,
驅(qū)我為盜寧非汝?
此詩應算現(xiàn)實主義的佳構(gòu),與漢樂府民歌中的《東門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謂《東門行》的隔代嗣響?!案业老喾瓴蛔R君”化用唐代詩人高適名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反其意而用之。
《山中得弱侯下第書》乃寫給好友焦竑的。焦竑是明代著名的學者,學問淵博,卻連續(xù)七次會試都名落孫山,科舉制度的弊端就可想而知。詩云:“秣陵人去帝京游,可是隋珠復暗投。昨夜山前雷雨作,傳君一字到黃州?!?其一)“獨步中原二十秋,劍光長射斗間牛。豐城久去無人識,早晚知君已白頭?!?其二)借好友焦竑的懷才不遇、屢試不第、不為統(tǒng)治者所用,表明作者對封建社會壓抑、埋沒人才的強烈不滿,對當時社會“大賢處下,不肖處上”現(xiàn)象的嚴厲批判。
《讀顧沖庵辭疏》:“文經(jīng)武略一時雄,萬里封侯運未通。肉食從來多肉眼,任君擊碎唾壺銅。”對好友顧養(yǎng)謙的才秀命蹇憤慨不平,對當時“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賢愚顛倒的現(xiàn)實加以抨擊。
《晉陽懷古》對賞罰不公、統(tǒng)治者只看道德言辭不重抗敵功績的做法深致不滿和諷刺:“水決汾河趙已分,孟談潛出間三軍。如何智伯破亡后,高赦無功獨首論?”
李贄被譽為晚明個性解放思潮的先驅(qū),行為上不為禮法所約束。出為云南姚安太守,政令清簡,“公座或與禪衲俱,薄書之閑,時與參論。又輒至伽藍判了公事”,人皆怪之,他也不顧。在麻城龍?zhí)逗献x書講學,剃掉了“受之父母”的頭發(fā)。剃發(fā)原因算來有四:不愿受人管束,因為一經(jīng)剃發(fā)即表示出家,便可不受地方官的管束,此其一;為了擺脫家庭的羈絆和家族的糾纏,“因家中閑雜人等,時時望我歸去,又時時不遠千里來迫我,以俗事強我,故我剃發(fā)以示不歸,俗事亦決然不肯與理也?!贝似涠划敃r道學先生們攻擊他為“異端”,而他有意做出異端的樣子給他們看,正是其《答焦漪園》所說:“又今世俗子與一切假道學,共以異端目我,我謂不如遂為異端,免彼等以虛名加我,何如?”《與曾繼泉》亦云:“又此間無見識人多以異端目我,故我遂為異端以成彼豎子之名?!贝似淙?;“因惡頭癢,倦于梳櫛,遂去其發(fā)”,貪圖方便,為了清潔和涼快,此其四。其《薙發(fā)》其二云:“有家真是累,混俗亦招尤。去去山中臥,晨與粥一甌?!逼淙疲骸盀槿逡寻胧?,食祿亦多年。欲證無生忍,盡拋妻子緣?!彼闶亲⒛_。這也正是李贄擺脫世俗的紛擾、俗務的羈絆,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精神境界的體現(xiàn)。
李贄平生痛惡偽學,具有離經(jīng)叛道的個性色彩:“每入書院講堂,峨冠大帶者執(zhí)經(jīng)請問,輒奮袖曰:‘此時正不如攜歌姬舞女,淺斟低唱’。諸生有攜妓女者,見之,或破顏微笑曰:‘也強似與道學先生做伴?!?/p>
李贄對物質(zhì)生產(chǎn)相當重視,公開為人們嗜欲的合理性進行辯護,《朔風謠》就對追名逐利加以肯定:“南來北去何時了?為利為名無了時。為利為名滿世間,南來北去正相宜……謂余為利不知余,謂渠為名豈識渠。非名非利一事無,奔走道路胡為乎?試問長者真良圖,我愿與世名利徒,同歌帝力樂康衢?!痹娙藢鹘y(tǒng)“存天理,滅人欲”觀念斷然否定,足見其思想的叛逆色彩。
李贄“言有觸而必吐,意無往而不伸”,“意所不可,動筆之書”。其高足汪本鈳《續(xù)刻李氏書序》云:“先生一生無有懷而不吐。其無不吐也,若茹物噎而不下,不盡至于嘔出亦不已?!惫势錇槲摹安悔洳荒?,攄其胸中之獨見,精光凜凜,不可迫視”。李贄的散文被公認為立意奇特、長于分析,顯得犀利、潑辣。李贄寫實、反映社會時代風氣的詩未嘗不是直率犀利、富于諷刺性和挑戰(zhàn)性。
李贄的欣悅,是作為時代的先驅(qū),最先預見新時代的曙光;李贄的痛楚和悲哀,是作為時代的少數(shù)先覺,最先承受著現(xiàn)實社會的孤獨,始終不為世人理解。
