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北魏中原文化思維戰(zhàn)略

2014-11-17 07:57陳開穎
中州學刊 2014年10期
關鍵詞:北魏

摘要:自永嘉之亂后,少數(shù)民族政權不斷入主中原,與前趙、前秦、后秦、胡夏等相比,北魏的武力并非最強,但北魏自建國的道武帝拓跋珪起,就已經(jīng)逐漸意識到要想永續(xù)地經(jīng)營中原地區(qū),就必須得到漢人的充分認同,從文化層面上得到漢人的接納。北魏在從邊緣到中央的空間轉(zhuǎn)移中,同時完成了從部落到帝國的轉(zhuǎn)型。與十六國逐鹿中原者相比,北魏競勝者在于其擁有一套中原文化思維戰(zhàn)略,即從“血緣關系的攀附”到“地理空間的占有”再到“歷史文化的繼承”,三大戰(zhàn)略交叉遞進,并形成了少數(shù)民族入主華夏的文化思維戰(zhàn)略模式。

關鍵詞:北魏;洛陽時期;中原文化思維

中圖分類號:K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10-0122-04

秦漢大一統(tǒng)帝國的建立,造就了集中的政權、統(tǒng)一的制度、主流的文化,正式開啟了以漢人為主體的華夏族對于自我意象與異族意象之間的辯證與區(qū)分,自此,“族源歷史”成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工具,①并形成了以中原漢族世襲舊王朝為正統(tǒng)、以胡族政權為僭偽的政治觀念。②“戎狄不能為帝王”成為胡漢統(tǒng)治者的通識,后趙石勒為取信當時的晉幽州烏丸校尉王浚時便曾云:“自古誠胡人而為名臣者實有之,帝王則未之有也。石將軍非所以惡帝王而讓明公也,顧取之不為天人之所許耳。”③此雖為石勒遮蓋野心的托辭,但卻說明了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也在努力消除、彌合胡漢差異,以便名正言順地入主華夏,成為政權的合法繼承人。

歷史上永嘉之亂后,許多少數(shù)民族涌入中原,但在小試牛刀后便銷聲匿跡,唯獨北魏成為了第一個統(tǒng)治黃河流域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它在從邊緣到中央的轉(zhuǎn)移中,完成了從部落到帝國的轉(zhuǎn)型,④并統(tǒng)一了北方,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最輝煌的國際都市洛陽,成為北方乃至中國的政治中心,并奠定了北齊北周以至隋唐的制度淵源。邢義田先生在《天下一家——傳統(tǒng)中國天下觀的形成》一文中指出:“中國人很早就將中國看成一個文化體,而不是一定的政治疆域。”⑤的確如此。與十六國中幾個較為強盛且具野心的國家,如前趙、前秦、后秦、胡夏等相比,北魏的武力并非最強,但北魏自建國的道武帝拓跋珪起,就已經(jīng)逐漸意識到要想永續(xù)地經(jīng)營中原地區(qū),就必須得到漢人的充分認同,從文化層面上得到漢人的接納。從道武帝拓跋珪到孝文帝元宏,北魏在與漢族交涉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思維戰(zhàn)略,歸納起來,可以概括為從“血緣關系的攀附”到“地理空間的占有”再到“歷史文化的繼承”,三大戰(zhàn)略交叉遞進,它與南朝齊、梁正式進入政權正統(tǒng)與文化正統(tǒng)之爭,北魏的富強與高度的文化自信促使了北方人逐漸形成一種牢不可破的正統(tǒng)主義。

一、血緣關系的攀附

兩晉南北朝時期進入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為了達到與華夏族“同祖同源”,進而賦予自己新的

華夏身份⑥的目的,一般都會對自己的民族血統(tǒng)進行委婉曲折的“失憶”和“記憶”,最終以炎黃子孫自居?!段簳ば蚣o》記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nèi)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薄包S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⑦這段記載意在說明拓跋氏為黃帝后裔。但據(jù)考證,“拓跋”是禿發(fā)的音轉(zhuǎn),實為“鮮卑父匈奴母”之意⑧。歷史上,拓跋鮮卑在遷徙到漠北后,與殘留在草原上的匈奴人頻繁接觸,通婚融合,便形成了以“鮮卑父匈奴母”為內(nèi)涵的“拓跋”族名。那么,一個原本“鮮卑父匈奴母”之后裔的民族何以會在《魏書》記載中成為黃帝后裔呢?

