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元禮
〔宋〕陸游
燕居侍立出扶行,見汝成童我眼明。
但使鄉(xiāng)閭稱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品讀
《洗兒戲作》是蘇軾為兒子蘇遁慶?!跋磧憾Y”時的作品。洗兒禮是當時流傳已久的一種習俗,即在嬰兒出生三天或滿月時,宴請親友,為嬰兒洗浴以求吉祥的一種儀式。在詩中,蘇軾以幾近白描的語言表達了對兒子的祝福:別人養(yǎng)孩子都希望聰明伶俐,我卻因為聰明坎坷一生。只希望孩子愚魯一些,無災無難平安一生。
這首詩作于元豐六年(1083),詩人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經(jīng)歷過宦海沉浮,顛沛流離,蘇軾借詩抒懷,訴說平生失意,一吐胸中塊壘。對于其中的“愚”“魯”,有人認為是愚鈍,也有人認為是大智若愚。無論如何,蘇軾都在戲謔之中傳達了對孩子幸福與平安的殷殷期待。
在宋代,另一位詩人陸游也特別重視對后代的教育,在現(xiàn)存近萬首詩中,陸游寫給兒孫的就有一百八十首之多。《示元禮》中的元禮是陸游的孫子,陸游寫自己無論居家還是出門,都受到孫子的悉心關照。眼見孫子如此體貼周到,詩人盡享含飴弄孫之樂,愈發(fā)神清目明了。能做一個為鄉(xiāng)親鄰里稱道的好人,即便是一介布衣,也無愧于公卿顯爵。
無論希望兒子無災無難還是期待孫子做一個善人,兩首詩皆著眼于修身,即如何做好一個人。其實,這也是古代兒童教育的要義,即《論語》中所說的“灑掃、應對、進退”:怎么打掃清潔?怎么與人說話?怎么做人處世?這些都是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做人之根基。比如陸游的孫子能做到“燕居侍立出扶行”,就是已把“進退”二字了然于心。
老舍先生曾說:“我愿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一個誠實的車夫或工人一定強于一個貪官污吏,你說是不是?”這才是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人生真意。先做好一個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才能堅持跑完人生的馬拉松。(古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