隨著用激情建構(gòu)起來的種種幻想破滅以后,李贄再也無他路可走,只有自殺殉志。被捕入獄后,他不甘受辱,假意呼人理發(fā),趁侍者離開的片段,用剃刀割喉自殺。侍者問:“和尚痛否?”他以指書其手曰:“不痛?!笔陶哂謫枺骸昂蜕泻巫愿??”書曰:“七十老翁何所求!”在痛苦掙扎了兩天后,獨一無二的思想家李卓吾終于死去。
被湯顯祖稱作“畸人”的李贄,內(nèi)心情感是極其豐富的。其詩歌創(chuàng)作也在“求真”中表現(xiàn)出雄邁、宣暢、奇崛、曠達、沉郁、哀感的統(tǒng)一。
1.抒懷,言志。卓吾詩骨棱棱,此與其人格力量完全一致?!对伿贰方柙伿吠宫F(xiàn)一己情懷。詩云:“荊卿原不識燕丹,只為田光一死難??犊栉糁?,蕭蕭易水至今寒。”詩風慷慨淋漓,氣韻沉雄。
《太白樓》借詠李白的豪氣抒己懷:“天寶年間事已非,先生不醉將安歸?當時豪氣三千丈,傾國名花贈玉妃?!薄哆^桃園謁三義祠》借古諷今,敘與議相交融:“世人結(jié)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誰識桃園三結(jié)義,黃金不解結(jié)同心。我來拜祠下,吊古欲沾襟。在昔豈無重義者,時來恒有《白頭吟》。三分天下有斯人,逆旅相逢成古今。天作之合難再尋,艱險何愁力不任。桃園桃園獨蜚聲,千載誰是真弟兄?千載原無真弟兄,但聞季子位高金多能令嫂叔霎時變重輕。”仰慕劉、關(guān)、張?zhí)覉@三結(jié)義,對當時重利輕義、無信義世風大加諷刺和深致不滿。
《掛劍臺》直抒胸襟:“丈夫未許輕然諾,何況中心已許之。一死一生交乃見,千金只得掛松枝?!鼻Ы鹩袃r,信義無價,財物為輕,情義為重。
李贄在父親去世而回家守制之時,正值倭寇來犯,他帶領(lǐng)家族成員參加守城、保衛(wèi)家鄉(xiāng)。為了避免倭寇侵擾帶來的災禍,他在三年服喪期滿、進京復職之時,又不得不帶領(lǐng)全體家族成員一起前往。故李贄對倭寇之害有切膚之痛,希望早日剿滅倭寇,安定沿海,甚至寄望于象龔遂那樣的英雄再世?!锻!吩疲骸昂?谕煟胶悠鸢俣?。龔遂至今在,倭夷安足慮?”表達詩人的憂國、愛國之情懷。吟此詩,自然而然讓我們聯(lián)想起王昌齡的《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之句。正因為李贄“初仕時,親見南倭北虜之亂矣。最后入滇,又熟聞土官傜、僮之變矣?!惫势渥髌坊蛴懈卸l(fā),或切中時弊,反映國家禍亂、社會動蕩。即使脫離官場,甚至遁入空門,詩人對社會政治依然熱切關(guān)注,所謂“本絕意仕進人也,專談用世之略”?!哆^聊城》:“誰道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渤海新開府,中原盡點兵。倭夷兩步卒,廊廟幾公卿。不見魯連子,射書救聊城。”諷刺當時朝中抗倭將領(lǐng)的無用和無能,詩人對尸位素餐、御敵無方、貪生怕死的武將極端厭惡和憤慨。
李贄為人倔強,有的詩作表現(xiàn)自己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如《中州第一程》:“程程物色使人羞,同上中原第一樓。太行雖有摧車路,千載人人到上頭?!?/p>
而《答袁石公》其七:“平生懶著書,書成亦快余。警風日夜吼,隨處是安居?!北磉_對封建官府專制統(tǒng)治的蔑視以及隨遇而安的豁達和灑脫。
李贄有的詩作表達自己通達不羈、灑脫樂觀、絕不妥協(xié)、抗爭到底的精神?!妒都词隆菲渌模骸叭魹樽窔g悅世人,空勞皮骨損精神。年來寂寞從人謾,只有疏狂一老身?!贝嗽姴粌H是他剛強個性和處世態(tài)度的自白,也可以說是他與封建衛(wèi)道士們抗爭到底的誓言。從藝術(shù)上看,詩人即事言情,直抒胸臆,既不借用典故,也不使用艱澀深奧的字眼。吟此詩,不禁為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詩人那種拔出流俗、獨立不阿的人格精神所感動。
寄寓麻城龍?zhí)逗シ鹪汉?,李贄基本上是閉門讀書,少與世人接觸。他對這種清靜悠閑的生活頗感滿意,《石潭即事》其二云:“十卷《楞嚴》萬古心,春風是處有知音。即看湖上花開日,人自縱橫水自深?!蓖嘎冻鲆环N悠閑、安詳和歡欣的心情。