就目前所見史料看,最早將拓跋視為黃帝后裔是在桓帝拓跋猗陁前后。據(jù)《魏書·衛(wèi)操傳》記載,桓帝拓跋猗陁輔相衛(wèi)操曾“立碑于大邗城南,以頌功德,云:‘魏,軒轅之苗裔?!雹?/p>

公元4世紀初,西晉八王之亂事態(tài)擴大,頗有雄才大略的桓帝拓跋猗陁以衛(wèi)操為相,將目光轉(zhuǎn)向中原。當時主要存在著兩大互相敵對的政治勢力:一是以匈奴劉淵為首的反晉勢力,一是以并州刺史東贏公司馬騰為首的西晉地方官的反匈奴勢力。304年,晉惠帝被成都王司馬穎逼留于鄴,匈奴劉淵反于左國城,十六國大亂爆發(fā)。劉淵出兵支持司馬穎,司馬騰向猗陁乞師救援。時衛(wèi)操曾勸拓跋猗陁明確政治立場,匡救晉室。拓跋猗陁率軍兩次擊退劉淵,司馬騰上表奏聞,西晉加猗陁“大單于”號,金印紫綬,這是拓跋鮮卑受封晉朝的開始。穆帝猗盧在位時,又進行了兩次援晉戰(zhàn)爭,受晉封為代公、代王。不難想象,在拓跋猗陁死后,衛(wèi)操因援晉事而將拓跋氏列入西晉臣屬,攀附漢族血親,從此改寫拓跋部“族源歷史”,稱拓跋為“軒轅之苗裔”。自立碑之后,這段歷史成為拓跋部口耳相傳的“代歌”中的一部分,被后人記載下來,這在《晉書》中《帝紀》《劉琨傳》中亦可得到印證。此后,拓跋后人便模糊了之前的記憶,逐漸認為自己是黃帝后裔了。可見,桓帝援晉事正是拓跋部從“鮮卑父匈奴母”到“黃帝后裔”這一“族源歷史”的轉(zhuǎn)折點。

隨著帝國的建立和疆域的擴大,北魏并不滿足于自己僅僅是西晉臣屬的角色。自338年一直到398年,北魏國號從“代”到“魏”的變化顯示出了它與兩晉政權的合分關系。338年,什翼犍立國,以“代”為國號,一則拓跋氏本居代北之地,另一方面是承穆帝猗盧受封代王而稱。到398年(天興元年),北魏政權已經(jīng)從塞北擴張到中原,這時為了回應以正統(tǒng)政權相號召的東晉政權,拓跋政權才最終確定國號為“魏”,以承應曹魏,正式向東晉政權提出了挑戰(zhàn)。⑩至此,北魏從“鮮卑父匈奴母”到“黃帝后裔”,再到“西晉臣屬”,又至于跳脫西晉、直續(xù)曹魏,抗衡東晉,完成了其民族血統(tǒng)上漢族后裔的定位。

二、地理空間的占有

北魏的中原文化思維是伴隨著地理空間的占有和擴張而產(chǎn)生的??v觀拓跋政權從邊緣到中央的轉(zhuǎn)移過程,“遷徙”“遷都”“兼并”“戰(zhàn)爭”是北魏中原文化思維背后的行動及武力支撐。

拓跋鮮卑原始居住地為大鮮卑山,即大興安嶺北段。東漢前期,當匈奴發(fā)生震動草原的南北分裂時,一部分鮮卑拓跋人在首領推寅(史稱“第一推寅”)的帶領下,由大興安嶺北段向西南方向移動,遷居到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并在這里生活了大約100年左右,這是拓跋鮮卑的第一次遷徙。第一次大遷移拓跋鮮卑人從森林走向了草原。到了第七代獻帝鄰的時候,即東漢桓帝時,拓跋鮮卑舉行了第二次遷徙,據(jù)載這次遷徙歷經(jīng)數(shù)年,方抵達匈奴故地,即陰山一帶。陰山一帶已經(jīng)與中原漢族地區(qū)直接毗鄰,拓跋人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