而《獨坐》正是他長期客子生活的再現(xiàn),詩云:“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暖風熏細草,涼月照晴沙??途梅蓧?,朋來不憶家。琴書猶未整,獨坐送殘霞?!边@是先知先覺、燭照幽隱的哲人李贄孑然一身、倔強傲然、孤獨寂寞的真實寫照。整首詩內(nèi)涵豐富,詩情深至。
《系中八絕》之《老病始蘇》云:“名山大壑登臨遍,獨此垣中未入門。病中始知身在系,幾回白日幾黃昏?!痹娙讼然厥灼缴瑲飧艅C然。接著表露被系的態(tài)度,語含調(diào)侃和幽默。詩人鎮(zhèn)定從容的斗爭意志和幽默詼諧的生活態(tài)度表現(xiàn)得鮮明突出,光彩照人。結(jié)尾抒發(fā)病中感受,沉郁深摯。詩中體現(xiàn)的不屈的斗爭意志和樂天的生活哲學,正是詩人性情的自然流露。
《系中八絕》之《不是好漢》是李贄被捕入獄后寫的絕命詩,可算表現(xiàn)詩人誓死不屈的氣節(jié)和操持的典型,詩云: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歸黃泉。
抒情主人公的氣魄、膽識足以令讀者驚心不已,撼人至深,足以使“懦者立,怯者強”,這充分說明李贄至死都沒向封建惡勢力屈服,有著頑強斗爭到底的精神品格。
2.對自己不幸身世、遭遇的反映。李贄有家不歸,只是為了舍身求真理,并非不想念家鄉(xiāng)。李贄非超人,思鄉(xiāng)念家??M繞心頭。因為思想的激進,能真正理解認可他的人畢竟不多,同道者很少,尤其是封建衛(wèi)道士盡侮辱之能事,誣陷誹謗他是淫僧異道,把他當成惑亂人心、魔法無邊的妖人,加以驅(qū)逐和迫害,故李贄孤獨落寞之感無時無之。詩如:“如鳥飛飛到處棲,今年九日在山西?!薄吧碓谒l(xiāng)不望鄉(xiāng),閑云處處總凄涼!”(《九日坪上》)“元宵真是可憐宵,獨對孤燈坐寂寥。”(《元宵》)“逢人勿問我何方,信宿并州即我鄉(xiāng)。”(《渡桑間》)“旅懷日不同,客夢翻相似?!薄吧傩‰x鄉(xiāng)井,欲歸無與同?!薄肮枢l(xiāng)何處是?夏熱又秋涼。涼炎隨時變,何曾是故鄉(xiāng)!”(《客吟》)“日暮汝陽城,旅魂猶暗驚?!?《汝陽道中》)“萬里無家寄旅村,孤魂萬里鎖窮門?!?《系中八絕》之《中天朗月》)“雪消人不到,孤客頗疑寒。冷眼觀書易,愁懷獨酌難?!?《雪后》)“旅鬢疑霜重,歸心生夜寒。無因來入夢,何以托金蘭?!?《中秋對月寫懷》)“好鳥知時節(jié),當杯嘆客愁?!?《偶游》)“流水有情憐我老,秋風無恙斷人腸”(《自武昌渡江宿大別》),等等,不一而足。
晚年的李贄四處漂泊,其孤寂非常人能比,幸賴幾個友人予以照顧,有詩句可證:“交契得如君,香煙可斷云?!?《謁關(guān)圣祠》)“新春看爾到,應念我猶存?!?《立春喜常融二僧至》)。李贄不少詩歌是“游吟”老人凄涼孤獨生活的寫照?!兑拱肼勓恪菲湟唬骸肮馒櫹虮闭?,夜半猶哀鳴。哀鳴何所為?欲我如鴻冥。”其三:“獨雁雖無依,群飛尚有伴。可憐何處翁,兀坐生憂患?!薄犊蕹锈帧罚骸坝朴铺烊篱g,念我終孤立?!薄锻言浦兄T君子》:“回首不堪流水去,停鞭竊共遠山盟。無情有恨終當死,晚節(jié)窮途哭不成?!薄赌河辍罚骸叭f卷書難破,孤眠魂易驚。秋風且莫吹,蕭瑟不堪鳴!”《琴臺》其二:“君子猶時有,斯人絕世無。人琴俱已矣,千載起長吁?!豹氀?、孤眠、兀坐、半夜魂驚,這是老人生活的再現(xiàn),對孤獨充滿恐懼,然又倔強依然,絕不妥協(xié)改悔。難怪張鼐《讀卓吾老子書述》稱其作品“其為自己寫照”。
李贄風骨棱健,外冷中燠。張鼐說他“事可怪而心則真,跡若奇而腸則熱”。李贄對親情、友情非常珍視。據(jù)王建平先生統(tǒng)計,在李贄的290余首詩歌中,反映親友之情的就多達105首。以“哭”為題眼的悼亡詩作不少:《哭黃宜人六首》、《憶黃宜人二首》、《哭貴兒三首》、《哭貴兒二首》、《哭陸仲鶴二首》、《哭懷林四首》、《哭耿子庸四首》、《哭袁大春坊》、《哭承庵》等等。或悼念親人或懷念友朋、弟子,都寫得哀婉無限,感人至深。
誠如他自己所說:“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為文也。其胸中有如許無狀可怪之事,其喉間有如許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頭又時時有許多欲語而莫可所以告語之處,蓄極積久,勢不能遏。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嘆;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壘塊;訴心中之不平,感數(shù)奇于千載。既已噴玉唾珠,昭回云漢,為章于天矣,遂亦自負,發(fā)狂大叫,流涕慟哭,不能自止。寧使見者聞者切齒咬牙,欲殺欲割,而終不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李贄的創(chuàng)作實踐很好地實現(xiàn)了其文學主張,其詩歌自是從肺腑中流出。
李贄為了達到“丈夫志四?!倍靼l(fā)不歸家鄉(xiāng),為此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李贄移居麻城后,驅(qū)妻子、孩子歸泉州。勤勞溫順、“有內(nèi)助之益”、“有損己利人之德”的妻子多次請求他回福建家鄉(xiāng),但李贄毅然決然,舍身為道事學,剃發(fā)不久就聞知妻子訃音,詩人傷心欲絕、痛不欲生?!犊撄S宜人》寫自己的內(nèi)疚和傷楚不已:“結(jié)發(fā)為夫婦,恩情兩不牽。今朝聞汝死,不覺情凄然。”“不為恩情牽,含悽為汝賢。反目未曾有,齊眉四十年。”滿紙浸淫著悔恨?!敖^魚戲,春山獨鳥啼。貧交猶不有,何況糟糠妻!”詩人觸景生情,感物傷懷,深深自責。“冀缺與梁鴻,何人可比蹤?丈夫志四海,恨汝不能從?!弊掷镄虚g透出詩人的愧疚和悔恨。讀罷此詩,孰敢再妄言李贄不近人情、刻薄寡恩呢?他在給女婿的信《與莊純夫》中說自己“我雖鐵石作肝,能不慨然!況臨老各天,不及永訣耶!已矣,已矣!自聞訃后,無一夜不入夢,但俱不知是死,豈真到此乎?抑吾念之,魂自相招也?!?/p>
除哭發(fā)妻,李贄還有哭夭折的幼兒?!犊拶F兒》:“水深能殺人,胡為浴于此?欲眠眠不得,念子于茲死!”“不飲又不醉,子今有何罪?疾呼遂不應,痛恨此潭水!”“骨肉歸故里,童仆皆我棄。汝我如形影,今朝唯我矣!”詩人因喪幼兒而愁腸寸斷,傷心欲絕。情至真、意至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此詩與歸有光《思子亭記》文有同工之妙。
李贄非常重視師友之道?!犊迲蚜帧肥惆l(fā)對病逝弟子的深切悼念,其一:“南來消息不堪聞,腸斷龍堆日暮云。當日雖然扶病去,來書已是細成文。”其二:“年少才情亦可夸,暫時不見即天涯。何當棄我先歸去,化作楚云散作霞。”其三:“夢中相見語依依,忘卻從前抱病歸。四大皆隨風火散,去書猶囑寄秋衣?!逼渌模骸澳暝谏S苌泶笸峤窨拮臃驱堢?。交情生死天來大,絲竹安能寫此中?”師徒情同父子,生離死別,詩人長歌當哭。
常人眼里性格狷介、行為詭異的李贄,卻“愛憐光景,于花月兒女之情狀亦極其賞玩”,此即性情中人也。李贄被當作性情古怪、尖酸刻薄之人,其實不然,實際上其內(nèi)心火熱,感情外溢:“于士之有一長一能者,傾注愛慕,自從為不如”;“其忻賞者,鎮(zhèn)日言笑”;“于古之忠臣義士、俠兒劍客,存亡雅誼,生死交情,讀其遺事,為之咋指斫案,投袂而起,泣淚橫流,痛哭滂沱而不自禁”。
李贄與朋友交“骨堅金石,氣薄云天”。由于李贄思想異端,加之“掊擊道學,抉摘情偽”,導致假道學之士群起攻擊,幸賴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主動庇護,為他建舍,提供接濟,邀他出游外地,給予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幫助。如“左轄劉公東星迎公武昌,舍蓋公之堂?!瓌⒐咚?,梅中丞迎之云中,而焦公弱侯迎之秣陵……馬御史經(jīng)綸遂躬迎之于北通州?!崩钯椧惨哉嫘膿Q真情,視友情為人生中最珍貴的財富,無比珍惜。方沆(字子及)是李贄任職滇南時的老鄉(xiāng)兼好友,李贄有《寄方子及提學二首》:“何人獨我思?天上故人而。白眼誰能識,雄心老自知。滇云隨絕足,昆海定新詩。”追憶在滇云時兩人的形影相隨,欣慰有知己的理解、思念。李贄與時任洱海道僉事的顧養(yǎng)謙關(guān)系甚篤。但由于個性獨立、思想自由,與“諸上官”有矛盾,只有顧氏能理解支持他,與他結(jié)為摯友。詩《顧沖庵登樓話別二首》其一:“今夕生離青眼盡,他年事業(yè)壯心知……君恩未答黃金散,直取精光萬里隨。”其二:“惜別聽雞到曉聲,高山流水是同盟?!薄妒雇ㄖ輪栴櫅_庵二首》其一:“滇南萬里憶磋磨,別后相思聽楚歌?!逼涠骸叭藖淼珖诩硬惋?,書到亦應問老夫。已約青春為伴侶,定教白發(fā)慰窮途?!苯磺橹钪嬗纱丝梢?。無獨有偶,多年以后李贄在文中仍念念不忘顧養(yǎng)謙:“夫公提我于萬里之外,而自忘其身之為上,故某亦因以獲事公于青云之上,而自忘其身之為下也。則豈偶然之故哉!”