拓跋力微在做首領的58年內(nèi),拓跋部遷居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縣北),從此盛樂成為拓跋鮮卑的第一個都城。皇始、天興年間,拓跋珪進兵中原,于天興元年(398)七月又把都城遷往平城。到了太武帝拓跋燾期間,北魏北討柔然、西征夏國、攻滅北燕、消滅北涼。

北魏在逐鹿中原的過程中,便有了南侵的野心,頻繁與南朝交鋒。太武帝拓跋燾甚至聲稱:“我生頭發(fā)未燥,便聞河南是我家地。”而孝文帝也表明了自己吞并南疆的立場和決心:“密邇江揚,不當早晚,會是朕物。”

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遷往洛陽。此時,北方的威脅已經(jīng)解除,孝文帝的戰(zhàn)略目標是南伐齊朝,統(tǒng)一中國;其次,統(tǒng)治區(qū)域的擴大,必須加強中原地區(qū)的控制;但最重要的是,平城保守實力強大,不利于漢化改革。誠如《魏書·任城王澄傳》中孝文帝所言:“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難焉。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p>

北魏遷都洛陽,深入到漢文化的核心地區(qū),這在十六國中并非孤例。前趙、前秦、后秦均不約而同地立都在象征大漢文化正統(tǒng)的漢代首都長安,這不僅是一種歸屬感的表現(xiàn),更大的意義是訴諸于地域本位,從地理空間的占有上達成對自我的界定,以擁有漢代首都為憑借,企圖取得真正的華夏正統(tǒng)地位,為一統(tǒng)中國,經(jīng)營宇內(nèi)提供合理的依據(jù)。

三、歷史文化的繼承

北魏逐鹿中原的策略,無論是民族血緣關系的攀附,還是地理空間的占有,這些手段均非北魏所獨創(chuàng)。至少前趙、前秦、后秦這些政權也都在這兩方面有所努力。事實是,僅在血親、空間等外在方面努力,仍難以轉(zhuǎn)變漢人心中以東晉為正統(tǒng)的思維,甚至連一些少數(shù)民族也認定東晉才是正統(tǒng),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始至終向東晉稱臣的前燕鮮卑慕容氏。如前所述,北魏與十六國相比,最為突出的方面在于北魏帝王自拓跋珪至孝文帝均意識到,若想要永續(xù)地經(jīng)營中原地區(qū),就必須得到漢人的充分認同,從文化層面獲得漢人的接納。最早有這個意識的是拓跋珪。率領拓跋鮮卑進入中原的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因為幼年曾有流落內(nèi)地七八年的經(jīng)歷,他本人具有相當程度的漢文化修養(yǎng),這是他將鮮卑拓跋部領向中原并引用漢晉制度立國的思想基礎。

漢文化對拓跋鮮卑統(tǒng)治者的震懾和改變在史書中有一段微妙的記載。據(jù)《魏書·賀狄干傳》記載,鮮卑族人賀狄干奉拓跋珪之命出使長安,結(jié)好后秦,后兩方交惡,滯留長安,“狄干在長安幽閉,因習讀書史,通《論語》、《尚書》諸經(jīng),舉止風流,有似儒者。初,太祖普封功臣,狄干雖為姚興所留,遙賜爵襄武侯,加秦兵將軍。及狄干至,太祖見其言語衣服,有類羌俗,以為慕而習之,故忿焉。既而殺之。”這里所謂“羌俗”實即“漢俗”,賀狄干原本為“功臣”,卻因舉止風度有似“儒者”及語言衣服同于中原人而遭殺身之禍,并成為天興二年漢化改革出現(xiàn)歷史性倒退的引子。但賀狄干的例子也隱約折射出,以拓跋珪為首的統(tǒng)治者意識到了文化于族群的改變是成本最小同時又是效力最大的一種政治手段。此后,歷任拓跋統(tǒng)治者均不同程度乃至不遺余力地推行漢化,從文化血統(tǒng)上模糊族群的客觀特征,這個過程既打破了“戎狄不能為帝王”的觀念,又巧妙地利用了這一定律,可謂抓到了文化戰(zhàn)略的核心。茲舉三件較為典型的事例說明北魏漢文化的融入和傳承過程。