與李贄深交者還有耿定理、焦竑、袁宏道、袁中道、梅國楨、劉東星、馬經(jīng)綸、汪本鈳、楊定見、丘坦之、周思敬、周思久等?!犊薰⒆佑埂罚骸吧w世聰明者,非君竟誰與?所以羅旴江,平生獨推許。行年五十一,今朝真死矣!君生良不虛,君死何曾死!”“開口向人難,誰是心相知?”“君子有德音,聽之使人慚。白門追隨后,萬里走滇南?!薄皶r來一鼓琴,與君共晨夕。已矣莫我知,雖生亦何益!”對好友的才華和人格贊頌有加、推崇不已;對失去知音痛心不已、生不如死。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不舍和緬懷。
李贄與焦竑交往的詩作不少?!端袜嵶有婕娜鹾睢罚骸八E門雖落寞,應念有焦侯?!睂懺娙诵老猜淠瘯r有友情的慰藉?!度肷降媒谷鹾顣懈卸住罚骸耙赘衅缴鷾I,難忘故舊書。開函如可見,是夢者非歟?”收到摯友書信,喜不自禁,恍如在夢中?!队旰笤L段嚴庵禪室兼懷焦弱侯舊友二首》其二:“伯牙去已久,何處覓知音?”寫知音不在的寂寥無緒,失落傷楚。
袁宏道深受李贄影響,與李贄游歷探究道學多年。聞知交要來,李贄高興欣喜難以掩飾?!毒湃罩翗O樂寺聞袁中郎且至因喜而賦》:“時逢重九花應醉,人至論心病亦蘇……黃金臺上思千里,我報中郎速進途。”人逢喜事,花也含笑、病也轉(zhuǎn)好,詩人舉目遠眺,盼望好友快點到來。《答袁石公八首》其一:“入門為兄弟,出門若比鄰?!逼涠骸盁o會不成別,若來還有期?!逼湮澹骸皠e不說今朝,去不說遙遙。”其六:“江陵一千三,十里詩一函。計程至君家,百函到龍?zhí)??!钡鹊?,不在少?shù)。
他如《哭陸仲鶴》:“二十年前此地分,孤帆萬里出重云。滇南昔日君憐我,白下今朝我哭君。”其二:“巨卿未解山陽夢,垂老那堪策素車?!薄犊蕹锈帧罚骸耙徊〔荒苤?,旦暮成古昔……君宜壽于吾,胡為今反嗇……忽忽年四十,遂為遠行客。縱能嗇君壽,詎能夭君德?”對好友過早離世驚訝、惋惜、痛苦不已?!吨星镆娫赂心畛锈帧罚骸耙凰篮稳菀?,依稀四十春。他鄉(xiāng)今夜月,萬里可憐人??蜏I金波重,交情玉露新。人琴俱已矣,皎潔為誰親?”寫睹月思人,子期已矣琴弦何必復存,盡抒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犊拊蟠悍弧罚骸蔼毑较蛑性芾?。奈何棄二仲,旅櫬下荊門!老苦無如我,全歸亦自尊。翻令思倚馬,直欲往攀轅。”《喜楊鳳里到攝山》其一:“十年相守似兄弟,一別三年如隔世?!逼涠骸皯泟e龍湖才幾時,天涯霜雪凈須眉。君今復讀自龍湖至,鬢里有絲君自知?!睂糜延兄f不盡的思念和喜悅,關(guān)心體貼之情盡在不言中。《贈段善甫》寫相聚時的開心欣喜,離別時的惆悵無緒、依依不舍,別后的思念,再逢時的喜出望外:“五百里內(nèi)賢人聚,一時談笑成偶然。暑退涼生又進路,汝陽臺畔敞別筵。觀君意色殊凄愴,使我立馬不能前……誰知君亦上山巔,出門恰好逢君到。”
李贄乃真性情、很有血性之人,重情重義,其詩歌自然也就做到了“言語真切至到”。
李贄詩歌最大的特點是平實自然,不追求形式技巧,很少用典故,常以口語入詩,故顯得如與人敘話,親切自然,通俗易懂。
1.語言通俗樸實,一言以蔽之“俗”。詩如其人,李贄“快口直腸”,故其喜用口語般的語言來抒發(fā)感情?!妒肆_漢漂海偈》中的“十八羅漢漂海,第一胖漢利害。失腳踏倒須彌,拋散酒肉布袋。猶然嗔怪同行,要吃諸人四大。咄!天無底,地無蓋,好個極樂世界?!薄额}繡佛精舍》中的“聞說澹然此日生,澹然此日卻為僧。我勸世人莫浪猜,繡佛精舍是天臺。”《除夕道場即事》中的“眾僧齊唱阿彌陀,人在天涯歲又過。但道明朝七十一,誰知七十已蹉跎!”《士龍攜二孫同弱侯過余解粽》中的“元方既難為弟,季方又難為兄?!薄犊拶F兒二首》其一中“汝婦當更嫁,汝子是吾孫?!钡鹊龋瑪?shù)不勝數(shù),樸素無華,自然流利,明白曉暢,個別甚如打油詩。再如四言古詩《讀書樂》:
天生龍湖,以待卓吾。天生卓吾,乃在龍湖。
龍湖卓吾,其樂何如?四時讀書,不知其余。
讀書伊何?會我者多。一與心會,自笑自歌。
歌吟不已,繼以呼呵。慟哭呼呵,涕泗滂沱。
歌匪無因,書中有人。我觀其人,實護我心。
哭非無因,空潭無人。未見其人,實勞我心。
棄置莫讀,束之高屋。怡性養(yǎng)神,輟歌送哭。
何必讀書,然后為樂?乍聞此言,若憐不谷。
束書不觀,吾何以歡?怡性養(yǎng)神,正在此間。
世界何窄,方冊何寬!千圣萬賢,與公何冤!
有身無家,有首無發(fā)。死者是身,朽者是骨。
此獨不朽,愿與偕歿。倚嘯叢中,聲振林鶻。
歌哭相從,其樂無窮。寸陰可惜,曷敢從容!
詩寫讀書之樂。讀書的意義和價值與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與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有同工之妙。這也足以看出李贄與封建傳統(tǒng)截然不同的思想和情趣。詩句通俗淺顯明了,不用生僻字眼,無絲毫推敲的痕跡,是詩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是李贄“童心說”美學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詩人作為一位思想家的表征。
袁宗道讀罷此詩感嘆說:“龍湖老子手如鐵,信手訐駁寫不輟。縱橫圓轉(zhuǎn)輕古人,遷也無筆儀無舌。詩既奇崛字遒絕,石走巖皴格力蒼。老骨棱棱精炯炯,對此恍如坐公傍。龍湖老子果希有,此詩此字應不朽。莫道世無賞音人,袁也寶之勝瓊玖?!?/p>
李贄口語般語言的使用,使詩歌顯得質(zhì)樸自然,上引《富莫富于常知足》就全部用俗語寫就。他如“明朝七十一,今朝是七十。”(《至日自訟謝主翁》)“南來北去何時了,為利為名無了時?!?《朔風謠》)話隨情至,自然流暢,讀來瑯瑯上口?!毒湃胀蟹蚩淳占闹x主人》中的“去年花比今年早,今年人比去年老。盡道人老不如舊,誰信舊人老亦好。秋菊總開舊歲花,人今但把新人夸?!薄顿识状鹈分胸分械摹氨緹o家可歸,原無路可走。若有路可走,還是大門口。”《登樓篇》中的“龐公難難難,龐婆易易易。會得無難易,與吾同居止?!币彩敲摽诙觯瑳_口而發(fā),順理成章。
2.形式不拘,服從于真情實感的抒發(fā)。李贄作詩期于適意,一切為表其“真情”“自然”“性靈”的情感服務,創(chuàng)作宗法自然,詩倡“天然節(jié)奏”、“不落俗套”。
不少詩論家推許“意為主將,法為號令,字句為部曲兵卒”,李贄重詩歌的思想輕形式技巧,反對創(chuàng)作上的刻意雕琢和只追求表面形式,他說:“若夫結(jié)構(gòu)之密,偶對之切;依于道理,合乎法度;首尾相應,虛實相生;種種禪病皆所以語文,而皆不可以語于天下之至文也”,主張文學作品要真實自然。其《讀律膚說》云:
淡則無味,直則無情?!杏诼蓜t為律所制,是詩奴也,其失也卑,而五音不可諧;不受律則不成律,是詩魔也,其失也亢,而五音相奪倫。不克諧則無色,相奪倫則無聲。蓋聲色之來,發(fā)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牽合矯強而致乎?故自然發(fā)于情性,則自然止乎禮義,非情性之外復有禮義可止也。惟矯強乃失之,故以自然之為美耳,又非于情性之外復有所謂自然而然也。故性格清徹者音調(diào)自然宣暢,性格舒徐者音調(diào)自然疏緩,曠達者自然浩蕩,雄邁者自然壯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絕。有是格,便有是調(diào),皆情性自然之謂也。
認為詩本無所謂格調(diào),關(guān)鍵是要合乎自然的性情。
有時為了抒情達意的需要,李贄詩中句子或長或短,脫口而出,皆為了“攄其胸中之獨見”,故風格酣暢,盡顯淋漓痛快之美。通覽李贄的詩,既有四言、五言、七言古體,又有五七言相間、六七言相間的長篇;既有五言、七言絕句,又有五言、七言律詩,可謂眾體皆備。
李贄作詩不刻意講究字句與結(jié)構(gòu),《捲蓬根》以七言為主,開首兩句“我來極樂園,便閱主人公”卻用五言,五七言交叉,句式靈活使用。上引《過桃園謁三義祠》以七言為主,偶用兩句五言,五七言相間,末尾用17字的句式一氣呵成。在作者看來,只要情感得以淋漓酣暢地表達,形式法度并不要緊。