首先,定國號與國家行次。北魏定國號為“魏”,以區(qū)別于“代”,這是北魏立國的頂層設計。自晉室之后,各少數(shù)民族在北部中國建立自己的政權時,其所取名號,或據(jù)封國之稱,或因所起之土,或附漢氏之親。北魏從拓跋珪登國元年(386)四月改稱魏王到天興元年六月,拓跋政權的稱號始終懸而未定。最終拓跋珪采用漢族士人崔宏之議,定國號為“魏”,意為北魏上承曹魏,行次從土德,意在承漢火德。定位明確之后,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國家制度上的改革。通過建宗廟、定官制、改律令等,北魏逐漸具備了漢族王朝的特征。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北魏政權重定行次,進一步理順了承續(xù)法統(tǒng),明確了自己在歷史上的位置,劃清了與晉的依附關系,從此以后,便“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國史,互相排黜”了。

其次,用行政手段改變民風民俗。定國號、定行次、改革制度等屬于官方行為,對于彼時信息不暢通、傳播不發(fā)達的情況,只是依靠這些手段力圖推動拓跋平民漢化恐怕是不夠的。那么,孝文帝的效率在于使用行政手段強力推行一般百姓的轉(zhuǎn)變。其中包括遷都洛陽,徹底剝離拓跋鮮卑人原本的生存環(huán)境,還有一系列的強制措施。例如,禁說鮮卑語的規(guī)定,“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已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罷官,所宜深戒”。禁穿鮮卑服的規(guī)定,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令“革衣服之制”,并責令駐京官員督促京城百姓著裝改舊從新。太和十八年至十九年間,改拓跋氏為元氏,同時改代人諸姓氏為漢姓,等等。孝文帝使用行政手段從語言、衣著、姓氏等百姓易感易見的事物改變起,迅速推動了民風民俗的轉(zhuǎn)變,這種改革無疑最直接也最有效。

最后,用“拿來主義”移接漢族文化。例如,平城營造太廟、太極殿,孝文帝“遣少游乘傳詣洛,量準魏晉基趾”,北魏太廟、太極殿完全是模仿魏晉形制而來;用“拿來主義”方式套用漢族文化盡管有時也會有偏差,如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502)進入北魏的褚緭參加北魏元會看到的大臣的服飾時曾作詩加以譏諷,“帽上著籠冠,褲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但這種模仿的方式畢竟是改革從形似到神似的捷徑。

通過這一系列的努力,不但居于中原的士族對北魏的發(fā)展引以為傲,“我魏膺箓受圖,定鼎嵩洛,五山為鎮(zhèn),四海為家。移風易俗之典,與五帝而并跡,禮樂憲章之盛,凌百王而獨高”,南人亦欽重北人,陳慶之曰:“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所謂帝京翼翼,四方之則,如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

北魏統(tǒng)一北方之后,一再透過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文化傳承去標榜北朝的正統(tǒng)地位,使得南朝已經(jīng)不能再置之不理,因為如果再不據(jù)理力爭的話,很可能會喪失歷史的解釋權。因此,即便是劉宋經(jīng)由原本具有正統(tǒng)地位的東晉禪位而來,其優(yōu)勢似乎已經(jīng)未若前朝具有絕對性,是以必須積極地與北方胡人政權爭奪正統(tǒng),并極力否定北朝政權的正當性,除了斥北朝為“索虜”或“魏虜”(《南齊書》)之外,更史無前例地在史書中增設《祥符志》或《符瑞志》以渲染天命。這說明北魏從邊緣到中央的正統(tǒng)化戰(zhàn)略對南朝的威懾力是相當大的。