李贄筆下的一切體式、體裁、題材皆服務于真實感情的抒發(fā)。其《讀杜少陵》二首其一:“少陵原自解傳神,一動鄉(xiāng)思便寫真。”其二:“窮困拂郁憂思深,開口發(fā)聲淚滿襟。七子歌行千古少,五言杜律是佳音?!币环炊鄶?shù)詩論家推崇杜甫憂國憂民的詩,李贄獨鐘情其鄉(xiāng)愁、憂思詩。原因再簡單不過,因為這兩類詩妙就妙在全是寫真情,是以情感人。李贄可謂真正領(lǐng)會到杜詩的奧妙,他自己的詩作也是如此。
3.佛理禪趣深濃。李贄是泰州學派后期的杰出代表,哲學觀點除來源于陽明心學,還深受禪學的影響。從其政論文、說理文、歷史評論及不少詩歌的題名可以看出,李贄“嗜佛”,精于佛學。
與李贄交往最密的焦竑認為佛經(jīng)所說最得孔孟“至性至命”的精義,企圖引佛入儒,調(diào)和兩家思想。李贄比焦竑走得更遠、更堅決,他認為儒、道、佛三家學說在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李贄在任職姚安時,“往往喜與衲子游處,常往伽藍判了公事,或置名僧其間,簿書有暇,即以參論虛玄。”這充分反映了其“以佛反儒”的思想。知府三年未滿,即自請離職,入雞足山閱《藏》不出。致仕到湖北后,李贄削發(fā)為僧,寓居麻城龍?zhí)逗シ鹪?,終日參禪講學。
與李贄交往密切的僧人不少,有僧無念、僧心如、道一、澹然大士、黃安二上人、深有上人、云中僧、常融二僧、云松上人,思修、常順、性近三上人、段嚴庵等等。詩人與他們一同訪古廟寺觀,讀《藏》經(jīng),探討佛理?!斗贂分信c僧侶交往、酬唱贈答的詩不少。其中單從題眼就可看出關(guān)涉佛禪的詩作有《題繡佛精舍》、《十八羅漢飄海偈》、《十八羅漢游戲偈》、《同深有上人看梅》、《薙發(fā)》、《云中僧舍芍藥二首》、《贈兩禪客》、《得上院信》、《立春喜常融二僧至二首》、《九日至極樂寺聞袁中郎且至喜而賦》、《雨中塔寺和袁小修韻》、《赴京留別云松上人》等。
《續(xù)焚書》中與此相關(guān)的詩有《彌陀寺》、《輪藏殿看轉(zhuǎn)輪》、《贈閱藏法僧》、《送思修、常順、性近三上人往廣濟》、《聽誦法華》、《雨后訪段嚴庵禪室兼懷焦弱侯舊友二首》、《缽盂庵聽誦華嚴并喜雨二首》。痛苦的現(xiàn)實迫使李贄“出入佛間”,他希望從宗教中得到解脫。結(jié)果如何,另當別論。但,詩人精研佛學,是“深于禪者”,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試欣賞《得上院信》:“世事由來不可論,波羅忍辱是玄門。”上院,對寺院的敬稱。波羅,即波羅密,亦作波羅蜜,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滅),也就是經(jīng)過修行而成佛之意。玄門,佛教的玄妙之門,指佛法。此句意為忍辱是修行成佛的根本佛法。李贄把“忍辱”看作事修行成佛的佛法,他自己也為之實踐、身體力行,在求道為學的道路上也做到了不懈攀登?!端S發(fā)》其一“愿度恒沙眾,長明日月燈”,就是希望能度象恒河沙那樣無數(shù)的天下眾生,使之在明亮佛光照引下,永離世俗,超生死。李贄不但落發(fā)出家,而且極認真極真誠地研讀佛典,在一些詩文與書信中對佛學理念的闡釋也非常精到,并充沛著宗教感情。因此,在當時的佛學界深有影響,甚至被稱為“兩大教主”之一。錢謙益稱其“直可與紫柏老人相上下”,故“錄其詩附于高僧之后,傳燈所載,旁出法嗣,卓吾或其儔?!?/p>
李贄固然有一些事佛詩作是探索人生、窮究生死根因的,但不可否認,另有不少是借題發(fā)揮?!堵犝b法華》:“誦經(jīng)縱滿三千部,才到曹溪一句忘。慚愧兒孫空長大,反將佛語誑衣裳?!薄逗晚嵤住菲淙骸梆嚥怀燥埨Р幻?,勞勞嚷嚷共參禪。世人盡作奇特想,欲就空中覓佛仙?!逼渌模骸昂I舷煞綗o數(shù)新,按方治病總難成。曾知無藥亦無病,藥自輕投病始生?!钡燃粗S刺那些借佛學來裝點門面的偽君子,告誡舍本取末、只學皮毛不學本質(zhì)的假佛徒終將成不了正果。
當然,李贄并非真正的佛教徒,其落發(fā)為僧并非為了出世,其研究佛經(jīng)是因?qū)θ鍖W的懷疑,想從佛學探求人生之理,可以說“佛學成了李贄后來批判儒學及傳統(tǒng)思想的一個武器?!彼x佛法的真諦相距甚遠,周明初先生《晚明士人心態(tài)及文學個案》之《李贄:激情與澹妄》有詳述,此不贅。
真實抒懷、通俗清新是李贄創(chuàng)作的一貫主張。同時他也認為文學作品不能一味地淺顯直露,必要的錘煉、對仗、典雅,皆不可或缺。內(nèi)容平淡、淺薄,就不會有令人回味的意趣;思想感情太顯露而不含蓄,就不能感動人,令人動情。他說“淡則無味,直則無情”。要做到詩歌聲色皆美,必要的藝術(shù)手法也是不可少的?!督贤S鶴樓》就是一首對仗工整、語言典雅、情景交融的佳作:
楓霜蘆雪凈江煙,錦石流鱗清可憐。
賈客帆檣云里見,仙人樓閣鏡中懸。
九秋槎影橫晴漢,一笛梅花落遠天。
無限滄州漁父意,夜深高詠獨鳴舷。
這首詩借景抒懷,描繪了一幅深秋黃鶴樓優(yōu)美江面的圖畫。中間兩聯(lián)尤為難得,活脫脫描出一種明艷清幽、若隱若現(xiàn)的神仙境界,讓人如臨其境,心神俱沁。
李贄獨標一幟的詩學思想和個性鮮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深深影響了公安派,成為公安派的先聲,同時也顯示了其作為晚明性靈詩派過渡人物的重要價值。
在學習研究、弘揚李贄先驅(qū)思想的今天,我們也應推崇李詩、學習李詩,繼承李贄高尚的品德、卓越的反封建反傳統(tǒng)的膽識與魄力,及熾熱純真的性情。
:
[1]張迎勝,丁生俊主編.回族古代文學史[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2]朱昌平,吳建偉主編.中國回族文學史[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
[3](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閏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4](明)李贄.焚書·續(xù)焚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5](明)袁中道.李溫陵傳[A].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李圣華.晚明詩歌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7]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tài)及文學個案[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8](明)張鼐.讀卓吾老子書述[A].李贄.續(xù)焚書:卷首[M].北京:中華書局,2009.
[9]王建平.李贄詩歌簡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10](明)焦竑.李氏焚書序[A].李贄.焚書:卷首[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1]張建業(yè).李贄詩指要五題[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12](明)袁宗道著,錢伯城標點.白蘇齋類集:(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清)吳喬.圍爐詩話[M].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xù)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4]吳虞.吳虞文錄[M].上海:亞東圖書館,1921.
[15](明)潘曾紘.李溫陵外紀(卷三)[M].明季史料集珍:第二輯[G].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
[16]張建業(yè).李贄詩指要四題[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17]張建業(yè)主編.李贄文集(第一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