影響所及,其后的北方政權,諸如北齊、北周、乃至于隋,皆循此思維模式,理所當然地承接先朝周、漢帝統(tǒng),這種政治現(xiàn)象亦足以說明自北魏洛陽時期以后,北方人逐漸形成一種牢不可破的正統(tǒng)主義。正如高明士在《隋代中國的統(tǒng)一——兼述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一文所指出的:“在北魏分東西以后,看似衰敗,但因西魏、北周乃至隋朝,都努力從事文化建設,進而樹立其向心力,這一方面,無疑的,長安的北朝政權是越做越出色。如西魏所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北周以《周禮》建國、隋朝的‘依漢魏之舊立國政策,均用以作為‘文化認同的號召,結(jié)果,關中政權成功了?!笨梢?,北魏在與漢族交涉中所形成的“血緣關系的攀附”到“空間地理的占有”再到“歷史文化的傳承”策略,從此也成為了少數(shù)民族入主華夏的文化思維戰(zhàn)略模式,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中,為隋唐的統(tǒng)一和文化的繁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出版社,2001年,第289—319頁。②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第五章《秦漢正統(tǒng)論的發(fā)展及其與史學的關系》,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第149頁。③楊家駱:《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之六》之《十六國春秋輯補》卷二《前趙錄二·劉淵》,鼎文書局,1995年,第7—8頁。④杜士鐸:《北魏史》上編《拓跋魏國家的創(chuàng)建和疆土的擴展》,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2年,第36—150頁。⑤邢義田:《天下一家——傳統(tǒng)中國天下觀的形成》,《秦漢史論稿》,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第26頁。⑥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第五章《秦漢正統(tǒng)論的發(fā)展及其與史學的關系》,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第165、149頁。⑦魏收:《魏書》卷一《序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1頁。⑧馬長壽:《烏桓與鮮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0—31、247—248頁。⑨《魏書》卷二三《衛(wèi)操列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599頁。⑩何德章:《北魏國號與正統(tǒng)問題》,《歷史研究》1992年第3期。沈約:《宋書》卷九五《索虜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332頁?!段簳肪硭钠摺侗R昶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055頁。《魏書》卷一九中《任城王澄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464頁。鄧樂群:《十六國胡族政權的正統(tǒng)意識與正統(tǒng)之爭》,《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何德章:《北魏初年的漢化制度與天賜二年的倒退》,《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卷六九《魏紀一》,中華書局,1987年,第2186頁?!段簳肪矶簧稀东I文六王·咸陽王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536頁?!段簳肪砥呦隆陡咦婕o下》,中華書局,1974年,第179頁。陳開穎:《北魏冠服制度的三次改革》,《蘭臺世界》2013年2月。《魏書》卷九一《術藝·蔣少游》,中華書局,1974年,第1971頁。姚思廉:《梁書》卷二O《陳伯之傳》,中華書局,1973年,第315頁。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卷二《城東·景寧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8、119頁。高士明:《隋代中國的統(tǒng)一——兼述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聯(lián)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年,第117—118頁。

責任編輯:王軻中州學刊2014年第10期試論宋代對不孝行為的懲處2014年10月中 州 學 刊Oct.,2014

第10期(總第214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10

猜你喜歡
北魏
再探北魏俸祿制
北魏道武帝晚年行事別解
北魏方山永固陵遺址
淺談北魏以來莊浪地區(qū)的石窟營建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屏南县| 阜城县| 安阳市| 精河县| 托克托县| 泽州县| 武冈市| 通江县| 阿城市| 高碑店市| 邹平县| 从江县| 壶关县| 临汾市| 滦平县| 柳林县| 焉耆| 阿荣旗| 舒兰市| 双城市| 红桥区| 兴安县| 桐城市| 富川| 桑植县| 桐乡市| 南江县| 洛浦县| 揭阳市| 东宁县| 明溪县| 宜君县| 原平市| 富裕县| 井冈山市| 江孜县| 鄯善县| 关岭| 金阳县| 柘城县| 庆元县|